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马平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时的注意力和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课文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最终都是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提高说话、作文的能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浪花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神往,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字面上,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可在此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若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多角度地启发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
(责 编 再 澜)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时的注意力和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课文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最终都是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提高说话、作文的能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浪花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神往,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字面上,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可在此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若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多角度地启发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