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工程能力创新继续教育

    赵文清+龚章强

    【摘要】依据教育部针对全日制本科生提出的有关高等工程教育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发展要求,文章从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和教育功能的角度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继续教育“卓越计划”的主张,认为在继续教育领域中实施“卓越计划”是必要的,是有条件的,是可行的。文中指出,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转变师资队伍和转变教学手段,实现继续教育中的“卓越计划”的发展。

    【关键词】继续教育;卓越计划;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5)11003504

    【收稿日期】20150721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3年教育规划项目“目标、机制与动力: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探索”

    【作者简介】赵文清(1963—),男,南昌人,管理学硕士,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龚章强(1991—),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要贯彻落实党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

    迄今为止,“卓越计划”完全是在全日制本科教育中实行,相关研究颇多。如早在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1]针对“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做了研究综述。汪泓[2]指出,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培养核心。龚克[3]提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摒弃以“知识点”为本的评价标准,而要形成一整套以素质为本、适应社会动态需求的评价体系,并应用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林健[4]对“卓越计划”的学校工作方案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遗憾的是,鲜见继续教育与“卓越计划”的相关研究。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在工程师培养方面针对性不高,远不及“卓越计划”的标准,致使学生认识不到工程设计地位的重要性,缺乏现代工程的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现代工程有关的知识、文化、经济、社会背景方面的了解浅显,缺少参与实际工程管理的经验。[5]因此,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上显得不足。文章提出将“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实施的观点,希望“卓越计划”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可行性研究

    1继续教育对象的需要

    企业在职人员是继续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但是,继续教育却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教材为基础,以知识为要素,以讲授为方式,导致学生所知甚多、所会甚少,能说会道、无力能行。因此,众多在职人员需要“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的实施。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先天的职业工程师的需求倾向与素质定位。“卓越计划”的实施目的是培养造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兼优的各类型高素质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工程人才的目标可以说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针不谋而合。

    2继续教育性质的需要

    继续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两者的教育目的一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工程教育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要求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主动满足各行业的需求,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在国际化环境中也有竞争优势。要想构建结构合理、类型多样、适应动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要更加重视与各行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加重视国际大环境下的综合能力培养。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需求,继续教育可实施“卓越计划”进行适应性调整。

    3“卓越计划”的需要

    “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开展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卓越计划”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养标准来自通用与行业两个方面以及着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则要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培养造价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等各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卓越计划”需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联合教学是培养计划的重点。[6]目前,我国工程师的在校培养基本上还是沿用本科的基础教育模式,在职业培训方面严重不足。继续教育有实现“卓越计划”的先天性的在职实践条件,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三、继续教育“卓越计划”路径选择

    继续教育“卓越计划”的路径应从转变观念入手,通过转变教育方式、转变师资队伍、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四个转变”,最终达到继续教育为高等工程教育服务的目的。

    1转变观念,树立职业教育意识

    (1)学校需要转变观念。我国要想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首先得思考卓越工程师在现在乃至未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大量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的“卓越”体现在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强调有多丰富的专业知识或有多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人才尚不能称为卓越工程师,这就需要继续教育思考“卓越计划”培养的是“什么人才”的问题,并且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思考。高校要想真正迎合“卓越计划”的需要,不仅仅是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的,而是要把大纲的基本要求变成基本任务,包括提升品行、强化能力与优化知识结构,还要构建完成由这三个任务形成的一整套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2)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企业要转变观念,首先应该明晰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中就包含参与人才的培养与推动教育的发展。[7]温家宝总理也曾多次提起,企业与企业家身体中不仅要长流着道德、诚信的血液,更重要的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就是企业和企业家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在校企联合教学过程中,企业可选择适合深造的员工到合作高校培训,大幅减少新晋员工的培训时间和成本。高校也可优先提供研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给合作企业,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校企密切合作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教育的成果进行了综合的检验。可以说,校企联合能够真正形成双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达到二者双赢的目标。

    (3)政府需要给予支持。陈希(男,中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报告中强调,“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研究制定出能顺利推动“卓越计划”实施的政治举措,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卓越计划”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和保障其健康全面发展。[8]

    2转变手段,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1)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实践的过程。[9]学生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创新实践活动,这是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本质要求。其次,在整个创新实践教育过程中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学前选题、学中实施到学后评价等教育活动中都应重视学员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综合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应该系统地构建创新实践活动体系。

