论人的“灵魂转向”及对本真教育的追求

    李翌 蒋开君

    [摘 要]在现代教育中,教育的体制、观念、目标等看似渐趋完善,但当回归教育的本真时,难免再度让人内心沉重。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社会功利性或生存性的,而是要朝向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觉醒。非本真教育只会遮蔽人灵魂的双眼,阻碍人的思考,并限制人的精神自由。本真教育则更加关注人的心灵世界,通过引导人认识现实来达成自识,唤醒灵魂并帮助人摆脱现实的奴役,最终实现灵魂的转向。

    [关键词]灵魂的转向;非本真教育;本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02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06

    当代中国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实绩,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教育的聚焦点从看重学生外在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外显行为,转向发展学生的内在品格、重视学生内在的心灵生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李克强总理在《教育走的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是灵魂的东西!”[1]就此引发了我们对本真教育的思考,本真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心智世界,终止人性的枯萎,在人认识自我的过程中,重获新生,实现灵魂的转向。

    一、人的“灵魂转向”

    “灵魂转向”一词出自《理想国》第七卷的“洞穴喻”,其中讲到:在一个昏暗的洞穴中,一些人自小就被链锁困在洞中,头无法转动。人面向洞壁,后对一道矮墙,墙后为火,有人利用火光将木头、石头扮成假人,将影子投射在囚徒对面的洞壁上,囚徒以为它们是真实的事物。直到其中一人突然脱离链锁,他彷徨四顾,回头看火,惊恐万分,向光而爬,感到炫目,眼睛剧烈疼痛,几经困难,直到最后能直视太阳。这是人实现第一次灵魂转向的全过程,柏拉图将获得真理——看见真实世界定义为灵魂转向的成功。在此,灵魂转向是人自知无知后,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发展理性的一个艰难历程,也是人开始反抗“接受”、解放思想的人生转折点。

    回归教育思想,“灵魂转向”是自我认识的开始、自我意识的独立、自我心灵的唤醒。转向的触发点是教育的引导,是人向外探寻、向内求索的思想觉醒,在纷繁复杂的外界環境中建构起自己的心灵世界,并释放人的内在本性和天赋的过程。“灵魂转向”的人拥有对灵魂的信仰,相信在精神世界中能够得到自我的实现,超越世俗的限制,使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借助真理的指引,实现人与物、人与人“身心敞放”的交往,是灵魂苏醒与肉体共同追求生命价值的转折点。

    二、非本真教育的遮蔽与本真教育的解蔽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如何摆脱现实的奴役?认识自己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前提是认清周围的环境,现实生活常常带有各种奇幻的面具,甚至被他人赋予功利的意义,从而掩盖了事物的真实,人置身其中,灵魂之眼易被蒙蔽。本真教育便是帮助人不断解蔽的过程,鼓励人们怀着探索真相的勇气和热情,追寻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东西。这个过程也许会面临一定的危险,人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和对过去的不断否定,注定会与生命的孤独和空虚会合,甚至远离常人的观念,独一无二。但只有当人尝试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时,心智之光才能照亮真理。

    (一)非本真教育

    “认识你自己”本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的箴言,而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认识世间万物的起点,也是苏格拉底人生哲学的核心。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对哲学现象、目的的理解方式有所缺失。自然哲人偏向自然,却忽视了自身,在对事物本质的追寻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万千皆识,唯己难辩。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又常受制于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将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他人的观点上,结果淹没在“主流”世界中失去自我,内心真实的体悟消失殆尽。如何认识万物的本原呢?需要灵魂的眼睛透视自我,这是我们认识自己和外界的唯一通途。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一个人倘若能回头反观自己的灵肉,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而自我认识分为对自身外表、体质的观察和对精神世界的观察。人需要常常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调理,使生命系统达到和谐。病痛常常会阻碍我们的思考。对精神世界的观察,需要人不断对自我进行反思,学会与自己内心对话,察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种种心念。其次,人在追求世俗事物时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个性泯灭,所以我们需要借助现实来认识自己。

    非本真教育不断促使人外在的发展,以成绩、奖杯、证书为衡量标准,把学生归属为优等生等等。在学生尚未学会自我观察和辨别外界事物之时,无疑增加了学生认识自己的难度,外在标签只会帮助学生背离真实的自己,导致灵魂的双眼始终处于蒙蔽状态,学生灵魂深处的爱、善、智慧也渐渐被自己遗忘了。李克强总理谈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3]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并没有错,而且相当全面,问题出在哪儿了?是现实中实用的、物质的幻影迷惑了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学生只是功利的学习,甚至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学习,却不知己所求为何,在一味地追求分数和物质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错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此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而只是看见了现实的表象,并未有深层的洞察。认识自己是人一生的事业,我们可以在反观自己的同时通过认识现实来达成自识。

