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和柳亚子并未入住东湖酒家

    木子

    2015年第五期《红广角》中刊发了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文章《廖承志与惠州渊源史论》的文章。文中提到“通过位于惠州城内桥东上板塘70号的东湖旅店完成中转的就超过100人,包括柳亚子、张澜、何香凝等著名人士。”以上引用内容出现两处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在此处给予指出,不对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是当时卢伟如设站的地方是“东湖酒家”,并非东湖旅店。而东湖旅店这个称呼已经为各个报纸媒体所接受。①二是柳亚子父女与何香凝一家并未入住东湖酒家。当然这样笼统的说法又出现在了今年5月9日的《东江时报》:《东湖旅店:香港秘密大营救——曾营救包括柳亚子、张澜、何香凝、邹韬奋、茅盾等著名人士在内百余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文章。因而有必要对这一史实加以澄清。

    下面本文对何香凝的脱险之路加以说明:

    何香凝一家与柳亚子父女是稍晚些时候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谢一超等人奉连贯的命令营救出香港敌占区的。路线为:香港——长洲岛——汕尾——兴宁——韶关,并未经过惠州,与邹韬奋、茅盾等人线路不同。②

    交通员在护送何香凝撤离时,她对什么东西都舍得不要,唯独对收藏多年的字画视如珍宝,加在一起足足有几箱。可是,空着手走都不容易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这几个箱子又怎么能不被检查呢?交通员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们把字画藏到棺材里面,叫十几个武工队员装成送葬的样子,头扎白布,身披重孝,按当地办丧的风俗,哭哭啼啼、吹吹打打地穿过“皇军”的封锁线,许多日本兵还围在一起看热闹呢!

    何香凝一家在谢一超的爱人护送下,1942年1月15日凌晨3点登上了帆船。庆幸的是,前半夜频繁出动的日军巡逻艇此时也疲惫不堪,都回去休息了。一行人乘小船好不容易才漂到长洲岛,又换了一艘由港九游击队联系的有三条桅杆的大机帆船,转往汕尾。

    因为当时敌人要没收一切机器,船主只好把机器拆下,沉入海底,机帆船变成了布帆船,完全靠风力行驶。这样一来,本来两三天就能到达的航程,由于海上无风,竟在海面漂泊了七天七夜。

    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烂船漂泊”,他们时刻走在死亡的边缘。船上的淡水和食物都吃完了,大家心急如焚,幸而碰上东江游击队刘培领导的海上护航队的船只。他们听说船上坐着何香凝老太太一家,当即送来烧鸡、鸡蛋和奶粉,还送来几箩筐番薯,并装足了淡水。后来何香凝感慨之余,作诗一首:

    水尽粮空渡海丰,

    敢将勇气抗时穷;

    时穷见节吾侪责,

    即死还留后世风。

    何香凝是国民党元老。在汕尾港上岸后,她即向国民党军队驻海丰城保安二团团长邓龙启提出保护要求。邓碍于何香凝国民党中央委员的身份,让她住在了自己的公馆中。何香凝的儿媳不愿公开身份,则前往海丰城东门边的“春利旅店”。谢一超则以朋友身份担任何香凝婆媳间的交通员。

    海丰人民得知何香凝脱险,兴高采烈地欢迎她。何香凝不顾疲劳,随即在当年澎湃领导农民运动的海丰红场作抗战救亡演讲,还到农村号召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这一系列活动,引起海丰当局的极度不安,国民党当局派人把何香凝一家接走,经兴宁,送到韶关。何香凝在韶关获悉爱子廖承志被捕由广东乐昌解押江西泰和,她在韶关住了一年多,四处奔走营救未果,才于1943年4月由共产党人护送到了桂林。桂林是当时抗战的大后方,是进步人士的聚集地。何香凝一家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以卖画为生,先后在阳朔、乐平、八步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