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食安建设一路走来 几经风雨几度春秋
很多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心存疑虑的同时,将眼光放在了进口食品身上,殊不知国际食品安全建设经历了几番风雨。
食品安全治理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全球性问题,各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2013年的“挂牛头卖马肉”,又一次揭开了消费者尚未愈合的伤疤。
在疯牛病事件过后,欧盟各国开始构建一系列的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
对食品企业来说,向市场提供安全安心的产品是最重要的承诺。
食品安全事件不单需要法律的约束,也需要生产厂商的自律,以及监管部门严格、到位的监管。
部分国家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则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系统。
除了食品中可追溯的应用,部分国家则是以食品造假将狠招重罚的策略,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015年的3·15晚会如期而至,在此之前的数届3·15晚会,揭穿了各种骗局和黑幕,为消费者带来了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同时也维护了公平公正,而3·15晚会也在这条为消费者维权的路上不懈地奋斗着。199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首先推出现场直播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之后数年的3·15晚会一直为消费者提供着消费维权方面的帮助,同时爆料着令人意想不到的“骗术”与“黑幕”,2008年岁末,“三鹿”毒奶粉事件,以及2014年3·15晚会曝出的“澳妙可奶粉篡改保质期”、“广琪贸易公司售过期食品原料”等事件都令消费者在胆战心惊的同时感受到食品安全治理的燃眉之迫切。
3月15日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维权利器,根据资料显示,该节日最早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在3·15晚会上,消费者了解到许多黑幕、陷阱,其中食品消费作为基本消费,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当下,自然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很多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心存疑虑的同时,将眼光放在了进口食品身上,殊不知国际食品安全建设经历了几番风雨。
国际食安坎坷历尽
国内食品安全的治理虽已初见成效,却也长路漫漫。而国际食安建设一路走来也是历尽艰辛,坎坷无数。
食品安全治理作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全球性问题,各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经济发达、法制完备的欧盟也未能幸免于难,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变质饮料、疯牛病牛肉、受污染巧克力等事件层出不穷,也暴露了其食安建设的弊端与漏洞。
其中震惊世界的疯牛病牛肉事件作为其食安建设中永远的伤痛,被之后的食安建设工作者牢记心中,引以为鉴。1986年,英国开始出现疯牛病案例,1996年3月,英国政府宣布雅氏病患者与疯牛病有关,随之而来的则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谈牛色变”,在之后的几个月中,欧盟多国的牛肉销量下降70%,2001年,疯牛病又在法国、比利时、德国肆虐,造成35万工人失业,政府为此承担了每年上百亿欧元的经济损失。该病不仅改变了欧洲居民的生活习惯,还制造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也让欧盟各国认识到食安治理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疯牛肉”危机或已慢慢淡出消费者的视野,而2013年的“挂牛头卖马肉”,又一次揭开了消费者尚未愈合的伤疤。2012年12月,爱尔兰食品安全局报告称在牛肉中发现马的DNA,爱尔兰、荷兰、罗马尼亚等欧洲多国卷入“马肉”丑闻,掺杂丑闻随后蔓延至整个欧洲。
2013年2月,ABP食品公司旗下4家公司被指控蓄意掺杂。法国一家公司则被检出在其牛肉产品中掺有60%-100%的马肉成分。在牛肉中掺杂马肉通常被认为是食品欺诈行为而非食品安全问题,但加拿大和美国马类常用兽药保泰松,过量情况下对人体是否有危害尚未证实。
2013年2月13日欧盟委员会官员表示,欧盟正拟订方案,要求所有成员国对加工牛肉开展脱氧核糖核酸(DNA)抽检,以消除"马肉风波"忧虑,恢复消费者信心。2013年2月14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消息称,在屠宰的部分马肉中发现止痛药成分,这些马肉可能已进入食物链。
该事件受到了广泛关注,有业内人士表示,“挂牛头卖马肉”是一种典型的消费欺诈行为,在牛肉产品中掺杂马肉、猪肉,或许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威胁,但是对消费者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其影响或将更加持久。
不论是疯牛病牛肉事件,还是牛肉产品掺杂马肉事件,都折射出欧盟等国食安建设过程中的困难重重,这之中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问题,监管缺位也是众多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疯牛病牛肉事件爆发时期,当时的欧盟食品安全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缺乏一部所有成员国必须共同遵守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在事件发生及蔓延时,各成员国都是按照本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处置。欧盟委员会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指导工具,并未实施正确、及时的处理措施,使得各成员国各自为战,最终导致事件扩大化。