    (2)多功能适应性能力培养。“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是多类型的卓越工程人才。继续学院需要从自身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各行业发展要求,培训学员在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都能以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胜任要求,使每个学员都能成为多功能适应性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学院可以借鉴戴毅[10]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套餐式”教学,在设计继续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能时,有针对性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与学院特色制定培养计划。

    (3)国际化能力培养。“卓越计划”需要面向世界,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卓越工程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概括来说,对国际工程师的要求有:拥有国际视野、易于在跨文化环境中沟通交流、善于组织团队并能够建立竞争优势。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时要注意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重视和注入“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工程师定位所需的教学内容和国际规则,同时要从工程教育和工程学历国际化互认的角度,参考发达国家对毕业生规定的能力要求。

    3转变教师,抓紧新型师资建设

    (1)提高校内教师的能力。基于“卓越计划”的需要,只有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学院教师拥有较丰富的教学能力。鉴于当下教师疏离社会实践,学校可以定期安排一部分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并要求教师记录工作笔记、实践心得,这些都会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只有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综合实践经验,才能高效的引导学生吸收内化专业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再现到实践当中。[11]学院也可以出台包括职称评定、任期考核、实践补贴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倡导教师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出国考察等方式强化工程背景与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与“卓越计划”相符合的师资队伍。[12]

    (2)聘请企业工程师兼职授课。由于学院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可以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实践课程。这部分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经验,最好是具有工程师或以上职称。他们在工程第一线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的教学材料,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注意事项和规则。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联合教学,由专职教师主导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由企业工程师兼职教授工程实践操作和就业形势指导。这样由兼职工程师与专职在校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学员的在学需求和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改革教师授课模式。“卓越计划”需要教师从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者,从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信息的验证式教学向注重从问题出发的师生互动型的研究式教学转变。[13]学院教师要在学前提出学习任务、研究目标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在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指明研究方法和路径;在学后给出综合评价,既给出客观的评价结果,又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乐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4转变方式,由单纯地掌握知识转变为合理地应用知识

    “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师质量标准要求达到“卓越”的高度,培养的学生不仅创新能力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环境。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定位方向十分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合理应用在工作中。

    (1)注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合格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满足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基础素质、创新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14]前文也指出,品行、能力、知识结构三个维度构成“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因此,学院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工程实际,加强综合性设计内容,同时把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等基本素养逐步融进课程设计中。[15]基于“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继教学院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制定培训方案。这种方案制定方式打破了以往固定死板的思维,以实际需求的工程知识点为切入口,构建树状课程方案并优化各知识体系的权重,制定出有学院特色的“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

    (2)加强情境学习。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还要给予学生适宜的学习情境——课堂与现场相融合,一个贴合实际工作的学习情境。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学院要积极试点自主学习、小组探讨、探索性实验,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工程项目中“做中学”,这种动态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6]学院还要继续加强校企联合教学,以项目为引领,重构教师指导的、学生主动的新型教学过程,使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

    (3)建立综合教育评价体系。在传统的继续教育评价环节中,教师都是采取总结性的或以最终成绩为主导的评判,忽视了学员在教育进程中的自我改变。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应该明确的是学员不断构建新知识技能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动态过程,教师的考核标准需从“成绩评判”转变为“成效评判”,学生的学习焦点需从“考试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卓越计划”的评价不能像本科教育一样是单向的他人评价,而应让处于被动地位的学员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使他们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这样更便于多方面、多角度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也方便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吴燕.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24—27.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9—10.

    [3]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5]傅宇.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能力结构及其培养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6,(3):79—80.

    [6]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1):15—19.

    [7][8]赵韩强,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9]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10]戴毅.成人继续教育如何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5):19.

    [11]王晓荣,唐新来,李健军.“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24):61—62.

    [12]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3.

    [1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1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15]崔刚,陆勇.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之架构[J].江苏高教,2012,(5):97—98.

    [16]顾嘉,张航,唐永升.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59—63.

    Strengthening the Engineering Capability and Innovating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houghts on the “Excellence Plan”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ZHAO Wenqing, GONG Zhangqia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0,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PETOE)” by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fulltime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the social demand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offered the idea of PETOE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believ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TOE is necessary, conditional and imperative in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we must change the sense, the mode of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taff and teaching means,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ETOE in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ould be realized.

    【Key words】continuing education; Excellent Plan; path

    (编辑/赵晓东)2015第11期(总第34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11 2015Total No.346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