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发展的四重境界
童宏亮
[摘 要]廓清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发展的不同境界,能够为其课堂教学发展指明方向,促进其专业发展,提升其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发展大抵可分为“像”之境界或形式境界、“是”之境界或实质境界、“优”之境界或超越境界以及“无”之境界或生命境界。“像”之境界主要包括仪表美、言语穩以及精气足等形式外在层面;“是”之境界含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丰富的教学方法、实用的教学内容和趣味的教学转换四个方面;“优”之境界主要指以“研”促教和“理解”学生两个方面;“无”之境界朝向“清零”和“循环”。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境界; “像”;“是”;“优”;“无”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7-007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14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与数量正在急剧扩张,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庞大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的占比大幅提升,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其课堂教学发展自然成了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议题。一般而言,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需经历不同的阶段,表现出迥异的教学水平,折射出各自互异的境界。所以,廓清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发展的不同境界,能够为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发展指明方向,促进其专业发展,提升其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一、“像”之境界
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首要之事便是在课堂之上要“像”一名高校教师。“像”主要指在形式上像,因此也被称为“形式”境界。在任教之初,来自教学方面的最大挑战是像不像一个高校老师。倘若不像,个人的教学权威将会遭受挑战,课堂秩序随之被打乱,教学计划难以顺利开展,教学目标的达成也难免会受到牵连。
L老师2016年毕业于一所部属师范大学。经过研究生3年的锤炼,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科研能力突出,同时在闲暇之余也在电大、职高上过课,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这些经历让他有足够的自信站在讲台上直面学生。此外,在第一次登台之前,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可谓万事俱备。但当L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的那一刹,举目望去,教学对象是大三的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仅比L小三五岁。因为年龄相差不大,似乎也并没有代沟,学生就非常不见外,直喊“LL老师”(叠声称呼),甚至有胆大的直喊“L哥”。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让L不知所措。如果义正言辞地强调“请叫我L老师”,或许学生迫于威严,在课堂上给面子,但私下会不会继续这样称呼?万一学生不给台阶下怎么办?难道第一次上课就要开始发飙,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经过略微思考,L回应道:“你们想怎么称呼我,是你们的自由,但好好学习可是你们的义务哦。”接着,就若无其事地开始准备讲课。可是,当满怀激情地投入讲课时,下面有些同学却发出扑哧的笑声。那一刻,L感受到不被尊重,于是脸拉了下来,问道:“有什么好笑的呢?我脸上有东西吗?”学生A答到:“老师,我也没有别的意思啦,就是一听你讲课的语气,我就情不自禁地笑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L继续问道:“我上课的语气和其他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A答到:“我也说不出来呐。”
L老师第一次上课便遭遇此类状况是始料未及的。即便这是一个小插曲,却折射出学生并未把L当作老师,反而更“像”一位学长。尽管L是“教”的主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但在L身上丝毫没有展现出教师的威严。简言之,L不像一个高校老师,更像一个学生。原因或许是L从小学一直到研究生毕业,从未正式踏入社会。言谈举止所散发出的个人气质都与“学生味儿”十分相投,学生自然感受不到“老师味儿”。纵然L自身非常优秀,也做了十足的功课,结果仍未能幸免于来自学生的“挑战”。其导火线是,L看上去不像个高校教师。“像”与“不像”,非常抽象,但可通过个人的外在形象显现并汇集于个人的气质,通过活动被他人所感知。因此,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外在形象的显现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一)仪表美
仪表美是“像”高校教师的首要条件。这预设了一个前提,即高校青年教师的仪表理应是美的。换言之,仪表之美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应然状态。也许有人会心生疑窦,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他的教学对象均是成年人,其思想、意识、看法等基本定型,不像中小学生那样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衣着举止方面逐步成熟,很少受到教师仪表方面的影响。显然,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深入追问便会发现,这种观点从本质上降低了美的效用,意图把仪表美限于模仿、占有层面上。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良好的仪表犹如一支美丽的乐曲,它不仅能够给自己提供自信,也能给别人带来审美愉悦:既符合自己的心意,又能左右别人的感觉,使你办起事来信心十足,一路绿灯”[1]。这表明,仪表美具有审美和自信的功能,能有效提高办事的成功率。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青年教师的仪表美是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的。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直言:“外表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具有很大意义。很难想象一个肮脏的、马马虎虎的人竟能注意自己的行为。”[2]尽管马卡连科运用的是一种类比思维,但依然有很强的解释力。试想,一个教师对自身的外表都置之不理,怎么能让人相信他能够格外重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师极易沉溺于自我设定的世界,罔顾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其对教学的反思、修正与完善。
