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外语人才需求分析
文/杨建国
摘 要: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目前北京和公认的世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汇集各类高端人才,尤其是各类外语人才,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要途径。世界城市需要国际化外语人才、专门外交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外语教育人才。大学需要从开展世界城市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积极应对。
关键词: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外语人才
2009年,北京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蓝图。作为首都,北京发挥着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作用,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文明进步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北京市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北京蓝皮书》显示,北京市许多指标已经接近国际公认世界城市标准的底线,初步具备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和条件。从人才比例和产业结构方面看,以国际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分析,世界城市纽约,国际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36%,高于全美11%的平均水平。伦敦的国际人口约占城市总人口的40%,城市中使用的语言超过300种。东京中心区域的1,300万人中,国际人口占12%。相比之下,北京的国际人口比例只有1%左右。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市,其常住人口中国际人口的比例应达到10%以上。通过对纽约、伦敦和东京的产业结构分析可以发现,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城市的典型产业,纽约、伦敦、东京约有50%~55%的从业人员集中在这三个产业中,而北京只有17%。[1]世界城市的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基本上都在30%左右,而北京只有4.1%。在金融产业人员和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方面,北京与上述三大世界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金融产业人员,北京只占2.3%,而纽约和伦敦均在10%以上。[2]综上,北京目前和其他世界城市相比,在很多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北京还处在起步阶段。
“世界城市”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具体特征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3]笔者认为,在诸多指标中,“高端人才聚集中心”这一指标尤为重要。《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首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确立支撑世界城市建设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里同样提出了“人才之都”的目标。北京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首先要聚集大量高端人才。其中,聚集各类高端外语人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人才是世界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良好的国际视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各类外语人才,是建设世界城市之所需。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外语人才需求分析
笔者认为,世界城市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主要有四种:国际化外语人才、专门外交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外语教育人才。
1.国际化外语人才
国际化外语人才,是指具有突出的语言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他们一般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外语人才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先决条件。这类人才除母语外,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的外语,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丰富的国际知识,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熟知对象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城市的建设中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他们既能在世界城市中的政府部门任职,起到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也可以在各类公司和企业任职,利用其多语种优势,积极服务于公司企业间的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
2.专门外交人才
专门外交人才,是指熟练掌握外交政策、代表国家政治利益,在国与国之间周旋、谋求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外语人才。外交事宜虽然很多时候发生在国与国之间,但具体到落实上,常常又是发生在不同国家的城市之间,尤其是发生在世界城市之间或者是世界城市与别的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的外交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需要外交人才,世界城市建设自身更是需要外交人才。这类人才在国际城市之间的外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涉及金融、经济、生态、能源问题,涉及各种友好城市、姐妹城市的缔结等问题,都需要专门外交人才的介入和参与。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世界城市之间、世界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外交会越来越频繁,对专门外交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3.高端复合型人才
世界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诸多单一的高端语言类人才,而且还需要大量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又有专业特长、能应对国际市场复杂局面的金融、法律、新闻、经济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外向型企业高管等方面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能将外语能力与专业特长有机结合,能跨越不同国家同类行业之间的语言障碍,能深入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展工作,能从容应对国际市场带来的复杂局面。这种人才一般作为公司企业的储备力量或骨干力量,他们可以读懂不同语种的专业一手资料,具有单纯的专业人才所不具备的优势。这类人才对于推动世界城市建设和各个专业领域的纵深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专业外语教育人才
专业外语教育人才,是指针对有语言学习需求的人群,以提高其语言技能为目的,专门进行各个语种教学与培训的外语人才。世界城市是多元文化、多元视角交融的城市,人才流动频繁,对各种语言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世界城市中的国际人口越来越多,对各个语种有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既要学习英语,更要学习别的语种,这样才能适应世界城市中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求,才能满足世界城市中国际人口的多元化需求。专业外语教育人才专门从事各个语种的教学与培训工作,他们具备各个语种的教学能力,以对有针对性需求的人群教授语言为工作内容,对世界城市建设中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和不同行业之间,起着缓和、承接和转换的作用。这部分人才也是世界城市建设所必须的。
面对世界城市建设对外语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大学应何为?
