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李四光
张文利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黄冈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让我国丢掉了“贫油”的帽子,对我国的矿产资源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武汉东南长江北岸的黄冈,古称黄州。很少有人知道,为中国和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诞生在这里。从黄冈县城往北走25公里,有一个云遮雾罩、丘陵环抱的小村子——张家湾,这就是李四光的家乡。20世纪初,李四光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当时的名字叫李仲揆。
12岁那年,仲揆向父母亲提出想去省城读书。李卓侯早就存心送他上学深造,只是忧虑家里收入不宽裕,学费、路费,不好筹措。现在儿子自己提出上学要求,他马上答应。第二天,他求亲告友,凑了一些钱。母亲龚氏不识字,可她嫁到这样一个读书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读书上进是第一等大事。她连夜给儿子缝了一件蓝棉袍,准备了简单行囊。于是仲揆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村庄,毅然上路,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这个第一次出门的少年一路打听,终于找到省学务处,水陆街守备衙门。这里门庭若市,拥挤着报名考学的人,比过去的科举还热闹。仲揆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明白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头,心里不免紧张。到了报名处,人家递给他一张表格,上面有姓名、籍贯、年龄等栏目。他是头一次拿到这东西,填写时心中慌乱,把年龄填到姓名栏里,写了“十四”二字。办事人已经嘱咐不再给表,不许填错,仲揆发现写错了,心里一惊。可是他灵机一动,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于是姓名成了“李四”。但觉得“李四”这名字太俗,抬头思索,眼光正碰上厅堂前的匾,匾上四个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后写了个“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间的命名参加了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于是李四光被录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学堂(分东西南北中五路)的西路学校。学生住宿,伙食和学习用品由学校供给,每月补贴六元大洋。
李四光到了新的求学环境,立刻给父母写信报告。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能有这个深造的机会多么可贵!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少,有读经、修身、算术、中文、历史、地理和格致(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当时称“格致”)。学校规定,每月考试一次,前五名的都可享受官费,保送到外国(英、美、法、德或日本)留学。李四光入学后三次考试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几次公布的保送出国留学的名单里却没有他。李四光觉得奇怪,一个要好的同学悄悄告诉他:“你是农村来的穷人家孩子,一无门第,二无靠山,他们把你挤掉了。”李四光听了,少年气盛,一怒之下离开学堂表示抗议。一个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哪儿去?学校派人把他找回来。学堂的监督见了他竟斥责他说:“你要逃走吗?把学膳费交回来,二十一两银子!”李四光气愤得脸色通红,眼含泪水,质问道:“学堂规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去留学,我三次考试都是第一,凭什么不送我?”校方本想压制无钱无势的农村孩子,不料遇到了李四光的抵制。他们极力狡辩,却也怕事情闹大。这时有位姓张的教师,得知李四光受委屈,就出来说情,建议校方准许李四光再考一次,如果落榜,怪他自己不争气,如果仍旧名列前茅,学堂理应按规定保送他留学。这也是关系学堂名声信誉的事。学校接受了这位教师的建议,在下次考试中,李四光的成绩仍赫然列在第一名。1904年7月,李四光终于以优异成绩,被破格选派赴日本留学。在湖北省督抚致外务部的呈文中,李四光的名字列在上面,呈文称:“第二高等小学堂学生李四光等,均堪由官费派往日本留学,以资造就。”与他一起被保送的武昌高小学生一共四名。李四光回黄冈家乡,辞别父母,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欣然上路。这一次的出门是出洋。他到上海会同九名留日学生登上了赴日本的海轮。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同盟会,16岁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勉励他说道:“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回国后不久,李四光又去英国留学。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青年时代怀着“科学救国”的雄心,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上世纪30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探讨地壳表面各种痕迹的规律,李四光不畏艰险,几次横渡大江,跨越秦岭、南岭,亲自勘探测量,实地观察地层构造。50年代,李四光任地质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主席。
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1954年,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接着,李四光与其他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并在开发地热、地下水,研究第四纪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李四光的研究涉猎广泛,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绩。他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推翻了过去的“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断言。在地质学理论的研究上,最重要的工作是创建了地质力学。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把各种构造看作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特点,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分析,他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3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前景,从而否定了“中国贫油”的观点。在地震研究中,李四光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要认真观测地应力的变化。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直到他临终,还念念不忘发展地球科学、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安危。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霜、鞠躬尽瘁、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思维互联网]
平凡地降落,光荣地离去。他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但所取得的成就,却举世瞩目。一次又一次地辛勤劳动,汗水与心血的结晶,让祖国丢掉了“贫油”的帽子,在地质学方面的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两弹一星”上,再创奇迹。
他就像一个魔术师,祖国母亲的优点,在他的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下,逐一地被发掘出来并展示在世人眼前。
(淘 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