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退出是乳业必经阵痛
国内乳企产品结构没有什么大问题,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常温奶符合当前国情,常温奶与巴氏奶没有营养上的差别。
由于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政府应该加快出台并积极落实配套政策,扶持中小规模牧场崛起。
全产业链的模式代表的是一个趋势,从企业发展来讲,从源头上去控制原奶的质量是能够保证品质和消费者利益的。
日前,国内部分地区出现了奶农杀牛、卖牛、倒奶的现象。一时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甚至有人得出了“强壮中国人之前奶农倒下”、“喝奶的人少了”、“常温奶营养不如巴氏奶”等有失偏颇的结论。
然而据人民日报报道,河北省乳业重点县、国家乳业聚集区行唐县管理办公室主任盖连义提供的数据显示,行唐县共有108个奶牛养殖小区,日产奶量约500吨,而6家乳企收购量在440吨上下,没被收购的生鲜乳平均到小区里的各个奶农身上,数量很少。而之前据部分媒体报道,行唐县俨然成了奶农倒奶的“重灾区”。
同时,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喝奶的人少了”这个论断缺少基本的常识,也没有任何数据可供支撑;同时,国内乳企产品结构并没有什么大问题,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常温奶符合当前国情,常温奶与巴氏奶基本没有营养上的差别。
散户退出是国内乳业必经的“阵痛”
国内奶牛养殖模式分为散养户、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和规模化牧场四种类型。2008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明确要推进奶牛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
“养殖小区是奶牛养殖过程中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过渡的一种养殖模式,家庭牧场是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养殖模式;但规模化牧场是现代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锋在 《世界奶业发展报告》中称。
行唐县也是在2008年开始国内奶牛养殖的第一次转型,改变当地散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况,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小区养殖模式。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全年我国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的比例接近40%,河北省奶牛集中化、规模化饲养比例达100%。但盖连义也坦言,在国内乳业市场低迷的冲击下,养殖小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每个养殖小区的规模和设施条件各不相同,每个奶农的情况也不相同。有些规模小的奶站每天只能产奶1~2吨,只有两三头奶牛的奶户,由于规模小已无法维持盈利。”行唐县官庄奶牛养殖业主李建军曾对媒体采访时坦言,养殖小区里有的奶农因为眼前利益把一两头病牛混进来,导致当天所产的生鲜乳出现问题,无法达到乳企收购的要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河北省等部分地区已有意识地将养殖小区向现代牧场转型,散户退出是国内乳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但由于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政府应该加快出台并积极落实配套政策,扶持中小规模牧场崛起。
目前,行唐县已有55个奶站完成了升级改造。盖连义坦言,市场倒逼国内乳企对生鲜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苛,若想和进口乳粉竞争,养殖小区必须逐步淘汰规模小、管理差的小区,这次国内生鲜乳市场遭遇的危机对于行唐县来说,也是一次提挡升级的机遇。
常温奶与巴氏奶没有营养差别
在分析奶农杀牛、卖牛、倒奶的现象时,业内外普遍认为,进口乳粉“跳水”是直接导火索,乳饮料、烘培食品、糖果等食品企业转而使用进口乳粉,以往为其提供原料粉的工业奶粉加工企业被迫限产、停业,导致生鲜乳采购量大幅减少。
“国内奶农倒奶并不是普遍现象,只不过在媒体的报道下被放大了,从《人民日报》等媒体的报道中就能看出来,绝大多数奶农的生鲜乳都被收走了;国内乳企仍在收购生鲜乳,只是在价格上有所下滑而已,这是市场波动的自然结果,不应该过度解读。”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称。
全产业链的模式代表的是一个趋势,从企业发展来讲,从源头上去控制原奶的质量是能够保证原奶品质和消费者利益的。伊利股份、飞鹤乳业、光明乳业等国内乳企早已开始着手构建从饲草种植、奶牛饲养再到产品的生产、物流销售的全产业链。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底,伊利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规模化、集中化的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中已超过95%。截至2014年9月30日,辉山乳业的生鲜乳100%来自自有的规模化牧场。
“这样的全产业链模式不仅能够保证我们不受上游奶价波动的影响,也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不受任何冲击。”飞鹤乳业总裁助理魏静称。也有观点称国内乳制品产品结构不理性、不合理,乳企重常温奶轻巴氏奶;在进口乳粉价格大幅下跌时,过多过量使用进口乳粉替代国内生鲜乳。然而笔者也了解到伊利股份等乳业巨头不仅利用国内生鲜乳制作常温奶,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要求,全年收奶量较2013年增长了近50万吨、同比增幅达15%以上,企业始终没有拒收任何合格原奶。
宋亮曾反复强调,近年来,国内乳企在上游奶源构建、产品品质保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国内民众却知之甚少,日后政府、企业和媒体应该行之有效地将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全面地展现给国内民众,进一步提高其对国内乳制品的消费信心。