1.开展世界城市相关研究,建立各种语言资源库和研究咨询机构
面对建设世界城市的需求,大学要更富时代担当精神。一是要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开展更多的城市语言发展研究,建立高端专门外语研究中心和外国文化研究中心,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二是要储备更多的语言资源和小语种人才,建立各种语言资源库,如语言战略资源储备库、多语言专家智库、多语言人力资源库等。建立信息交互平台,实现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在这方面,国外的大学做得比较好,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有80多个语种,美国哈佛大学有90多个语种,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有90多个语种,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大学共有60多个语种,它们都建立了对应的各类资源库。而我国的高校目前开设的语种加起来一共只有60个左右,各种资源库建设也处在起步阶段,外语资源的储备总量亟待加强。三是服务世界城市建设,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进行合作,建立高级语言咨询机构,如建立政府研究院和企业发展咨询中心,突出城市创新功能研究,为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级决策咨询。
2.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建设世界城市所需的各类外语人才
新时期,大学要适应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不能再用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应对新的需要。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高素质、高精尖的人才标准,更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端外语人才,彻底摆脱外语人才培养中的工具性意识,训练学生的复合型技能和应对复杂局面的综合协调能力。针对世界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四类人才,开展专门的人才培养调研,瞄准政府部门所需要的外交人才和国际化外语人才,瞄准大的国际组织和公司企业所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瞄准世界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外语教育人才等,去培养各类高端外语人才。这对于我国世界城市建设和我国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应对世界城市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前提,但还得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落实。主要是抓三点:一是不断革新旧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城市建设步伐,建立新的、适应世界城市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外籍教师构成、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学生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如开设专业要紧扣世界城市发展实际,改革传统的语言专业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复合型专业和新型专业的拓展尝试,加强非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外语教学力度等。二是加强学校的各类人才创新项目的开发力度,如拔尖人才项目、国际组织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等,尝试多渠道培养高端外语人才,如与政府部门、各类组织、公司企业等进行合作等,共同培养世界城市需要的外语人才。三是要努力筹集更多的人才培养改革专项资金,努力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如来自政府、社会各界和校友的大力支持,不断获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资金保障,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持活力,培养出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各类外语人才。
4.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准,加大对留学生吸引和培养力度
如前所述,国际人口比例是反映世界城市国际性的重要指标,能反应出一个城市的经济生产在全球经济环境中的活跃程度。因此,“洋打工”者占一个城市常住人口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这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伦敦、纽约等世界城市,一直都在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的流入,提高城市的整体国际化水平。国际留学生本身就是人才,也是国际人才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需要加大留学生招收和培养力度,尤其是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增加学历留学生的比例,并想办法留住这部分人中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中国工作。在本地受过高等教育、没有语言障碍、精通多种语言、熟悉本国劳动力市场的留学生,更有利于融入当地社会。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人才缺口,又能够充分利用国际人力资源,对我国世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加大吸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国力度。多年来,我国一直是向国外输出人才,1978年~ 2012年,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264万,留学回国人员仅为109万,出、归“赤字”超过150万人。[4]所以,要改善我国人才发展的环境,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工作,为我国世界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看,其发展契机与所在国家经济腾飞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更为关键的是城市经营者的理念,能否根据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培养和吸引大量的一流人才。这对跻身为世界城市和保持世界城市的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政府需要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各类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支持。
本文系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合作共建项目“世界城市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蕾.北京人均GDP接近富裕国家引质疑[N].新京报. 2012-02-27.
[2]王永生.北京总部数超纽约,但均“国产”[N].法制晚报. 2011-05-12.
[3]北京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名词解释》.
[4] 吴晶.我国累计出国人数达264万,回国人员不足50%[N].新华网. 2013-10-25.
