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矛盾论的角度浅析如何做好研究生导师
李根亮
[摘 要]由导师和研究生构成的科研团队系统的构成基础是该系统要素间的“同”,矛盾则是各不同要素间在“同”基础上相互联系中因“异”而产生的时空竞争,是各要素在维持或拓展新时空过程中遇到阻力的外在表现,也是该系统发展的动力源泉。导师要在认识该系统种种矛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利用这些矛盾的能力,并通过有效释放各矛盾产生的张力,调控并维持该系统的动态平衡,最大化其对环境的做功,即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矛盾论;张力;动态平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007-03
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然而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低、导师指导与帮助欠缺等。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1] [2] [3]研究生教育离不开研究生导师,高质量毕业研究生的输出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4]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教育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系统,是一个以研究生为主体、由导师主导的、不断产生矛盾、也不断转化矛盾的发展过程。矛盾的本质是系统内各要素在时空再分布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是一要素与另一要素在时空上的竞争,是要素在维持或拓展时空过程中遇到阻力的表现,是对立双方的动态时空差异产生的干涉。矛盾是系统存在的依据,也是系统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根本动力源泉。我们不能指望通过消灭矛盾来发展系统,而需要通过引导、转化矛盾来消除矛盾对系统带来的不稳定,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实质是由导师和研究生构成的科研团队这一系统(以下称师生系统)发挥其主要功能(即研究生人才培养、传播知识、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作为导师,他 / 她必须在维持师生系统稳定的同时发展这个系统,达到培养研究生、传播知识、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目的。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认识这个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引导和转化矛盾。这就要求导师要有认识和转化这些矛盾的能力。它涉及研究生、导师、品德、常识、教学、科研等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本文仅从系统矛盾的主要类型、导师解决矛盾的主要能力和素养、系统动态平衡的维持和调控三个方面就研究生导师怎样培养研究生的问题作一浅析。
一、认识师生系统的主要矛盾
系统都是有其特定功能的。系统发挥功能的过程就是系统内各要素进行时空再分布、从而释放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矛盾引起)产生的张力、进而调控系统动态平衡并通过释放张力对环境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引进环境与系统的相互作用来解决系统内部矛盾的过程。师生系统的结构包括系统要素(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导师和研究生的知识、技能体系等)、各要素间的关系(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由要素间相互作用维系的要素在系统内部的时空分布。该系统具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功能,其发挥功能的过程也遵循系统发挥功能的普遍规则。导师要善于通过化解这一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来推动系统及系统内主体要素研究生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矛盾产生的张力,发挥师生系统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功能。以下仅略谈一下这一系统中的几组主要矛盾。
(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这主要涉及两对矛盾: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及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矛盾。二者都主要体现在认知和观念上的差异及其引起的对事件理解角度、深度、层次等的差异,这实际是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矛盾。因为导师和研究生在生活的社会大环境、接受的教育层次、人生阅历等的差异会比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更大。
(二)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
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是个体认知与群体认知之间的差异引起的矛盾。个体已有的大脑知识图景,只是某一群体和人类群体知识图景的一部分,因此二者在时间、空间等方面都必然存在差异。就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这个体系来说,小的方面是研究生个体的知识图景与师生系统积累的知识图景之间的矛盾;大的方面则是研究生个体知识图景与师生系统研究领域内的科学共同体知识图景之间的矛盾。这实际是系统部分与总体之间的矛盾。
(三)技术和能力体系的矛盾
任何一个个体,他生活的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他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时空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即新问题。因此个体要有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个体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原有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定式效应,从而产生已有技术和能力与新问题解决所需技术和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对研究生来说,他来到新的环境,需要在新环境下重构新的人际关系,解决新的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技术和能力体系方面的矛盾。
(四)利益和资源分配上的矛盾
利益和资源分配不均是人类社会系统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利益和资源分配的原则和依据是多重性的,因此不同的视角和不同人群及个体会有不同的分配原则和依据,从而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及个体与群体之间产生利益和资源分配方面的矛盾。在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同样存在利益和资源分配的问题,因此也同样可能产生相关的矛盾。就系统来说,新研究生的到来也会或多或少的改变系统原有的平衡,从而导致利益和资源的再分配,产生新的矛盾。
二、导师做好充分准备,提高解决师生系统矛盾的能力和素养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必须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维持师生系统的相对稳定。因此,导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并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心理上的准备
