樋口一叶与甲午中日战争研究综述

    张凡 孙立春

    内容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改变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大事件,对当时及之后的日本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为例,分析了战时及之后她的作品中对战争的态度及对中国的书写,总结了先行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之处,指明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樋口一叶 甲午中日战争 综述

    樋口一叶(1872-1896)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女作家,因其短暂的人生和重要的文学成就,被誉为明治文坛的彗星;在26年的生涯中发表了22篇短篇小说,留下了70多篇日记以及大量短歌和随笔。其中,1894年12月到1896年1月是樋口一叶创作生涯的高峰期,短短14个月内写出了《青梅竹马》《浊流》《大年夜》《岔路》《十三夜》等一系列名作,因此研究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一叶文学创作的“奇迹期”。而这一时期基本与甲午中日战争重合,因此樋口一叶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系值得研究。

    一.关于樋口一叶的基础研究

    中日两国有关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的研究比较多,按时间顺序大致列举如下:

    日本方面,在同时代的评论家和研究者之中,与一叶交好的斋藤绿雨最早从作品及一叶的性格进行直接探究,他将其文学定位为“含泪的冷笑”;马场孤蝶所写的《一叶全集的最后》里收录了很多与一叶相关的传记文章,以追忆和回想为主,是之后樋口一叶研究的基础资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樋口一叶研究主要有1954年筑摩书房出版的和田芳惠所著《樋口一叶》,该书以樋口一叶的日记为中心,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考证,确立了在困境里仍不懈追求艰苦奋斗、晚年从女性解放意识出发创作小说的作家一叶形象。1956年中央公社论出版了盐田良平用客观的实证研究,探讨樋口一叶及其相关人物的专著《樋口一叶研究》。村松定孝1959年出版《樋口一叶评传》(实业之日本社)。

    七十年代之后,学者关良一在《樋口一叶 考证与试论》(有精堂,1970年)中对一叶小说的成立、创作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分析;木村真佐幸在其著作《一叶文学成立的背景》(樱枫社,1976年)中,根据樋口一叶的日记和当时的报纸等资料,对樋口一叶文学创作的背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证;最早在传记和作品两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的著作是汤地孝的《近代作家研究叢書 3 樋口一葉論》(株式会社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3年),该书系统地对樋口一叶及其作品展开阐述,认为樋口一叶的作品缺乏思想内容,重视浪漫的哀愁和真情余韵。学者前田爱在《樋口一叶的世界》(筑摩书房,1989年)一书中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一叶的文学风土上,把作品还原至当时的语境下,从都市空间的角度对一叶其人和其作品相关的地区进行了详细考察。

    九十年代之后,一叶研究出现了从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论等角度重读作品的新趋势,代表著作有关礼子《姐姐的力量——樋口一叶》(筑摩书房,1993年)、菅聪子《时代、女人、樋口一叶》(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9年)等等。此外,1996年樋口一叶研究会创立以来,《樋口一叶论集》(Ⅰ-Ⅵ)(樋口一叶研究会编,樱枫社,1996-2006)中收录了50多篇角度多样的论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樋口一叶的研究一直未受到重视,和田芳惠以一贯的实证研究的方法,说明“14个月的奇迹”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中国同时代对樋口一叶最早的评价出现于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小说研究会上所发表的演讲《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他称赞樋口一叶“天分极高,作品感情真挚,尤其是其后期的作品更是达到了极高水准。”1在研究方面,中国学者的研究对象基本限于小说,关于小说的风格、思想等方面都有涉及,对日记和短歌的研究很少。屠茂芹《事态人情、含泪的冷笑——樋口一叶小说论》从外部意向和内部结构,探究了樋口一叶小说的特征,指出她的作品风格是“含泪的冷笑”的现实主义,描写下层人物悲惨的命运。杨晓文《樋口一叶的悲剧性小说系统文学》运用系统方法论,从人物、情节、小说的氛围等方面,阐明了一叶作品的悲剧性。于桂玲《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的研究》,从作为人的樋口一叶和作为作家的樋口一叶的两个方面,探究了一叶的人生观和文学的题材风格。白晓光、毛文莉《樋口一叶及其文学的中间性格》从思想及性格的两重性、作品主题和文学史地位来阐述了一叶文学的特点。肖霞《论樋口一叶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从浪漫主义的角度讨论一叶文学的特点,指出一叶文学独特的“古典、写实、浪漫”,超越了自言自语,表现了被习俗束缚的女性追求“爱情”、“真情”和“自我”,拥有恒久的生命力。孙新平《从<十三夜>看樋口一叶的现实主义风格》解读了樋口一叶的作品文本,指出其现实主义风格的局限性。石玉芳《樋口一叶文学创作风格演变》通过细读文本,系统地研究了樋口一叶想要出人头地的梦想、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以及梦想破灭后从王朝风格向现实主义风格的转变。