(二)语言稳
语言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无论是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还是伽达默尔的“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亦或是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皆反映了语言之于人的重要性不止于思维的外壳、交流的工具层面,还在于意义世界的阐释。换言之,倘若没有语言,生命的意义便随之荒芜。同样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语言是实现自我交流以及与他者交往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语言既能够满足与人交往的需求,还可以凭借语言间的交流与对话达成教学目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更该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直接把教师的语言看作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4]。他还提出,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5]。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沉稳。已有研究已表明,语速平缓、声调平和的人更具有权威性。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语言,一旦随意化起来,即便最初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教学威严日渐下降,其结果是学生的课堂行为因此而逐步随意起来。基于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稳的:(1)声调平和。青年教师缺少教学经验,只有声调平和才会临危不惧。(2)条分缕析。一旦说话语无伦次,权威便无从谈起。(3)深思熟虑。教学语言不是想当然的,也不是拍着脑袋说的,需要辩证地看、发展地看以及联系地看语言的指向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语言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在此提倡语言沉稳并非指向所有的教师,而是为了让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更“像”高校教师。
(三)精气足
此处的“精气”意指高校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所呈现的应是一种精神抖擞的姿态。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课题教学的“精气神”。早在1998年举办的北京五中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就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精气神”的外延确定为“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6]。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个人的“精气神”,才能真正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丰富多彩、热烈沸腾、活力四射的精神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之上的“精气神”是教师教学情绪的一种自由展现。大量的实验表明,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致勃勃;不好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愁眉苦脸地勉强学,效果就差[7]。尤其是大学生,不再受制于高考的筛选与评价,也就没有升学考试带来的压力,其课堂学习基本上是个体自觉之事。同时,在自由的大学课堂里,手机、课外书等登上舞台。一旦课堂缺少活力,大学生便投向其他兴趣,这也是课堂上“低头族”越来越多的原因所在。所以,高校青年教师应善于控制不良情绪,充分展现个人的“精气神”,以洋溢着饱满、激情的气质感染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是”之境界
“是”之境界乃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发展的第二重境界。经过前期的准备,此时基本上已“像”个高校教师。但仅仅“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展开上予以提升与完善,从实质上实现高校课堂教学的蝶变。这也因此被称之为实质境界。
(一)完整的教學过程
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的首要条件是完整。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命题,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的确,从夸美纽斯的“教学艺术”到赫尔巴德的“形式阶段理论”,就已经提出并意识到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尤其是赫尔巴特从学生的“兴趣活动”出发,将其划分为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等4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等教学阶段[8]。由此可见,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规律之上的。然而,这种赫尔巴特式的教学过程在中小学实在是一件习以为常之事,在高校却被冠以“不知变通”“死气沉沉”的称号。当然,高校的课堂教学与中小学存在质的差别,高校教师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个人的想法因地、因人而进行适当的特色化、个性化教学。以王道俊版《教育学》的第一章第一节为例,教育的概述包括“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的质的特点”“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分”以及“教育概念的确定”等5个部分[9]。尽管这5个部分各自指向的重点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教学时完全可以采用讲授法直接呈现给学生知识的演进过程,无需费尽心力对整个教学过程“雨露均沾”。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特立独行的教学是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之上的。否则,极有可能沦为照本宣科的典型。因此从常态上讲,高校青年教师不该冒进涉险,而应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在课前认真备课、重视“课堂45分钟”以及课后积极反思等过程的基础上,做好每一处细节,尽量把教材上的知识习得、内化后,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需求,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