由于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政府应该加快出台并积极落实配套政策,扶持中小规模牧场崛起。
全产业链的模式代表的是一个趋势,从企业发展来讲,从源头上去控制原奶的质量是能够保证品质和消费者利益的。
日前,国内部分地区出现了奶农杀牛、卖牛、倒奶的现象。一时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甚至有人得出了“强壮中国人之前奶农倒下”、“喝奶的人少了”、“常温奶营养不如巴氏奶”等有失偏颇的结论。
然而据人民日报报道,河北省乳业重点县、国家乳业聚集区行唐县管理办公室主任盖连义提供的数据显示,行唐县共有108个奶牛养殖小区,日产奶量约500吨,而6家乳企收购量在440吨上下,没被收购的生鲜乳平均到小区里的各个奶农身上,数量很少。而之前据部分媒体报道,行唐县俨然成了奶农倒奶的“重灾区”。
同时,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喝奶的人少了”这个论断缺少基本的常识,也没有任何数据可供支撑;同时,国内乳企产品结构并没有什么大问题,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常温奶符合当前国情,常温奶与巴氏奶基本没有营养上的差别。
散户退出是国内乳业必经的“阵痛”
国内奶牛养殖模式分为散养户、养殖小区、家庭牧场和规模化牧场四种类型。2008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明确要推进奶牛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
“养殖小区是奶牛养殖过程中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过渡的一种养殖模式,家庭牧场是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养殖模式;但规模化牧场是现代奶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锋在 《世界奶业发展报告》中称。
行唐县也是在2008年开始国内奶牛养殖的第一次转型,改变当地散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况,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小区养殖模式。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全年我国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的比例接近40%,河北省奶牛集中化、规模化饲养比例达100%。但盖连义也坦言,在国内乳业市场低迷的冲击下,养殖小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每个养殖小区的规模和设施条件各不相同,每个奶农的情况也不相同。有些规模小的奶站每天只能产奶1~2吨,只有两三头奶牛的奶户,由于规模小已无法维持盈利。”行唐县官庄奶牛养殖业主李建军曾对媒体采访时坦言,养殖小区里有的奶农因为眼前利益把一两头病牛混进来,导致当天所产的生鲜乳出现问题,无法达到乳企收购的要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河北省等部分地区已有意识地将养殖小区向现代牧场转型,散户退出是国内乳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但由于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政府应该加快出台并积极落实配套政策,扶持中小规模牧场崛起。
目前,行唐县已有55个奶站完成了升级改造。盖连义坦言,市场倒逼国内乳企对生鲜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苛,若想和进口乳粉竞争,养殖小区必须逐步淘汰规模小、管理差的小区,这次国内生鲜乳市场遭遇的危机对于行唐县来说,也是一次提挡升级的机遇。
常温奶与巴氏奶没有营养差别
在分析奶农杀牛、卖牛、倒奶的现象时,业内外普遍认为,进口乳粉“跳水”是直接导火索,乳饮料、烘培食品、糖果等食品企业转而使用进口乳粉,以往为其提供原料粉的工业奶粉加工企业被迫限产、停业,导致生鲜乳采购量大幅减少。
“国内奶农倒奶并不是普遍现象,只不过在媒体的报道下被放大了,从《人民日报》等媒体的报道中就能看出来,绝大多数奶农的生鲜乳都被收走了;国内乳企仍在收购生鲜乳,只是在价格上有所下滑而已,这是市场波动的自然结果,不应该过度解读。”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称。
全产业链的模式代表的是一个趋势,从企业发展来讲,从源头上去控制原奶的质量是能够保证原奶品质和消费者利益的。伊利股份、飞鹤乳业、光明乳业等国内乳企早已开始着手构建从饲草种植、奶牛饲养再到产品的生产、物流销售的全产业链。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底,伊利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规模化、集中化的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中已超过95%。截至2014年9月30日,辉山乳业的生鲜乳100%来自自有的规模化牧场。
“这样的全产业链模式不仅能够保证我们不受上游奶价波动的影响,也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不受任何冲击。”飞鹤乳业总裁助理魏静称。也有观点称国内乳制品产品结构不理性、不合理,乳企重常温奶轻巴氏奶;在进口乳粉价格大幅下跌时,过多过量使用进口乳粉替代国内生鲜乳。然而笔者也了解到伊利股份等乳业巨头不仅利用国内生鲜乳制作常温奶,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要求,全年收奶量较2013年增长了近50万吨、同比增幅达15%以上,企业始终没有拒收任何合格原奶。
宋亮曾反复强调,近年来,国内乳企在上游奶源构建、产品品质保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国内民众却知之甚少,日后政府、企业和媒体应该行之有效地将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全面地展现给国内民众,进一步提高其对国内乳制品的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