另一方面,欧盟缺乏一部统一的食品安全危机应急处理与预警分析的行动机制。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盟逐步开始在其成员国中间建立一些食品安全信息快速反应的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上,由于法律的严格限制和欧盟一体化不断扩大的因素,这些措施覆盖面有限,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在疯牛病事件过后,欧盟各国开始构建一系列的统一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首先是制定了一套统一、完善和操作性强的食品安全法规。欧盟对原有的相关制度进行了改革,2006年1月,又颁布实施了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新法规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实现了从最初级原料、生产加工环节、终端上市产品到售后质量反馈的无缝隙衔接,对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物、转基因生物、食品链污染和动物、植物卫生等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薄弱环节进行了重点监督。
新法规大大提高了食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问责制,强化了对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制,更加注意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法规要求所有成员国必须无条件遵守,如有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出现在欧盟市场上,无论是哪个成员国生产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市场准入资格。法规对欧盟以外的国家生产的食品也做了明确规定,所有进口食品的安全与质量必须满足欧盟食品法规的要求,否则不准进入欧盟市场。
不仅如此,欧盟于2005年在意大利正式挂牌成立了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由该局统一统一负责欧盟境内所有食品的相关事宜,根据科学依据做出食品危机风险评估。
据了解,在此基础上,欧盟还建立了及时快捷的信息发布制度。信息经过审核和评估,以诚实负责的态度向消费者说明情况,并告之欧盟所采取的与风险规模相适应的措施,提醒消费者注意加强自我保护。
在信息交流方面,欧盟积极欢迎非政府组织和普通公众的参与与互动。此外,欧盟还加强了与联合国有关组织、环欧接壤地区以及美国与中国等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国际合作。
在欧盟对食品安全如此重视的情况下,食安问题仍然难以根治,“挂牛头卖马肉”事件暂且不提,2006年发生的被污染巧克力事件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仍记忆犹新,吉百利史威士公司作为一家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是当时全球第三大软饮料公司和全球第二大糖果生产经营公司,如此多的光环下,却滋生了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吉百利公司在英国赫里福德市马林布鲁克的工厂管道泄漏,导致清洁设备污水污染了巧克力。在事件发生后,该公司并未及时向有关当局通报,并试图隐瞒此事,但终究隐瞒不住,42人因食用被沙门氏菌感染的巧克力而发生食物中毒,随后,吉百利公司宣布召回100万块巧克力。作为英国第一家因食品安全问题走入法庭的食品巨头,吉百利公司被伯明翰当地法院判决罚款147万英镑。
日本“曾经的苦痛”
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颁布,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欧洲的食品安全治理已见成效,而世界其他国家也已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全球性问题来看待。其中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极高的日本,在食品安全建设过程中也是经历了不少苦痛。
日清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山田敏广表示,“我非常认同日清食品创始人安腾百福的名言‘食乃圣职,从事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神圣的职业。对食品企业来说,向市场提供安全安心的产品是最重要的承诺”。在谈及日本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曾经经历的苦痛时,山田敏广表示,“日本在过去也出现过很多食品安全违规超标的情况。但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如今日本整体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列入规定清单的有毒物质之多为世界之最”。
1955年的森永奶粉事件,被称为日本曾经的痛,时至今日,仍被视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头号事件。该事件源于森永德岛工厂的一次作业,在加工奶粉时使用的添加剂是几经倒手的非食品用原料,其中砷含量超标,导致12000余名儿童砷中毒,131名儿童死亡。多名受害者至今仍患有脑麻痹、癫痫等后遗症。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国内的“三鹿奶粉”事件,为了节约成本添加工业原料,致使多名儿童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不仅是三鹿奶粉事件和森永奶粉事件如出一辙,近年来,在我国屡见报端地沟油事件,也成为了食品安全的一大杀手,而据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日本也曾出现过“地沟油”危机。当时日本企业将地沟油提炼后,由于当时《食品安全法》过于严格,无法获取利润,便与黑心厂商合作,用此油制成食品出口台湾,造成了极大影响。日本政府吸取该事件的教训,现在日本的地沟油都由专业公司进行高价收购,将蓖麻油根据一定比例加入地沟油中,将其变为致人腹泻的“毒油”,将地沟油罪恶源头扼杀在摇篮里。
在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日本的食品安全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食安事件仍难以杜绝。从2000年6月开始,近半个月时间里,日本关西地区共有1.4万人因饮用雪印乳业公司生产的低脂牛奶而中毒。这起食安事件的起因则是在3月31日,雪印公司设在北海道的工厂在停电3小时后重新启动生产线时,对其加热器中的牛奶并未作废弃处理,从而造成病原性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而产生毒素。这批有毒奶粉造成大阪分厂在6月21日至28日期间生产的低脂牛奶受到污染。
