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城市治理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摘 要:城市建设和管理是全世界都面临的新问题,它影响着群众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影響着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民主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公民亟待对城市过程建设管理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与政府设定的城市建设政策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并且其作用占据比例越来越大,很多城市作为试点,鼓励公民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层次属于基础性的参与,其形式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公民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普遍性较低,相关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制度缺乏,参与社会治理后效果体现不是很好,新时代,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日益凸显出来,本文进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进行了探究,对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归因,籍此对城市管理决策提出了相关正常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治理;公民

    1 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困境

    1.1 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面临的困境

    1.1.1 公民参与的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全面推行义务教育背景下,全民素质整体普遍提升,公民民主意识得到提高,但仍然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公民整体上参政议政的能力没有得以提升,政治参与水平较低。公民认识到自己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对象,对自己处于城市管理核心位置并没有清晰认识,对于自己是城市管理参与主体的重要主体更没有一个明晰认识。另外,公民缺乏对城市管理知识的了解,面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提出有效的意见和治理措施,反而容易误导其他公民对城市管理的治理方案的判断。公民参与城市管理最大的障碍在于,对相关管理知识与制度的缺乏。

    1.1.2 公民参与城市管理成本较高

    一方面,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因自身对城市管理的知识水平认知不足以及个体利益取向不同,公民的建议和评价作为地方政府对城市管理是否优化的标准,这必然会导致施政成本的增加。政府需提供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保障,例如对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等。其次,公民参与城市管理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精力,有时还会花费大量的对物质投入。最后,公民以自然人的身份权衡预期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会使公民存在参与管理就像“搭便车”的现象,因而使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效益大打折扣。

    1.1.3 公民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

    目前我国政务信息的公开化程度相对较低,致使公民对政务信息了解不够深,这样导致了信息不对称较为明显。因为政府信息是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重要基础,公民只有对政务信息较为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政务信息进行理性判断,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为城市管理事务提供有效的建议和评价。同时,也为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了决策参考。当前政府对政府信息较偏重于封闭状态,或未及时将开放的政府信息公布,公民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由于政务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城市公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相关信息获取数量较少,信息获取途径较为单一,使得公民对城市治理缺乏相应的了解,信息传递之间存在不对称的现象,不利于城市公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

    1.1.4 公民参与的渠道狭窄

    公民在参与城市管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只有收到邀请的居民才有权利参加,作为最重要的基础组织,公民一般都是在社区居委会的宣传中,通过社区组织开展的座谈会等方式,让公民被动的参与到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中去,在当今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相对较少。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就会造成较大的滞后性,公民意见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表达与诉求,政府信息也没有实时得到回应,公民利益与矛盾的处理不够及时。另外,城市公民在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一般政府是以召开听证会民意社会调查等手段,了解政府在城市管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和公民的意见与建议。但政府部门对民意调查缺乏回馈机制,成为形式主义,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我国民间组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仍然弥补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2 我国城市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参与性不足的成因分析

    城市管理过程中,参与主体的逐渐多元化,各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呈现出来,城市公共危机的发生度逐渐凸显出来。城市政府在面对复杂的危机局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对应能力是有限的,加上社会公众对公共危机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不足,时常错失最佳的治理时机,以致力于政府在城市管理中会存在公共危机。其深层次原因主要与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相关。而公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性不足,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是多方面造成的:

    2.1 从政府角度来分析公民参与性不足的原因

    2.1.1 缺乏应有的意识

    国家的管理保障体制是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主要保障,尽管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逐渐发生变化,但是最主要的体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公民在参与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因自身缺乏对公共事务管理因素的认识,参与意识薄弱,一直处于被动状态。首先,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理念,在居民脑海中大部分还处于理念性,实践性的占比相对较少,其次,由于政府部门对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不够重视,使得公民未将自身的需求与愿望有效的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公民是处于被动状态的参与到城市管理中去,造成了政府部门对公民的需求不了解,从而缺乏有效的治理策略,导致了城市公共危机治理效率偏低。

    2.1.2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律保障

    公民在参与城市管理的过程中,与之相配套的就是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在我国现阶段,与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我国的基本制度是提供了相关的保障,但是对于城市社会发展需求而言,呈相对较少局面。导致公民与城市管理过程中缺乏融通性,就会一定程度上缺乏相匹配的法律法规。

    2.1.3 公民对政府部门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信任

    城市管理过程中,政府仍旧处于主导部分,精英进行决策为主,导致公民对政府某种程度上是缺乏足够的信任,在新时代高速发展的高度复杂经济社会,政府与公民间进行合作,是服务型型政府的基本特征之一。利益群体间的出发点虽存在本质区别,再加上地区与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使得各利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信任会在长期状态下,出现“信任危机”,另外,政府信息公开化程度、政务透明度有待提升。因此,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程度不足、公布未及时情况下,公民知情权以及监督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3 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政策建议

    3.1 培育公民社會,提高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自主性

    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主动性,主要在于如何提升公民素养。公民的素养与城市管理是密切相关的,只有提高公民素养才能调动他们有效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作为城市公民,必须要努力适应新的发展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公民处于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越趋于复杂。传统的城市治理理念可能不被适应当代城市环境发生的变化,新的城市治理理念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现代经济理念、环境因素、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不断挖掘和掌握新的科学体系,培育公民良好的生活理念,正确对待事物变化,理性认识事物内在因素,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和满足城市治理的要求。

    3.2 完善民主基础制度,保障公民有效参与

    第一,实行地域代表制。对城市以划分选区的方式,选举制度中,对选区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基层选举结果的公平性,我国划区主要是以地域和生产单位为界限,偏远地区农村主要以按地域划分为主,城市多是按照生产单位来划分,按照生产单位来划分,存在选民数和人口数量的矛盾,容易受到各单位的行政干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各选区应该实行地域代表制为佳。第二,精简人大代表数量。精简化代表数量,对代表资格进行审查和必要限制,进一步提高选区内候选人的具有参政议政的能力。第三,完善选举监督。健全司法制度,公正选举诉讼程序,加强司法监督,强化法院对选举违法事件的处罚态度以及受理范围,明确各选举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利享有诉讼权,法院对提出的违法行为依法处置,做出公正裁决。

    3.3 发挥媒体参与功能,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大众媒体是传递信息的纽带,有效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化进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日趋成熟,新兴各种自媒体产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媒介成为新兴媒体。随着互联网迅速的发展,网络媒介深入到公民生活各个方面。增加了公民的知情权,客观上满足了民众的需求,政府部门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消息。民众通过客户端、移动端随时了解当前政务信息与城市管理情况。

    结语

    新时代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剧,城市各类问题也随之而来。政府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形成公民与政府在城市管理之间的良性互动。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理念已成为城市治理的发展趋势,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公民参与成为举足轻重的关键。随着部分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的流入,城市人口会逐渐增长,而城市公共资源的人均资源占有率就会随之降低。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资源稀缺现象越来越凸显,发展与资源不平衡之间矛盾加剧,导致了利益主体之间与环境资源冲突愈发明显。因此,公民参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个新的议题,如何解决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问题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可能对现代化城市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姜杰,周萍婉.论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J].政治学研究,2004,(3).

    [2]王颖.我国城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4.

    [3]刘国光.中外城市知识辞典[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55,137.

    [4]王志锋.城市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42.

    [5]葛扬,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4.

    [6]郭昱莹.等城市治理与中国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19.

    [7]张红樱,张诗雨.国外城市治理变革与经验[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29.

    作者简介:黄利晓(1990-),女,贵州荔波人,硕士,六盘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城市治理。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