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活语文课堂

吴在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是关键。根据调查了解,学生不问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不敢问;二、发现不了问题;三、不知道哪些该问。因此,教师能否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发问、激发学生提问的情境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诱导学生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在朗读中发现问题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本身就包含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而诗词、文言文的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都是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指出问题:字音、停顿、语气语调等。学生发现别人的错误,自己也得到启发,从而加深理解,提高朗读能力和学习效率。例如:《三峡》一文中“哀转久绝”的“转”、“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裳”,一为通假字、一为多音字,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隐天蔽日”和“林寒涧肃”的修辞,学生看法不一;“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两句的停顿,学生读法各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自由提出问题,由读到思,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一篇看似复杂的课文就这样被解剖了,似乎什么东西都被问得清楚明白了。
二、在讨论中提问
小组讨论是体现学生协作精神、主体意识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常常需要集中问题、抓知识重点。分小组讨论,既可以让一些胆小的、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又便于集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类和概括能力。例如:学习《理想》这首诗,我在两个教学班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其中一个班由学生单独自由提问,一节课在黑板上写出了24个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下节课通过归类整理,学生很快发现有不少问题在重复。虽然问题多,但参与者少,效率也低。另一个班则是在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代表提问,提出的问题相对集中,有代表性和探究价值。如:为什么说“理想是一种失去也是一种获得?”“大写的人”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等等。可谓少而精。而那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已被消化了。问题被发现,又被解决,不管是否在全体师生的目光关注下进行,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实际存在过。坚持不懈,那些羞于公开提问的学生也会尝试着从幕后走到台前了。
三、在实践链接中发问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它较之于那些本来属于自然科学的数理化,更应该注重其社会属性。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有其链接实践的环节。这个过程是开放性的。而学生常常有一种犹疑不定的心理,总会提出一些试探性的问题,这又给那些比较大胆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于是一场即兴的辩论便这样拉开了帷幕。
四、在辩论中发现问题
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合适的时机,针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或者两个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辩论。除了辩论的双方,作为旁观者的第三方,既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又要以双方都是对立面的思维发现破绽,提出问题,质疑问难,准备跟任何一方成为下一轮的辩论对手。例如:《羚羊木雕》一文中,“我”能不能将父母送給我的礼物送给朋友?《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对不对?都是很好的辩题。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既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又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五、竞赛式提问
学生敢不敢提问?这本身就有挑战性,有竞赛性质。当课堂归于沉寂,学生似乎停滞于思考阶段,常常会等待别人先发问。这正是竞赛式提问的最佳时机。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谁最先提出问题?谁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谁能提出更好的问题?好胜心常常是发问的原动力。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是没有问题,更不是缺乏能力。更多的时候,是缺少那一种气氛——轻松的、协作的、有表现激情的气氛;还有那一种心态——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全方位拓展思维的心态。如果说学生只是满足于一字一句的理解,循规蹈矩的练习,那么,他们确实没有必要问太多的问题。(因为他们可以买到很多辅导资料,那些答案很全面很具体。)他们会很烦很不解:连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的问题,怎么好意思提出来问别人、问大家?
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教师善于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不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方法、一个课题;更是在引导一种思维方式,树立一种学习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热情、有竞争意识的开拓型的新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城关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