(二)丰富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基本上成为了一个毋庸讳言的命题。教学方法对整个大学教育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有学者指出,教学方法是影响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10]。确实,至少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发展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仍大行其道。也就是赫尔巴特所推崇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学模式在当今高校课堂上未能得到有效改变,成为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短板。教师作为“导演”兼“演员”和学生作为“观众”的现象依旧广泛存在,使得知识的学习成为了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尤是如此,因为他们大多是拿到硕博学位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方法训练。所以,丰富的教学方法是高质量的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概念、命题以及理论的讲解适用讲授法和提问法。以L老师讲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为例。它是一个复合词,核心概念是分离焦虑。其中,分离是条件,焦虑是结果。分离就是分开的意思,焦虑的界定自然成为了关键。首先,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是什么?教育学视域下的焦虑是什么?心理学视野下的焦虑又是什么?焦虑有哪些特征?它和恐惧、担心、急躁等近义词又有何区别?我们怎样判别或识别焦虑呢?幼儿的焦虑和成人的焦虑有何不同?其次,对于原因的探析,施以讨论法比较适合。可以5个人为一小组,组内成员相互讨论集思广益,然后派代表发言。最后是有关对策层面的教学,比较契合演讲法。宜以“如何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展开演讲、各抒己见,进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碰撞,从而拓宽“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缓解途径。
(三)实用的教学内容
所谓“实用”就是要求课堂内容的选取、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等都要尽量贴近实际,走进生活。可以说,实用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诚如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所言,虽然实用的未必总是好的,但好的却总是实用的[11]。因此,只有选择或转换书本知识为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深层的追问,追求实用从根本上说是指向问题的解决和自我完善的层面,是儒家所倡导的“为己之学”,能够为个人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比如,L老师在讲解学前儿童的营养问题时,意识到大三的学生现在身边还没有现成的教育对象(幼儿),即便把各种营养素讲得天花乱坠,他们听得依然是云里雾里,没有持久的动力。所以,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学前儿童营养的相关知识,掌握营养膳食的基本方法,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如何吃得有营养:早餐需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中餐食物要多样化,晚餐尽量少吃一些含糖量高和脂肪高的食物以及各种营养素占比高的食物。将这些知识告诉每位大学生,让他们有目的地选择食物,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只有他们把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直接经验时,在日后工作中才会自觉地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四)趣味的教学转换
教学转换就是把教材上抽象的知识内化吸纳后,通过自身的经验加以转换,转换成教学知识,以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需求。教学转换是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即便高校青年教师是学识广博、才高八斗的学者,在缺乏相应的转换的情况下,也很难成为一名良师。李润洲教授曾指出,“学者未必是良师”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要教好书需要对所教知识进行转化,包括对学科知识进行个体化解读、教育教学处理、活动化设计[12]。确切地说,学生是通过教师中介习得教材上的知识的。一般而言,教材知识是经过人工处理后而显现的系统化、抽象化、凝缩化的知识,如果不经过教师的加工处理而照搬照抄、照本宣科,其结果必然是“不感兴趣”“听不懂”等回应。所以,教师的趣味性、生动性转换就显得异常关键。比如,L老师在讲解学前儿童语言重要性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有利于”等说法展开。与之相反,而是从“不利于”的视角出发(也就是语言的“误解”)。他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借用了之前网络上十分火爆的4个版本的小龙女的说法。具体如下:有一天,导师心血来潮,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的idea(简称为“idea原型”)。这个原型idea就是李若彤版的小龙女。当导师绞尽脑汁地将idea表达出来(简称为“idea 1”),她是刘亦菲版的小龙女。但idea 1并没有直接迁移到学生的意识中,学生理解后的是idea 2,她是陈妍希版的小龙女。然而,最后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却是idea 3,是贾林版的小龙女。通过对比讲解、呈现图片,最后引起听课同学的哄堂大笑却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记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对话者彼此之间语言误解,导致最终的结果idea 3与原型idea之间相距甚远。这不仅揭示了语言的发生机制,还使本来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理解、记忆深刻。
三、“优”之境界
“优”之境界,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又称为超越境界。即此时课堂教学优于彼时的课堂教学。这是一名超越的过程,没有终点,只有超越。确切地说,这种超越是在时间维度上的自我比较。是站在“当下”的时间维度,并且这个“当下”维度是朝向前方不断的变化而发展的。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层面成为一名具有超越境界的高校青年教师呢?