[责任编辑:蔡桂兰]
摘 要: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目前北京和公认的世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汇集各类高端人才,尤其是各类外语人才,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要途径。世界城市需要国际化外语人才、专门外交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外语教育人才。大学需要从开展世界城市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积极应对。
关键词: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外语人才
2009年,北京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蓝图。作为首都,北京发挥着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作用,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文明进步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北京市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北京蓝皮书》显示,北京市许多指标已经接近国际公认世界城市标准的底线,初步具备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和条件。从人才比例和产业结构方面看,以国际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分析,世界城市纽约,国际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36%,高于全美11%的平均水平。伦敦的国际人口约占城市总人口的40%,城市中使用的语言超过300种。东京中心区域的1,300万人中,国际人口占12%。相比之下,北京的国际人口比例只有1%左右。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市,其常住人口中国际人口的比例应达到10%以上。通过对纽约、伦敦和东京的产业结构分析可以发现,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城市的典型产业,纽约、伦敦、东京约有50%~55%的从业人员集中在这三个产业中,而北京只有17%。[1]世界城市的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基本上都在30%左右,而北京只有4.1%。在金融产业人员和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方面,北京与上述三大世界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金融产业人员,北京只占2.3%,而纽约和伦敦均在10%以上。[2]综上,北京目前和其他世界城市相比,在很多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北京还处在起步阶段。
“世界城市”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具体特征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3]笔者认为,在诸多指标中,“高端人才聚集中心”这一指标尤为重要。《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首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确立支撑世界城市建设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里同样提出了“人才之都”的目标。北京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首先要聚集大量高端人才。其中,聚集各类高端外语人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人才是世界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良好的国际视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各类外语人才,是建设世界城市之所需。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外语人才需求分析
笔者认为,世界城市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主要有四种:国际化外语人才、专门外交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外语教育人才。
1.国际化外语人才
国际化外语人才,是指具有突出的语言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他们一般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外语人才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先决条件。这类人才除母语外,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的外语,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丰富的国际知识,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熟知对象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城市的建设中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他们既能在世界城市中的政府部门任职,起到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也可以在各类公司和企业任职,利用其多语种优势,积极服务于公司企业间的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
2.专门外交人才
专门外交人才,是指熟练掌握外交政策、代表国家政治利益,在国与国之间周旋、谋求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外语人才。外交事宜虽然很多时候发生在国与国之间,但具体到落实上,常常又是发生在不同国家的城市之间,尤其是发生在世界城市之间或者是世界城市与别的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的外交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需要外交人才,世界城市建设自身更是需要外交人才。这类人才在国际城市之间的外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涉及金融、经济、生态、能源问题,涉及各种友好城市、姐妹城市的缔结等问题,都需要专门外交人才的介入和参与。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世界城市之间、世界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外交会越来越频繁,对专门外交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3.高端复合型人才
世界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诸多单一的高端语言类人才,而且还需要大量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又有专业特长、能应对国际市场复杂局面的金融、法律、新闻、经济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外向型企业高管等方面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能将外语能力与专业特长有机结合,能跨越不同国家同类行业之间的语言障碍,能深入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展工作,能从容应对国际市场带来的复杂局面。这种人才一般作为公司企业的储备力量或骨干力量,他们可以读懂不同语种的专业一手资料,具有单纯的专业人才所不具备的优势。这类人才对于推动世界城市建设和各个专业领域的纵深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专业外语教育人才
专业外语教育人才,是指针对有语言学习需求的人群,以提高其语言技能为目的,专门进行各个语种教学与培训的外语人才。世界城市是多元文化、多元视角交融的城市,人才流动频繁,对各种语言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世界城市中的国际人口越来越多,对各个语种有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既要学习英语,更要学习别的语种,这样才能适应世界城市中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求,才能满足世界城市中国际人口的多元化需求。专业外语教育人才专门从事各个语种的教学与培训工作,他们具备各个语种的教学能力,以对有针对性需求的人群教授语言为工作内容,对世界城市建设中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和不同行业之间,起着缓和、承接和转换的作用。这部分人才也是世界城市建设所必须的。
面对世界城市建设对外语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大学应何为?