作为研究生导师,首先要做好自我定位。这包括认识自我,认识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和胜任该职责所需的能力、素养,并以这一职责的要求定位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以满腔的热情践行这一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对研究生负责。自我定位还包括在践行这一职责的过程中给自己一个怎样的要求和目标,要培养出什么样水平的研究生。另外,心理上的准备还应包括对践行这一职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矛盾的心理准备和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的心理准备。
(二)品德上的准备
俗话说,德才兼备, “德”在“才”前。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师德是导师职业之魂。导师只有敬业才能爱岗,才能对每个研究生负责。因此作为研究生导师,首先应该品德高尚,并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品行。这就要求导师要注意加强自我修养,用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勤奋刻苦的敬业精神去影响和感染研究生,使研究生首先在做人方面受益,并在研究中养成科学的习惯、树立科学的精神和高尚的学术情操,做到学术诚信。
(三)知识上的准备
渊博的知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它可以在解决研究生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要有扎实的基础,在专业方面要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开阔知识视野,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保持在学科前沿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化解研究生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更有效地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
(四)技术和能力上的准备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因此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首先要在技术和能力上具有示范作用。这是解决研究生技术和能力体系矛盾的基础。没有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则无法指导研究生开展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如没有高水平的论文写作和发表能力,没有国际投稿和相关交流的经历和能力,或没有创新思维的品质和能力,就不能很好的指导研究生提高相关技能;没有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如没有很好的管理和协调能力,没有科学方法,则很难释放师生系统的多种内部张力,很难维持科研团队的稳定,很难保证科研活动的开展及优质科研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的产出。
(五)科研成果上的准备
德高望重,“德”字为先,但没有成果的积累、没有卓越的成就,也绝不会在科学共同体中被称为德高望重。因为,立足于科学界,科学成就是“1”,其他是“0”。因此,作为导师想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德感人,科学成就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导师要在科研上多投入、多出高水平、创造性、开拓性成果,从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为自己和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开拓更大的空间和搭建更高的平台。
三、师生系统动态平衡的调控
能够认识到矛盾,也有解决矛盾的心理和能力准备,还需要付诸实施。我们知道,矛盾的本质是系统间或系统内要素间似而不同的结果。因为“似”是相互作用和发生联系的基础,而“不同”则是产生矛盾的原因。导师要运用自身的能力解决研究生培养这个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就要充分利用“似”和“不同”产生不同功效的这一规律。因为有共同的基础,才有联系的纽带,才能产生共振或共鸣,才能产生交流;因为不同,则产生干涉,产生相互作用,产生存在的张力,产生运动的阻力,从而产生衍射。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师生系统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同”,作为研究生与该系统及该系统其他要素联系的纽带,作为研究生与该系统及该系统其他要素交流的基础;并利用研究生与该系统其他要素的不同,引导研究生与该系统内其他要素之间形成的张力转化为学习、科研乃至积极向上生活的动力,动态调控师生系统的平衡,实现研究生培养、传播知识、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目标。
(一)以情动人
人是情感动物,因此“情”是维系以人为主体构成的系统的关键纽带之一。师生系统也不例外。导师利用这一纽带,可以让研究生在情感上与该系统及该系统内各要素产生共鸣,从研究生内因的角度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是维系这一科研团队系统稳定的最根本、也是最经济高效的途径和手段。这首先需要导师在情感上的付出。导师要热爱这个职业,要关爱每一个研究生,要让研究生在内心深处与其科研团队产生共鸣,与其学业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导师处理好公平的问题,如情感和时间的付出、资源和利益的分配。但要更有效发挥这一纽带稳定系统的功能,还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个研究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而因材施教与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马太效应是教育学上极端的不公平的事例(教师对个别个体付出更多的关注),但也可以说,它是教育学上成功的、典型的事例。因为被教师关注更多的学生更容易成功,这实质是教育者创设、优化被更多关注者以情感为基础的学习环境的过程。因此,公平是相对的。导师处理不好这一问题,将会使情感教育无以立足。
(二)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本质上没有强制约束力,它只适合相对稳定的、成熟的、人的系统。系统的内在维系力,即稳定纽带是系统的规则,即“理”。作为以人为主体构成的系统,由导师和研究生构成的科研团队系统,其维系的关键纽带同样也是“理”。它也是公平原则的基本保障。因此,人的系统要以情感人,也要以理服人。对于系统来说,“理”是规范的,它的灵活性小于“情”。因此发挥“理”在维系系统稳定方面的功能,需要导师的“严”。导师要让研究生严格遵循系统的规则,以保证系统功能的如期实现。如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导师在以情感人的同时,更要严格把关,以实现既定培养目标。这也是解决以情感人过程中出现的公平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使以情感人合情也合理。
(三)以德育人
“德”同样是以人为主体的系统稳定维系的纽带。研究生培养需要导师具有高尚的师德。作为科研的生力军,研究生同样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素养。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研究生,除了具备人的基本素质外,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学术道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直接受到导师行为的影响。[5] [6]因此,导师要在这方面发挥好示范功能。同时,导师还要让研究生正确认识学术道德问题的种类及其涉及的危害,既言传也身教,并持之以恒,从而使师生系统的功能与社会大系统的功能相协调、相一致,让研究生诚信做人、诚信做学问。