    (二)本真教育

    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来探寻本真教育的真谛。在众多哲学思想家中,只有雅思贝尔斯将本真存在哲学思想衍生到教育领域并正式提出本真教育。我国学者余小茅从雅思贝尔斯的本真教育思想中提炼出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即“灵魂唤醒的本真教育,尊重自由的本真教育,坚守信仰的本真教育,向往大全的本真教育,去蔽存真的本真教育”[4]。并且李朝军也提出本真教育应该造就具有“活性基础上的主动生存性、心理世界的和谐一致性、自我意识的独立生成性和精神向度的自我超越性”的人[5]。结合雅思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和我国学者对本真教育的解读,笔者归纳了本真教育的四个特征:“灵魂的教育”、精神的成长、恰当的引导、生命的精神交往。

    本真教育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情境下都会生成新的本质和最贴近真实生活的诠释,但是本真教育一定要具有以上四个必不可少的特征,这四个特征又可以回归到一个原点,即引导人实现“灵魂转向”。在人经历“灵魂转向”的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数人由于外在物质遮蔽了灵魂的双眼,虽表现出生命的体征,但没有生命的气象,甚至忘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本真教育则是唤醒灵魂、引导灵魂、为灵魂解蔽的过程,人的灵魂得到转向,探寻真理才会成为可能,这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需要人付出巨大的努力、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本真教育是人發生转变的最佳途径。

    结合“洞穴喻”反观当下人们所见的世界,人对世间万物的命名、区分和定义均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然而,抽象和概括也将一切定格,使万物失去生命的灵动。黑格尔曾经写到,《圣经》中的亚当在为世界万物命名的同时,实际上也将其销毁[6]。简而言之,为了创造我们世界的知识,具有独一性的事物就必须被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所毁灭 [7]。人为了避繁就简,常选择归类,贴上标签或下一个定义,但是事物的真实性便在标签的覆盖下消失了。幸福、美满、金钱、权利等等这些词语到底意味着什么?剥离开外在世俗的内涵,当人看到上述词语时,成功决不会在人的脑海中同时浮现。回到“洞穴喻”中,这些被命名的事物就像墙壁上的影子,如果不解开禁锢在我们身体和思想上的枷锁,人永远也无法得知影子只是虚像。从未离开洞穴的人,会始终坚信眼见为实,然而一切都不是现实本来的样子。这时肯定会有人产生质疑,如果人类不去学习可见世界的知识,又怎么知道它是不是真实的,如果不是,事物的本真该如何获得,教育又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果说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城邦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洞穴。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教会我们在洞穴中生活——这是有关文明的教育;二是教会我们怎样走出洞穴——这是关于真理的教育 [8]。而当代教育的功能侧重于传递文明,怎样获得真理却很少涉及。学生将教师所教的知识理解为真理,而真理仅止于此吗?尼采“嘲笑人类试图通过庞大的科学知识、复杂的概念框架和结构来获得真理,而这些科学知识在根本上是建立在关于真实性的幻想与自欺之上的”[9]。何为真理?真理并非“是什么”的简单描述,更不是一个定义、一种解释、一段文字说明所能呈现的。在被界定、被命名的世界中,怀疑的态度是对真理体认的指引。教育要引导人对可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不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把自己发明的真理瓦解,把舒适的世界变得艰难,把原本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但是,本真教育要引导人认识这种不安全感,从而使灵魂的转向成为可能。

    三、本真教育引导灵魂转向

    教育是引导的艺术,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曾论述过“教育即指导”[10]。教育就是指引人认识我之本然的途径。引导分为外在引导和内在引导,教师的外在引导是学生实现内在自我引导的充要条件。实现灵魂转向的教育者会告诉你洞穴之外的世界,尽管违背人们现有的观念,也会遭受排挤,但这是教育者的使命。只有以真诚的目光,坚定的信念,循循善诱,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敞开自己的内心,教育者才会唤醒学习者的信念。但是,对于真实的体悟大概教师也无法言说,教师只能引导你睁开灵魂的双眼,不再被外界的物质、扭曲的价值观所左右。学生只有自己走出洞穴,才能顿悟先觉者的言辞,离开洞穴的瞬间,学生是对过去、对已有传统、对教师教育的一种全新体悟。只有这一刻来临,学生才开始真正成为自己,不再执着于公认的“优等生”,推翻自己之前奉为神明的理念,认识自己便成了进行时。