    此外,由于近年来随着一叶作品在国内的大量译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一叶的作品,樋口一叶研究的关注度显著增加,陆续有研究专著面世,如何涪嘉的《樋口一叶作品研究:以“暗夜”为中心》、徐琼的《樋口一叶及其作品研究》、林敏的《樋口一叶文学思想研究》等。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有关樋口一叶作品的研究,大都以《浊流》《青梅竹马》《大年夜》等后期的作品为对象,对于初期以及过渡期的作品和不甚知名的作品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一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恋爱观、女性意识等,与甲午战争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二.被背景化的甲午中日战争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樋口一叶与甲午中日战争”这个命题没有给予足够关注,早期一叶文学研究也缺乏从文学发掘历史的问题意识,且在论及甲午中日战争时,往往会出现将其作为一叶文学风格形成的背景来讨论的倾向。如和田芳惠在研究一叶能够创作出现实主义的“14个月的奇迹”系列作品的原因时,通过一贯的实证法,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视作与家庭痼疾、龙泉寺町平民精神等同等重要的因素。林岚《樋口一葉小说〈行云〉的时空意向》以小说《行云》的时空意象为焦点,通过还原创作社会背景和文本分析,认为樋口一叶以《行云》的空间描写声援了故乡甲州的有志之士,但又以结尾部的时间虚构提出自己冷静的预见——就算战争结束通往甲州的铁路也难以建成。林岚还认为《行云》的问世是樋口一叶在文学创作上日臻完美的标志,也是她此后一系列佳作完成的基础,甲午战争的社会变化可以说是一叶创作成熟的重要背景之一。此外,林岚在另一篇论文《樋口一叶早期小说中的汉文表达》中也提到,一叶文学早期的特色之一就是会在“洒落”的挂词中使用汉文典故和谚语,但类似的挂词使用在其晚年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一叶在创作上逐步抛弃了上代文学的遗风,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的社会以及文坛都发生了很大转变。

    虽然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内容不多,但作为“一叶唯一直接谈及甲午战争的作品”,2《行云》自然受到了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在塚本明章子《樋口一葉「ゆく雲」論―桂次の物語にみる日清戦争後への予感ー》看来,《行云》包含了一叶的甲午战后敏锐的预见: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日本经济状况将会发生巨大变化,资本家也会日益繁荣。一叶将桂次和阿缝渐失联络的原因归结为桂次忙于养蚕,暗示了桂次在甲午战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里成为日本与他国进行经济贸易战中的“士兵”,讲述了桂次不得不为日本的富国强兵做贡献而失去恋爱自由的悲哀。由此可见,一叶关注到了甲午中日战争作为经济战争的侧面,说明了这位年轻女作家视野的广阔与深刻。

    以上的研究都是将甲午中日战争视为一叶作品的背景或一叶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对我们理解历史语境下一叶创作特点颇有益处,但这些研究对一叶战争观的直接论述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一叶对战争态度的直接表述都在其日记和随笔中,而上述学者关注的多是一叶的小说,也是因为从文学文本挖掘一叶战争观的问题意识不足。

    三.成为对象的甲午中日战争

    2004年日本发行的新版五千元纸币上印上了樋口一叶的肖像,一叶在日本文学史乃至历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一叶文学作为近代日本的社会文化表象,在东亚的近代史范畴下具有重新解读的重要价值,因此“樋口一叶与甲午中日战争”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有关樋口一叶对甲午战争的态度,学界众说纷纭。上世纪70年代,关良一在《甲午中日战争与文坛——樋口一叶的日记》中提到,“至少可以说一叶趋向于厌战”。80年代中期,和田芳惠在《一叶的日记》中也指出,“对于战争,我们从一叶那儿感觉不到狂热与兴趣”。樋口一叶的日记表明,无论境遇如何,她都会看报了解时局情况,并在日记写下所思所想。然而,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一叶突然中断了日记(1894年11月14日-1895年4月15日),至1895年4月16日才重新开始。当日,一叶在日记中写到:“入夜有号外来,与清国的讲和调停已经结束,详细内容过后通告。”3此外,一叶的学生穴泽清次郎曾问她有关“战争与文学”的问题,她答“我们这些人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穴泽则表示:“当时还沉醉在战争热中的我心想真是这么回事吗?不由抬头注视起她毅然的态度。”