(四)以能塑人
“能”是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关键所在。导师要以科研活动为载体,在科研活动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包含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中,如专业文献检索和阅读、专业实验设计、专业研究的开展、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及个性能力的发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是件大事,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学业负责,要对国家的人才培养负责,导师任重而道远。由导师和研究生构成的科研团队,其构成系统的基础是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同”,而各要素间的矛盾则是各不同要素间在“同”的基础上相互联系过程中产生的时空竞争(争夺),是各要素在维持或拓展新时空过程中遇到阻力的外在表现,也是该系统运动和发展的原初动力。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该系统产生的各种矛盾,有效释放各种矛盾产生的张力,对导师和研究生构成的系统进行动态调控,维持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并最大限度利用各种矛盾释放的张力来做该系统所需要的有效功,实现该系统研究生人才培养、传播知识、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以上仅从矛盾论的角度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注意事项作了浅显的分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绝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得清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导师,还涉及研究生;不仅涉及知识、能力,还涉及品德;不仅涉及时间的投入,还涉及方法、技能的运用;不仅涉及结果,还涉及过程;不仅涉及做学问,还涉及做人;不仅涉及内因,还涉及外因……因此,这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开展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强,周文翠.专题研讨式教学与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4(4):102-104.
[2] 杨松.论内涵式发展维度下研究生导师的指导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为例[J].大学教育,2014(14):7-9.
[3] 宋德发.研究生导师要做的十件事——以张铁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13-16.
[4] 欧洁,杨俊.普通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析——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9):53-55.
[5] 刘东伟,王立新.师道尊严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大学教育,2015(4):35-36.
[6] 肖祥.论高校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责任[J].大学教育,2013(1):79-81.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由导师和研究生构成的科研团队系统的构成基础是该系统要素间的“同”,矛盾则是各不同要素间在“同”基础上相互联系中因“异”而产生的时空竞争,是各要素在维持或拓展新时空过程中遇到阻力的外在表现,也是该系统发展的动力源泉。导师要在认识该系统种种矛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利用这些矛盾的能力,并通过有效释放各矛盾产生的张力,调控并维持该系统的动态平衡,最大化其对环境的做功,即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矛盾论;张力;动态平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007-03
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然而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低、导师指导与帮助欠缺等。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1] [2] [3]研究生教育离不开研究生导师,高质量毕业研究生的输出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4]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教育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系统,是一个以研究生为主体、由导师主导的、不断产生矛盾、也不断转化矛盾的发展过程。矛盾的本质是系统内各要素在时空再分布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是一要素与另一要素在时空上的竞争,是要素在维持或拓展时空过程中遇到阻力的表现,是对立双方的动态时空差异产生的干涉。矛盾是系统存在的依据,也是系统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根本动力源泉。我们不能指望通过消灭矛盾来发展系统,而需要通过引导、转化矛盾来消除矛盾对系统带来的不稳定,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实质是由导师和研究生构成的科研团队这一系统(以下称师生系统)发挥其主要功能(即研究生人才培养、传播知识、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作为导师,他 / 她必须在维持师生系统稳定的同时发展这个系统,达到培养研究生、传播知识、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目的。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认识这个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引导和转化矛盾。这就要求导师要有认识和转化这些矛盾的能力。它涉及研究生、导师、品德、常识、教学、科研等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本文仅从系统矛盾的主要类型、导师解决矛盾的主要能力和素养、系统动态平衡的维持和调控三个方面就研究生导师怎样培养研究生的问题作一浅析。
一、认识师生系统的主要矛盾
系统都是有其特定功能的。系统发挥功能的过程就是系统内各要素进行时空再分布、从而释放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矛盾引起)产生的张力、进而调控系统动态平衡并通过释放张力对环境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引进环境与系统的相互作用来解决系统内部矛盾的过程。师生系统的结构包括系统要素(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导师和研究生的知识、技能体系等)、各要素间的关系(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由要素间相互作用维系的要素在系统内部的时空分布。该系统具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功能,其发挥功能的过程也遵循系统发挥功能的普遍规则。导师要善于通过化解这一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来推动系统及系统内主体要素研究生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矛盾产生的张力,发挥师生系统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功能。以下仅略谈一下这一系统中的几组主要矛盾。