在该事件发生后,雪印乳业公司对危机处理不力使得消费者极为反感,经营不善的雪印牛奶工厂不得不宣布倒闭。
在此之后,日本政府出台了《修正JAS法》,在法律上强化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但成效并不明显,食安事件仍在继续,事实证明,食品安全事件不单需要法律的约束,也需要生产厂商的自律,以及监管部门严格、到位的监管。
一本小说揭开的美国食安建设史
1905年,厄普顿·辛克莱尔的小说《丛林》首次以长篇连载的方式发表,在这本小说中,对芝加哥的肉类加工厂艰苦且极其不卫生的工作条件进行了相关描述,一经发表,便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下令,在1906年对肉类加工行业展开正式调查,通过推行《肉类加工法案》及《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案》,为食品加工制定了新的加工标准。
食品安全问题也在困扰着美国的消费者,托普斯肉制品公司这家以专营牛肉闻名,从事这一行67年之久的公司,在2007年9月召回2170万磅含大肠杆菌的速冻汉堡后,宣告破产。
时隔两年,美国一家花生公司因在其生产的花生酱中发现了沙门氏菌而遭到指控,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沙门氏菌已导致9起死亡案例,677名消费者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一方面来看,很多消费者在购买花生酱后直接就可以食用,一般不会存在变质、细菌滋生等问题,但是如果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工程序有误,则会加快病菌的传播。在这起花生酱事件中,约有1800件商品下架。沙门氏菌不仅存在于花生酱中,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于2009年3月提醒消费者不要食用开心果,因为其中可能含有沙门氏菌。而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鸡蛋召回事件”的罪魁祸首还是沙门氏菌,2010年8月,全国范围内爆发的沙门氏菌病毒被查出源头是莱特郡鸡蛋公司和希兰代尔农产两大鸡蛋厂商,两公司主动召回5亿枚问题鸡蛋。但其造成的影响却难以挽回,同年6—7月,疾病防治中心每周都会接到200多份病例,比历史同期平均水平还要高出4倍。
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
近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挑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双重考验,而发达国家则是面临着新工艺、新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中产生的食品污染,其中生物污染占较大比重。
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建设中都经历了阵痛与成长,部分国家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则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系统。
日本在食安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视食品流通环节,为每份食品建立相应档案,在日本,蔬果、肉制品的生产者、使用的农药、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均记录在案,为每种农产品记录一个身份账号,方便消费者查询、验证。而在德国,食物的可追溯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消费者在超市中购买鸡蛋,每一枚鸡蛋上都会有一个编号,消费者可以根据编号所显示的信息进行选择。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也可以根据编号追溯源头,找到原因。2010年12月,德国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在部分鸡蛋中发现超标的致癌物质二恶英,通过对问题鸡蛋的调查,将焦点锁定在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的一家饲料原料提供企业身上,这家公司将受到工业原料污染的脂肪酸提供给生产饲料的企业,导致下游产品二恶英超标。在此之后,德国政府隔离了4700个受波及的养猪场和家禽饲养场,强制宰杀超过8000只鸡。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除了食品中可追溯的应用,部分国家则是以食品造假将狠招重罚的策略,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2004年6月,韩国曝出“垃圾饺子”事件,此后,韩国《食品安全法》随之修改,规定故意制造、销售劣质食品的人员将被处以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国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将被处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一旦因制造或销售有害食品被判刑者,10年内将被禁止在《食品卫生法》所管辖的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另外,还附以高额罚款。
有媒体曾经报道过,在法国巴黎的超市中,超市工作人员每天晚上关门前都会把第二天将要过期的食品扔掉,如果店内有过期食品被检查部门发现,商店就得停止营业。
在国际食品安全的建设之路上,世界各国或用重典,以严格的法律约束食品生产厂商,杜绝食安事件的发生,或注重流通环节安全,避免食品在流通过程中受到污染、导致食品变质,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形成威胁,在流通环节食品全程可追溯也是食安建设的一大助力。对于食品安全这个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仍需加大法制约束力,提高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对待食品造假、生产不合格食品的企业应施以重典,予以重罚。监管部门在检查、监督过程中,也应做到依据法律条文进行严格检验、审核,使食品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全球食安建设朝着绿色、良性的方向发展。
而我国的食安建设也在不断深化、发展中,世界各国食品安全建设过程中的遇到的险阻,总结的经验,以及采取的措施都对我国食安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全球食安建设的大趋势、大背景下,各国的食品安全体系也将愈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