    内在的自我引导,是教育引导的延续,只有教育触及了灵魂,自我引导才能得以实现。当洞穴外的光也刺痛了学生的双眼,学生才能深切体会到教师告诉他的真理并非遥不可及,只是自己的无知遮蔽了双眼。审视自己,也许你的内心挣扎过,在自我不断陌生化的过程中,恐惧也会悄悄来临,甚至和以前熟悉的认知告别。改变是人生的转折点,这也依赖于每个人的觉悟,教育的引导只能帮助你认识到“你是谁”“你如何存在”。鲁洁教授指出:“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其主题却应是促进和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11]怎样选择要倾听自己的内心,即使误入歧途,也可以引以为戒。

    自我认识一旦开始,外界万物皆会恢复原初的模样,因为你看事物时,不再夹杂任何主观臆测。看树,就是树的本身,没有工程师的测量,没有环境保护者的忧虑,没有画家笔下的渲染。它就是一棵植物,在你用心与它交流的时候,你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没有利用与被利用,没有虚伪,没有美化,这才是最真实的世界。尼采提到:“只有忘掉隐喻的原初世界,只有将来自于人类原初想象力的鲜活的诸多意象固化,只有这种不可征服的信仰,这个太阳、这扇窗户、这张桌子就是真理本身。”[12]本真教育最真实的目的就是引导人有认清现实的意识,对既定事物保持怀疑的态度。勇敢探求真知,幻影就会消散。

    自我意识觉醒,人的精神世界就会随之苏醒,此时,困于洞穴之中的人不再满足于接受可见的生活,对墙壁上的影子产生了质疑,对现实的真相开始追问,并且有一种转身的强烈欲望。教育恰恰是引导人认清现实的中介,它唤起人们对自我存在的思考,对事物存在的思考,对事物如何被我们认知和我们认知的事物是否为事物的本质的思考。这是本真教育最为重要的引导作用,人从来缺少的不是对事物的感知和思考,而是意识到对我们的思考进行明辨和反思,这是一种对反思的反思。而现行的教育至少在人们认识到自己无知之前,过于倾向接受,当然这种传递是必须的,是我们之前探讨的“洞穴中生活”的教育。但是本真的教育更应该关注怎样走出洞穴,从而引导人们认清现实,完成转身。

    四、回归本真教育

    (一)唤醒和引导灵魂

    人走出洞穴发现真理,决心回洞,然后教育和帮助其他人解除枷锁,这是灵魂的再次转向。灵魂转向有两重境界:第一层境界,我们必须摆脱作为“铁链”的地方性习俗,解除各种习惯、传统对我们目光的禁锢。然后从洞中走向光明,驱散虚幻、遇见真实。这是自我实现“灵魂的转向”。第二层境界,先觉者重返到洞穴之中解救其他人,这是艰难的启蒙、教育的过程,会受到洞中大部分人的阻挠和非难。此为帮助他人实现“灵魂的转向”。当然,当代解救洞中人的光荣使命落到了教育者的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能带有丝毫的强迫,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失去。“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13]。师生是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当基本知识清楚于胸之后,真理就清晰地显现出来”[14]。教育是引导学生实现灵魂转向的一种途径,教师与学生要置于人格平等的地位,对真理共同思考并被真理指引。学习者要自愿地、主动地去发现和体验具有生命意义的知识,灵魂是排斥任何外在强迫的,教育只是引导他们渴求转身、实现转身和遇见真理的过程。

    反觀当代教育,在强调主体间性的课堂中,教育者能否与学习者真正实现平等,向学习者敞开自己的心扉,关注每一个学习者所提的看似与课堂无关却真实贴近生命的问题,没有人会把真理作为一个全然与己无关的内容去追寻和理解,只有与己产生关联才会激发人向外寻真的欲望。教育是让学习、融入心灵的知识和才能成为自身的瑰宝。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灵魂是有高度的,只有教师的灵魂实现了转向,他才能发现学生的灵魂。而且灵魂的转向绝不会一蹴而就。学生会在哪一刻顿悟,无人能得知,教育只能促使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人在实践中生成无限的可能性。这些都给教育者带来了挑战,但是教育不能因为复杂就不进行,教育者也不能因为困难而回避问题,真正的教育者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唤醒学生的真理意识,将学生灵魂的转向与自己的命运相连。