(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这主要涉及两对矛盾: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及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矛盾。二者都主要体现在认知和观念上的差异及其引起的对事件理解角度、深度、层次等的差异,这实际是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矛盾。因为导师和研究生在生活的社会大环境、接受的教育层次、人生阅历等的差异会比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更大。
(二)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
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是个体认知与群体认知之间的差异引起的矛盾。个体已有的大脑知识图景,只是某一群体和人类群体知识图景的一部分,因此二者在时间、空间等方面都必然存在差异。就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这个体系来说,小的方面是研究生个体的知识图景与师生系统积累的知识图景之间的矛盾;大的方面则是研究生个体知识图景与师生系统研究领域内的科学共同体知识图景之间的矛盾。这实际是系统部分与总体之间的矛盾。
(三)技术和能力体系的矛盾
任何一个个体,他生活的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他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时空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即新问题。因此个体要有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个体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原有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定式效应,从而产生已有技术和能力与新问题解决所需技术和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对研究生来说,他来到新的环境,需要在新环境下重构新的人际关系,解决新的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技术和能力体系方面的矛盾。
(四)利益和资源分配上的矛盾
利益和资源分配不均是人类社会系统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利益和资源分配的原则和依据是多重性的,因此不同的视角和不同人群及个体会有不同的分配原则和依据,从而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及个体与群体之间产生利益和资源分配方面的矛盾。在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同样存在利益和资源分配的问题,因此也同样可能产生相关的矛盾。就系统来说,新研究生的到来也会或多或少的改变系统原有的平衡,从而导致利益和资源的再分配,产生新的矛盾。
二、导师做好充分准备,提高解决师生系统矛盾的能力和素养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必须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维持师生系统的相对稳定。因此,导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并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心理上的准备
作为研究生导师,首先要做好自我定位。这包括认识自我,认识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和胜任该职责所需的能力、素养,并以这一职责的要求定位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以满腔的热情践行这一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对研究生负责。自我定位还包括在践行这一职责的过程中给自己一个怎样的要求和目标,要培养出什么样水平的研究生。另外,心理上的准备还应包括对践行这一职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矛盾的心理准备和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的心理准备。
(二)品德上的准备
俗话说,德才兼备, “德”在“才”前。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师德是导师职业之魂。导师只有敬业才能爱岗,才能对每个研究生负责。因此作为研究生导师,首先应该品德高尚,并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品行。这就要求导师要注意加强自我修养,用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勤奋刻苦的敬业精神去影响和感染研究生,使研究生首先在做人方面受益,并在研究中养成科学的习惯、树立科学的精神和高尚的学术情操,做到学术诚信。
(三)知识上的准备
渊博的知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它可以在解决研究生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要有扎实的基础,在专业方面要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开阔知识视野,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保持在学科前沿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化解研究生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更有效地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
(四)技术和能力上的准备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因此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首先要在技术和能力上具有示范作用。这是解决研究生技术和能力体系矛盾的基础。没有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则无法指导研究生开展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如没有高水平的论文写作和发表能力,没有国际投稿和相关交流的经历和能力,或没有创新思维的品质和能力,就不能很好的指导研究生提高相关技能;没有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如没有很好的管理和协调能力,没有科学方法,则很难释放师生系统的多种内部张力,很难维持科研团队的稳定,很难保证科研活动的开展及优质科研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的产出。
(五)科研成果上的准备
德高望重,“德”字为先,但没有成果的积累、没有卓越的成就,也绝不会在科学共同体中被称为德高望重。因为,立足于科学界,科学成就是“1”,其他是“0”。因此,作为导师想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德感人,科学成就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导师要在科研上多投入、多出高水平、创造性、开拓性成果,从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为自己和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开拓更大的空间和搭建更高的平台。