1.开展世界城市相关研究,建立各种语言资源库和研究咨询机构
面对建设世界城市的需求,大学要更富时代担当精神。一是要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开展更多的城市语言发展研究,建立高端专门外语研究中心和外国文化研究中心,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二是要储备更多的语言资源和小语种人才,建立各种语言资源库,如语言战略资源储备库、多语言专家智库、多语言人力资源库等。建立信息交互平台,实现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在这方面,国外的大学做得比较好,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有80多个语种,美国哈佛大学有90多个语种,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有90多个语种,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大学共有60多个语种,它们都建立了对应的各类资源库。而我国的高校目前开设的语种加起来一共只有60个左右,各种资源库建设也处在起步阶段,外语资源的储备总量亟待加强。三是服务世界城市建设,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进行合作,建立高级语言咨询机构,如建立政府研究院和企业发展咨询中心,突出城市创新功能研究,为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级决策咨询。
2.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建设世界城市所需的各类外语人才
新时期,大学要适应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不能再用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应对新的需要。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高素质、高精尖的人才标准,更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端外语人才,彻底摆脱外语人才培养中的工具性意识,训练学生的复合型技能和应对复杂局面的综合协调能力。针对世界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四类人才,开展专门的人才培养调研,瞄准政府部门所需要的外交人才和国际化外语人才,瞄准大的国际组织和公司企业所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瞄准世界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外语教育人才等,去培养各类高端外语人才。这对于我国世界城市建设和我国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应对世界城市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前提,但还得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落实。主要是抓三点:一是不断革新旧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城市建设步伐,建立新的、适应世界城市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外籍教师构成、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学生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如开设专业要紧扣世界城市发展实际,改革传统的语言专业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复合型专业和新型专业的拓展尝试,加强非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外语教学力度等。二是加强学校的各类人才创新项目的开发力度,如拔尖人才项目、国际组织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等,尝试多渠道培养高端外语人才,如与政府部门、各类组织、公司企业等进行合作等,共同培养世界城市需要的外语人才。三是要努力筹集更多的人才培养改革专项资金,努力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如来自政府、社会各界和校友的大力支持,不断获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资金保障,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持活力,培养出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各类外语人才。
4.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准,加大对留学生吸引和培养力度
如前所述,国际人口比例是反映世界城市国际性的重要指标,能反应出一个城市的经济生产在全球经济环境中的活跃程度。因此,“洋打工”者占一个城市常住人口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这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伦敦、纽约等世界城市,一直都在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的流入,提高城市的整体国际化水平。国际留学生本身就是人才,也是国际人才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需要加大留学生招收和培养力度,尤其是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增加学历留学生的比例,并想办法留住这部分人中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中国工作。在本地受过高等教育、没有语言障碍、精通多种语言、熟悉本国劳动力市场的留学生,更有利于融入当地社会。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人才缺口,又能够充分利用国际人力资源,对我国世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加大吸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国力度。多年来,我国一直是向国外输出人才,1978年~ 2012年,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264万,留学回国人员仅为109万,出、归“赤字”超过150万人。[4]所以,要改善我国人才发展的环境,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工作,为我国世界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看,其发展契机与所在国家经济腾飞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更为关键的是城市经营者的理念,能否根据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培养和吸引大量的一流人才。这对跻身为世界城市和保持世界城市的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政府需要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各类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支持。
本文系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合作共建项目“世界城市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蕾.北京人均GDP接近富裕国家引质疑[N].新京报. 2012-02-27.
[2]王永生.北京总部数超纽约,但均“国产”[N].法制晚报. 2011-05-12.
[3]北京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计划报告、财政报告名词解释》.
[4] 吴晶.我国累计出国人数达264万,回国人员不足50%[N].新华网. 2013-10-25.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