    “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15]。重申教育对灵魂的铸造功能,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古典生活,而恰恰是本真教育之必须。当然,铸造灵魂的核心是引导灵魂。只有灵魂得到升华,理性的光辉才能照进现实。教育的文化功能、知识的传递功能等在教育中并非不重要,但是过分看重,或者直接忽视对学生灵魂的引导都是有失偏颇的。成为完整的人是人的本能,这是来自灵魂的冲动。教育中对知识的引入,只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教育的重心始终是育人,是对人内在灵魂的塑造,如果只停留于对外在事物的追求上,生命会变得晦暗。“教育是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是对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16]。当然,教育唤醒灵魂,并不是将所有关于教育的问题全部抛给教师,学生坐等先觉者来解救自己,自我教育必不可少。自愿的学习肯定是一个适应学习痛苦的过程,智慧是痛苦的结晶,一旦取得成果,学生会对知识有更加笃定的态度,这是教育引导下自觉的过程。学生如果只是服从于教育,没有期待精神生活的准备,一切都会变成徒劳。真理不是教育所能传达和言说的,而是在教育过程和自我教育过程相互影响中自动显现的。若学生失去好学意愿,本真教育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摆脱奴役

    在“洞穴喻”中,穴中人指的是灵魂,锁链使灵魂不堪重负。囚徒由于生活空间的限制,目光短浅,最致命的是他们一直把不是完全正确的东西当成是完全正确的来考量。此时教育的作用就被凸显出来,担负起引导灵魂走向理念世界的责任,帮助他们解脱束缚,释去重负。当然,灵魂的自由并不代表人欲的狂欢、无节制的纵欲和依赖物质享受。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它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禁锢人自由的天性,生命会自然萎缩;解放人身心的自由,意志会接应心灵的沉沦。灵魂自由,人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敢于追求内心的真实。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渐渐唤醒了民众的物欲,“日常生活中无节制的享乐、设法追求物质财富并愉快的享受它们,成为当今社会压倒一切的生活意识形态”[17]。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种盲目的踏实。如何摆脱一切外在形式的压迫和假象?教育是赋予人灵性的活动,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之初,耳濡目染,心向往之,使他们形成自己的信仰,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并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价值,这样学生的内心才不会空虚。只有精神觉醒,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理性在自由中诞生,学生才会摆脱现实的奴役,拒绝成为被外在事物所控制的傀儡。

    (三)注重德性的培养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要关注对人德性的培养,除了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等美好品德以外,人的灵魂还必须追寻真善美的统一,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换言之,教育也是关乎人的德性与幸福的。如果本真教育已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人在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的同时开始认识自己,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自我的超越终于实现“灵魂的转向”,那么德性就是我们转向哪里的指引。回归对真善美统一的追求,人的灵魂才是完整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当今,我们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德性,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各级各类学校均开设了德育课程,高呼道德教育不可或缺,但是道德失范事件却经常出现,甚至发生在幼儿园里。当道德失范行为引起人们一片哗然,社会公众便大声疾呼培养人的德性,大力宣扬道德教育的价值,这也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强调的德性已严重缺失。道德教育应该落到实处,引导人们追求和找寻真善美的存在,培养人们美好高贵的品德,显然德性的培养是一件关乎灵魂的大事。德性是对于灵魂要“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的指引[18]。

    参考文献:

    [1][3][18]人民网.教育走的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

    [2]杨鸿儒.重读老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09.

    [4]余小茅.试论多维视野中的本真教育——基于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15(02):105-111.

    [5]李朝军.本真人性与本真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5):52-55.

    [6][7][9]马克斯·范梅南.实践现象学[M].尹垠,蒋开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8]阿尔贝·雅卡尔.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M].张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

    [10]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

    [11]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7.

    [12]Nietzsche,F.on Truth and untruth [M].New York:Harper Collins,2010:36.

    [13][14][15][1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7]刘铁芳.从柏拉图洞穴隐喻看哲学教育的可能性——兼论教育应该怎样关涉幸福[J].教育学报,2008(04):7-13.

    (责任编辑:付英华)

    Abstract: In modern education, the system, concept and goal of education seem to be gradually improved, but when returning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t is hard to avoid making people feel heavy agai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not simply social utility or survival, but to a kind of spiritual baptism and awakening. Nonauthentic education only blinds the eyes of the soul, hinders peoples thinking, and restricts peoples spiritual freedom. Authentic education achieves selfknowledge by guiding people to know the reality,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arousing the soul and helping people to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reality, so as to realize the turning of the soul.

    Key words: soul turning; nonauthentic education; authentic education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