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在哪儿
韩闯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家庭关系
随着《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类节目的热播,关于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席现象、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的话题,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热议。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增大,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越来越小,父亲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被弱化。每次学校的家长会,父亲的身影很难看到,家长会几乎都成了“妈妈会”,亲子运动会成了“妇代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缺少父亲教育的孩子,在认知、性格、情感、意志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一种重要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重大,作用不可替代。
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席的主要原因
缺少父爱的家庭教育是一种残缺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残缺会间接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孩子个性的缺失与心灵的扭曲,从而导致很多问题孩子的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呢?
1.外出务工,鞭长莫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农村的男人都进城务工,他们长时间在外地工作,平时很难有时间在家陪孩子。于是,在农村出现了很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亲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家,回家后也只是给孩子们一些物质上的补偿,之后很快又回到了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作为父亲,他们无法关注孩子们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更不能给予他们持久有效的关爱和教育。
2.工作太忙,有心无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每个人都像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家庭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很多父亲即便是有心想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也倍感无力。因为作为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他们整天为工作忙碌,早出晚归,早上孩子还没有起床,他们已经早早上班,晚上很晚才能下班回来,这时的孩子早已进入了梦乡。虽然他们每天都能够回家,可是却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苦于无分身之术,有心无力。
3.受传统观念影响,持有错误教育理念。很多父亲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男人应该主外,女人应该主内,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作为父亲只要努力工作,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经济条件,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发展平台,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也有很多父亲觉得,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也很少参与家庭教育,自己不是也能发展得很好嘛,认为家庭教育未必就一定要有父亲的参与。同时,也有部分父亲觉得,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正是他们各种天性和能力萌发的关键期,不能对孩子约束太多,管教太严,更倾向于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4.家庭关系失和或破裂。夫妻双方对婚姻关系的满意度会影响到他们参与孩子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和卷入度。近些年,离婚率逐年攀升,单亲家庭里母亲带孩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孩子们更多的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无法体验到来自父亲的影响和关怀。
5.父亲自我角色意识的不确定性。德国学者费纳克斯研究表明,父亲的角色行为与角色意识和观念有一定关系,一些家长角色意识非常模糊,不愿在家庭中承担责任,对家庭教育表现出逃避或无力感。特别是很多年轻的父亲,他们自身并没有生育孩子的愿望,认为养育孩子的时机还不成熟,但是苦于家庭压力,不得不要个孩子。虽然他们客观上已经是孩子的父亲,但他们对自己的父亲角色一直有阻抗心理,不愿真正接受孩子,无视孩子的成长,甚至表现出消极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二、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
有研究表明,较少与父亲接触、缺少父爱的孩子,不但在身高、体重和动作等生理发育上稍显缓慢,而且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自尊心不高,自制力较弱、多动等,专家称之为“缺少父爱综合症”。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对700个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70%左右的人在他们的成长中父亲教育是缺失的。父亲与母亲的教育方式不同,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同。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
1.帮助孩子处事更加理性,考虑问题更全面
如果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孩子处事会更加理性,情绪会更加平稳,自我控制能力较强,长大后较少出现过失行为。这可能与父亲的处事风格有关。在处理问题时,父亲往往会更加冷静和理性,更倾向于多角度考虑问题,从中找到最优的解决办法。例如,很多父母在讲过《小兔乖乖》的儿童故事后,母亲可能会说:“宝宝,小白兔厉不厉害啊?大灰狼是不是很坏?你喜不喜欢小兔子?”而父亲可能会说:“小白兔是用什么办法把大灰狼赶跑的?小白兔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如果你在家遇到坏人要怎么办?”母亲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情感更加细腻,而父亲与孩子的互动更具启发意义。所以,受父亲思考与处理问题方式的影响,孩子会逐渐懂得客观、冷静、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2.促进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
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尤其男孩更是如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研究结果呢?或许多元智能理论会给我们一个答案。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人的智能是由多元结构组成,父亲之所以促进孩子智能的提高,这与男性在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自然探索智能方面更占优势有关。
生活中,一些父亲会带孩子一起拆卸玩具、使用工具修理机械等,从而促进孩子运动技能和创造性的发展。同安静地摆弄玩具相比,父亲更喜欢带孩子做各种身体运动性游戏,比如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和父亲玩过骑大马的游戏,这对促进孩子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除此之外,父亲往往喜欢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与游戏,从而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促进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发展。
3.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有重要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男孩有了对父亲性别角色的认同,就会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发展出更多男性行为,逐渐形成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而女孩通过父亲性别角色的示范,更清晰地认识到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在强化自身性别意识的同时获得对异性品质的参照,进而学会对男性的适当反应,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
三、好爸爸是怎样炼成的
既然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父亲?
1.明确自己的父亲角色,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要想做一个好父亲,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父亲角色,认识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地从妻子背后走出来,与妻子一同担负起照顾、养育子女的责任。其次,创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满足孩子安全感的需要。因为孩子在三岁之前,母亲为他提供了生理和情感上的依靠,孩子的安全感更多来源于母亲;三岁之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崛起,开始崇拜父亲,希望父亲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安全感。例如,父亲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妻子的爱慕行为,不失时机地夸奖、赞扬自己的妻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家庭非常温暖,从而增强安全感。
2.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催化剂,建立亲子之间稳定的情感联结,孩子更容易接受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从而增强家庭教育功效。共同的游戏活动是亲子间最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父亲可以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亲吻、拥抱和抚摸等肢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这样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同时,父亲要懂得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和孩子谈心,一起分析问题,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努力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知心朋友,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提供无条件的情感支持。
3.学会欣赏,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与鼓励
很多父亲即便是对孩子的表现很满意,也羞于表达,更很少肯定和鼓励。有个小学语文老师曾经谈到,当问孩子们最希望得到谁的表扬时,有八成以上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其次才是母亲,他们在作文里写到,父亲除了给他们买喜欢的东西以外,好像就没有别的什么更好的鼓励方式了。作为父亲,不应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赞赏与鼓励,要通过各种方式传达自己的父爱,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肯定和关心。
4.懂得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学会陪伴孩子成长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可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历练,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越俎代庖。我们需要给他们多一点时间,相信孩子有能力和潜力,让他们在犯错和顿悟中成长起来。傅国涌先生在《民国教育的花开花落》中指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需要时间的历练,教育是一个“慢”过程。
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是父母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不然,我们的忙碌又是为了什么呢?所以,每天多陪一陪孩子,与孩子一起聊聊天。
5.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
3~12岁是孩子道德观念萌芽与道德行为塑造的关键阶段,他们往往以父亲为榜样,通过对父亲的行为准则认同,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发展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有研究发现,如果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孩子会在内在道德判断、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的方面的得分较低,反社会和攻击性症状更明显。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当孩子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两难事件需要作出抉择时,父亲一定要站出来,告诉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让孩子学会勇敢承担责任,增强他们的规则感和道德意识。
千万不要让“父亲”这个词语,在孩子口中只是一个称谓,若果真如此,那将是父亲的悲哀。希望每一位父亲都能够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的玩伴、朋友、师长,不断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力量源泉。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528403)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