    张晋文《樋口一叶与甲午战争——〈行云〉的文化解读》认为,《行云》不仅在创作期以及内容描写上具有与战事密切相关的时事性要素,小说的精神结构更具有双重性。文章主要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了桂次的人性表现、返乡时带回的礼物及其文化含义,认为一叶对于主人公的言行设定反映了其对主人公的人格以及甲午战争本质的双重批判,并提出“在樋口一叶的厌战情绪和一贯的冷淡态度下,掩盖的是她对于明治日本政治文化走向的深刻疑问。”

    林岚《樋口一叶小说〈行云〉的时空意向》也从小说中主人公返回故乡甲府时带回“战争画”这一行为,挖掘出一叶对于甲午战争的态度。小说中与“战争画”归为一类的是主人公从东京带回的香粉、肥皂、头油等城市礼品,与当时日本国内对于甲午战争胜利的狂热宣传相比,可见一叶对于战争的冷静与漠然。在《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与甲午战争》中,林岚还提到同时期创作的《青梅竹马》都是极力避谈战争,描写的全是与战争没有半分关系的吉原生活群像,一叶以冷静的眼光塑造了日本当时“小国民”形象,在“圣”、“俗”、“妓”混杂的世界中或悲或哀,让人哀伤的同时,也讽刺了当时随战争而甚嚣尘上的鼓吹宣传。在日本民众都为甲午海战胜利而沸腾之时,一叶在她的日记里写下对丁汝昌之死的惋惜:“丁汝昌的自杀,虽我之敌,亦觉悲壮。想世上失去如此豪杰,深感战事可厌。”此外,林岚还认为一叶日记的停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叶对战争的态度,即冷淡或至少是不关心的。

    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对一叶的战争观持另一种态度。他们认为一叶对待战争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并非真正的“冷淡”。石月麻由子在《日清戦争と樋口一葉――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一日、〈凱旋〉のあとに》中提出,一叶作为“国民”与作为“个体”的身份矛盾导致了她对于战争态度的矛盾。一叶宣称“我们这些人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却又在战争带来的经济繁荣中受益,充斥于其日记中的国家意识透射了微妙的阴影。对于一叶悼念丁汝昌这一点,石月补充道,“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丁汝昌是为祖国而牺牲的,这种赞美和悼念也包括了对为国捐躯的赞美与哀悼,同时代赞美丁汝昌之死已成一时风气,一叶作为‘国民也处于这同时代感受的氛围里。”可见,石月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一叶的战争观定为反战。

    矶田光一则另辟蹊径,在《丸山福山町と日清戦争ーにごりえの近景と遠景》中,以“樋口一叶与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议题下常常被忽略的小说《浊流》为着眼点,研究一叶与甲午中日战争的联系。他以一叶在《杂记》中对山田美妙所作赞美战争的诗歌的附和,说明战争初期一叶对于战争并不是反对的,但他也认为很难断言这是一叶等知识分子的怠慢或是不负责任,虽然明治国家对亚洲充满野心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但处于连自由党报纸都支持甲午战争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不正常的问题就被掩盖了。甲午战争胜利后,一叶仅在《杂记》中咏了两首士兵凯旋的短歌,对于之后令德富苏峰、国木田独步等一众文人群情激愤的三国干涉事件丝毫未曾提及,从这一点看,这时的一叶对战争确实又是冷漠的。

    可以看到,一叶的甲午中日战争观是复杂的。目前为止的研究虽充实详尽、角度多样,但大多是从日记或随笔中挖掘一叶显在的战争观,对于隐藏在文学文本中的战争观研究较少,并且对象仅限于《行云》等极个别的小说。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国即将开战的紧张气氛中和日记的“空白期”中,一叶创作了小说《暗夜》这部后期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兰对抗世风日下的明治社会的故事,包含着一叶对于甲午战争的态度。此外,“奇迹期”诞生的其他作品虽都与战争无关,但甲午中日戰争作为一叶创作的现实背景,势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樋口一叶与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题还有深入挖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燕.樋口一叶文学在中国的接受、译介与译本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 (05).

    2.菅聪子.日清戦争という<表象>-一葉·鏡花のまなざしをめぐって[J].文学批評叙説Ⅱ第八号.2004.

    3.樋口一葉.樋口一葉全集?第三巻(上)[M].東京:筑摩書房,1976.

    (作者介绍:张凡,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日本文学;孙立春,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日本文学与文化)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