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
吴晓芳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方式,远离灌输式的教学,极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自主地学习语文,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这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
一、創设课堂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欲完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习惯,教师要很好的控制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满足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只有通过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有效思维,让学生展开联想,促进学生不断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满足、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如:在讲解《小露珠》这一课之时,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教师说出谜面:“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做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这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猜出谜底。如此有趣的语文课堂,我猜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学生都兴致高昂,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所以,教师可借机继续发问:小露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然后给学生几分钟思考和阅读的时间,他们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在夜幕降临时出现的,在太阳公公出来时消失。有的说:夜深人静,万物都入睡时小露珠出现,在早上七点半消失。学生都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主动的探寻问题的答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语文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向他人请教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鼓励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极大地发展潜能,激励他们要勇于实践,勤思多问,敢于创新,不怕错误,敢于求异。所以,教师对学生适当的鼓励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引导式提问激发学生想象力入手,以“丑小鸭是如何变成白天鹅的”为话题导入,组织学生课前讨论。其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一部部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就这一问题学生脑中一定有无数个画面,心中也有很多个答案,我们老师这时无需挑明,只负责认真听,然后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最后的答案。在此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自行寻找,教师只是稍加引导,要求学生注意一些细节,例如“丑小鸭”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受的挫折,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丑小鸭的蜕变是以什么为代价的?”最后,再次回到课前老师所抛出的问题,揭示文章的深意。
三、为学生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在课堂中多创设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活动,多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意,深刻体悟课文情境,深切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这一节语文课,学生始终在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环境互动,在短而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锻炼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此外,还可以多开展一些语文趣味性活动,例如当下流行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通过此类活动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仅仅会背诵国学中的优秀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理解诗词歌赋中隐藏的情感,从而更好理解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走向。所以,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对于诗词歌赋的基本理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歌赋中的情感,教师要从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等方面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学会思考,有些甚至可以在全班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对每种观点进行点评,结合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批判地学习,继承传统文化中爱国、尊师重道等等一些优良的品德,摒弃那种盲目的孝顺和一人独裁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可以吸收国学文化中的精华,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的理解,这样才能将课堂效率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阶段,教师要努力做到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外拓展活动,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