三、师生系统动态平衡的调控
能够认识到矛盾,也有解决矛盾的心理和能力准备,还需要付诸实施。我们知道,矛盾的本质是系统间或系统内要素间似而不同的结果。因为“似”是相互作用和发生联系的基础,而“不同”则是产生矛盾的原因。导师要运用自身的能力解决研究生培养这个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就要充分利用“似”和“不同”产生不同功效的这一规律。因为有共同的基础,才有联系的纽带,才能产生共振或共鸣,才能产生交流;因为不同,则产生干涉,产生相互作用,产生存在的张力,产生运动的阻力,从而产生衍射。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师生系统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同”,作为研究生与该系统及该系统其他要素联系的纽带,作为研究生与该系统及该系统其他要素交流的基础;并利用研究生与该系统其他要素的不同,引导研究生与该系统内其他要素之间形成的张力转化为学习、科研乃至积极向上生活的动力,动态调控师生系统的平衡,实现研究生培养、传播知识、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目标。
(一)以情动人
人是情感动物,因此“情”是维系以人为主体构成的系统的关键纽带之一。师生系统也不例外。导师利用这一纽带,可以让研究生在情感上与该系统及该系统内各要素产生共鸣,从研究生内因的角度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是维系这一科研团队系统稳定的最根本、也是最经济高效的途径和手段。这首先需要导师在情感上的付出。导师要热爱这个职业,要关爱每一个研究生,要让研究生在内心深处与其科研团队产生共鸣,与其学业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导师处理好公平的问题,如情感和时间的付出、资源和利益的分配。但要更有效发挥这一纽带稳定系统的功能,还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个研究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而因材施教与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马太效应是教育学上极端的不公平的事例(教师对个别个体付出更多的关注),但也可以说,它是教育学上成功的、典型的事例。因为被教师关注更多的学生更容易成功,这实质是教育者创设、优化被更多关注者以情感为基础的学习环境的过程。因此,公平是相对的。导师处理不好这一问题,将会使情感教育无以立足。
(二)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本质上没有强制约束力,它只适合相对稳定的、成熟的、人的系统。系统的内在维系力,即稳定纽带是系统的规则,即“理”。作为以人为主体构成的系统,由导师和研究生构成的科研团队系统,其维系的关键纽带同样也是“理”。它也是公平原则的基本保障。因此,人的系统要以情感人,也要以理服人。对于系统来说,“理”是规范的,它的灵活性小于“情”。因此发挥“理”在维系系统稳定方面的功能,需要导师的“严”。导师要让研究生严格遵循系统的规则,以保证系统功能的如期实现。如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导师在以情感人的同时,更要严格把关,以实现既定培养目标。这也是解决以情感人过程中出现的公平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使以情感人合情也合理。
(三)以德育人
“德”同样是以人为主体的系统稳定维系的纽带。研究生培养需要导师具有高尚的师德。作为科研的生力军,研究生同样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素养。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研究生,除了具备人的基本素质外,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学术道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直接受到导师行为的影响。[5] [6]因此,导师要在这方面发挥好示范功能。同时,导师还要让研究生正确认识学术道德问题的种类及其涉及的危害,既言传也身教,并持之以恒,从而使师生系统的功能与社会大系统的功能相协调、相一致,让研究生诚信做人、诚信做学问。
(四)以能塑人
“能”是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关键所在。导师要以科研活动为载体,在科研活动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包含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中,如专业文献检索和阅读、专业实验设计、专业研究的开展、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及个性能力的发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是件大事,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学业负责,要对国家的人才培养负责,导师任重而道远。由导师和研究生构成的科研团队,其构成系统的基础是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同”,而各要素间的矛盾则是各不同要素间在“同”的基础上相互联系过程中产生的时空竞争(争夺),是各要素在维持或拓展新时空过程中遇到阻力的外在表现,也是该系统运动和发展的原初动力。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该系统产生的各种矛盾,有效释放各种矛盾产生的张力,对导师和研究生构成的系统进行动态调控,维持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并最大限度利用各种矛盾释放的张力来做该系统所需要的有效功,实现该系统研究生人才培养、传播知识、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以上仅从矛盾论的角度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注意事项作了浅显的分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绝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得清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导师,还涉及研究生;不仅涉及知识、能力,还涉及品德;不仅涉及时间的投入,还涉及方法、技能的运用;不仅涉及结果,还涉及过程;不仅涉及做学问,还涉及做人;不仅涉及内因,还涉及外因……因此,这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开展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强,周文翠.专题研讨式教学与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4(4):102-104.
[2] 杨松.论内涵式发展维度下研究生导师的指导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为例[J].大学教育,2014(14):7-9.
[3] 宋德发.研究生导师要做的十件事——以张铁夫先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13-16.
[4] 欧洁,杨俊.普通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析——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9):53-55.
[5] 刘东伟,王立新.师道尊严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大学教育,2015(4):35-36.
[6] 肖祥.论高校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责任[J].大学教育,2013(1):79-8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