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学圈圈教学法的整本书阅读设计

    陈文武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热点和趋势,但大多数的阅读策略多是自读为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并不是很多,為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参与度,就必须创新阅读设计。而美国的文学圈圈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一、文学圈圈教学法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文学圈圈教学法(literature circle),是美国Harvey Daniels领导的一项阅读教学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沈红丹于2012年介绍到中国,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学生为讨论小组参与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去,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加深对文学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文学圈圈教学法的核心特征是以学生为主,具体而言,一是体现在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二是学生自主组成临时阅读讨论小组;三是各小组自行制订讨论计划,自主确定讨论的主题;四是开放式的讨论与交流;五是明确教师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六是构建多元评价系统;七是营造轻松、有趣、随意的课堂氛围。二、文学圈圈教学法对整本书阅读的借鉴意义

    文学圈圈教学法的实施是针对文学作品,至少是多部作品,这与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谋而合,其具体是实施步骤有:选择书籍、分组、角色单、小组活动时间表、教师时间表、活动记录和反馈报告。

    角色单是文学圈圈教学法对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借鉴意义最强的一项,我们可以根据讨论主持人、综述人、联想人、文化解读人、图解人和词汇讲解人等不同的角色,将小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明确下来,这就使得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也必然要参与,而且这些不同的角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来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二来可以扬长避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自信。

    这些步骤在整本书阅读中也是可以实施的,在整本书阅读设计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选择他们各自喜欢的作品,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分组,在每组中设置不同角色,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最终总结讨论的情况,形成反馈,之后再进行新一轮的小组交流。三、文学圈圈教学法指导下的具体应用

    以《边城》为例,学生与主人公翠翠年龄相仿,翠翠的爱情心理正暗合学生情窦初开的懵懂心理,这种天然的亲切感使得学生更愿意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笔者借鉴文学圈圈教学法的角色单对《边城》的阅读进行了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设计说明】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18个任务群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界广泛关注和深入开展的重点研究领域,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新方法,试图达到良好的阅读成效。笔者尝试以美国文学圈圈教学法来设计《边城》的教学活动,以期达到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课前准备】

    1.学生在两周内对《边城》整本书进行批注式阅读,并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

    2.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好讨论主持人、综述人、联想人、文化解读人、图解人和词汇讲解人。

    【教学目标】

    1.通读《边城》全文,领略湘西独特的地域风情。

    2.梳理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并探究其悲剧根源。

    3.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小说对于当下时代的文化意义。

    4.了解散文化小说和诗化乡土小说的审美特征及美学意义。

    【教学重点】

    领略《边城》的风俗美、人性美,并把握人物形象,探究其悲剧根源。

    【教学难点】

    1.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小说对于当下时代的文化意义。

    2.了解散文化小说和诗化乡土小说的审美特征及美学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乡的歌是一支悠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的诗句告诉世人,故乡是每个人魂牵梦萦的所在,特别是对文人而言,故乡更是他们书写世界的精神源泉。今天,就让我们以文学圈圈的方式,去探究《边城》对于沈从文不一样的故乡情节。

    二、分组

    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学生调查问卷反馈情况,筛选出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每组5-7人,学生根据各自兴趣选择他们要参加的小组,组织文学圈圈。

    1.边城有着怎样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如何看待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和主体部分端午节的描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环境入手,细致地感知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的独特性,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提供坚实的基础,并能够从中读出乡土世界的文化性。

    2.小说中的人物有几种类型?该如何分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众多人物进行归纳和分类,以此提高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特征的明确把握,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去理解人物形象。

    3.翠翠到底爱的是谁?祖父为何不懂翠翠的心意?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情感问题,翠翠和中学生年龄相仿,他们对这个问题最敏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据此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探究人物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4.翠翠的爱情和命运是悲剧吗?为什么会这样?她等的人会回来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翠翠命运的深入探究和故事结局的合理推测,以此来帮助学生对小说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和主题意蕴进行深层次地理解。

    5.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与现实中的湘西有联系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边城”与作者故乡湘西凤凰县的关系探究,从而理解作家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创作之间的复杂关联。

    6.沈从文为何要构造“边城”的世界?今天还有这样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作者创作意图进行探究,可以借助汪曾祺、夏志清等学者的研究,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同时,去发掘《边城》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7.小说的结构和语言呈现出怎样的风格?这种风格与鲁迅的乡土小说有何异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小说文体进行专业性的感知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化小说”和“诗化小说”的独特美学特征,并通过与鲁迅乡土小说的比较去加深对于小说文体的美学特征的理解。

    三、列出角色单

    每组安排好讨论主持人、综述人、联想人、文化解读人、图解人和词汇讲解人。不同的角色其任务是不同的。

    1.讨论主持人:组织小组成员按各自的角色发表观点,进行讨论,并帮助组员产生新观点,保证整个讨论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2.综述人:简述故事的大概情节以及关键点,并指出其所认为的最精彩的部分。

    3.联想人:将所读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自身经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艺术形式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4.文化解读人:解读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文化知识,并与解读人本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指出异同,解释原因。

    5.图解人:将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或者某一精彩情节用图画或者其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6.词汇讲解人:从所读的作品中选出几个代表性的词汇,或是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或是某个常用词语,但是在作品中的意思和用法却很特殊。词汇讲解人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只是去解释一些生词,而是去找到作品中最重要的词语,并用组员们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它们。

    教師要根据各组的核心问题合理安排角色清单,比如对于第1小组的问题(边城有着怎样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如何看待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和主体部分端午节的描写?)教师只需要安排讨论主持人、综述人、文化解读人、图解人和词汇讲解人;而对于第7小组的问题(小说的结构和语言呈现出怎样的风格?这种风格与鲁迅的乡土小说有何异同?)则需要加上联想人,因为这里涉及沈从文和鲁迅乡土小说的风格比较。

    四、金鱼缸式示范

    所谓“金鱼缸式示范”就是教师先安排1组阅读能力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一次文学圈圈活动,让其他小组的同学集体观摩,从而了解每次文学圈圈的活动流程。

    如以第1组为示范小组,那么讨论主持人就需要主持整个讨论活动,把握活动流程和时间进度;综述人需要就小说中涉及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的描写进行综述,可以事先准备好文字材料供小组成员阅读;文化解读人需要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做出文化解读,比如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使用了很多“一”字,这些“一”的连用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端午节捉鸭子比赛等民俗活动让所有青年男子登场表现其血气方刚的一面,也给翠翠这样的青年女子以接触异性青年的机会,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相亲大会;图解人可以将翠翠家的周边环境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小组成员理解;词汇讲解人则需要对一些地名、方言、礼仪性的专有名词做出解释,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地理解文本。

    整个活动流程10-15分钟,组员边讨论边记录,最后将由讨论主持人汇总组员意见提炼出最终结论,供全班同学交流。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全程参与,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或点拨。

    示范完成后,其他小组开始活动,在所有的小组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将各组形成的最终结论和图画等材料汇总整理好,展示给全班学生,如果有学生对其中一些结论持不同意见,则重新提炼问题,将不用意见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新一轮的文学圈圈活动。

    五、教师总结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其文化主张的集中体现。对《边城》进行整本书阅读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乃至乡土中国的风俗美、人性美和人情美,当前我们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让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长存,作为优秀的乡土小说力作,《边城》在文学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本设计中,笔者为了操作的便利性,将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列出来供学生选择,以便于更好地保护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也解决了学生选择分组时的无目的性。除此以外教师的参与都是指导性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希望这种来自美国的文学教学方法能够与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形成有机关联,产生独特的效果,既丰富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通联:杭州学军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