(一)以“研”促教
“研”是研究的意思。以“研”促教意指高校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教好就行了,还需要做好研究,实现教研相长。有人会质疑,既然作为教师,那么教书育人是其本职工作,是必选项,而科学研究却不是教师的必然要求,是可选项。其实不然。如果仅仅教书,不研究,那就是教死书。正如洪堡所言:“与传授和学习既成知识的中学不同,大学的特征在于常常将学问看作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不断地进行研究。因此,在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学,即大学的教师并不是因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为学问而存在。”[13]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研”促教可以称得上是高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要研究教材,因为只有立足于研究,才能够把比较抽象、系统、冰冷的书本知识变得具体、直接、生动起来;我们要研究学生,因为教书不是直接灌输,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研究是创新的前提,是思想产生的基地。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够使教学的内容不仅基于教材,更超越教材。L老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如何使学生评价更加公正走进其个人视域之中,尤其是除了期末考试之外的30%的比例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平时表现水平。期末的学生评价是比较客观、标准的,但平时成绩则是相对主观、多元的,怎样使这种主观、多元的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从哲学诠释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理解性的,遂写成了学术论文《理解的迷失与回归: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学生评价反思》,并试图不断深化,力图在实践中以此为指向,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二)“理解”学生
此处的“理解”不是人们日常所讲的了解以及更深层面的心理学意义上的共情,而是哲学诠释层面的“理解”。因此,理解不但是师生交往的目的,还是达成“理解”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只有理解学生,教师才能够夯实教学基础,而不是站在“自以为”的立场来教书。这种“自以为”是缺少实践交往的“书斋式”的冥思。真正的理解需要做到三点:其一,平等交往。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而不是“主客体”之间的“我与他”的关系。教师不仅在法律上与学生是平等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平等的。尽管教师的专业知识远比学生丰盈,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全面优于学生。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资讯以及相关知识,学生在知识方面不再像古代那样完全受承于教师。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在平等之上。其二,敞开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立足于双方之间的对话,是彼此共同敞开的——承认自身的立场、知识经验的局限性以及悬置已有的判断。其三,视域融合。共同对话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就是对话双方视域融合的过程。教师在个人经验、动机、目的以及成长背景等方面与学生大相径庭,这就意味着在教学的过程中极有可能是不自觉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很少或者比较困难地站在学生的角度,那么教师教学的言说内容及其背后的思维逻辑都和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泾渭分明的视域差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便成为一种高深莫测的独角戏。
四、“无”之境界:生命境界
“无”向来被视为生命的至高境界。《道德经》有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昭示着万事万物的诞生始于“无”,也就是常说的“无中生有”。《菩提偈》中所描述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塵埃”揭示了“无”乃生命之本质。由此,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发展的最终归宿也应当是“无”。它不仅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清零”,还蕴含着“循环”迈向一个新的过程。
(一)清零
生命是一个“边拥有,边清零”的过程。拥有和清零是一对相伴相生的。换言之,没有清零,何来拥有?清零即拥有。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发展也是一个清零的过程。此处清零有两种含义:一是工具性的清零。即在课堂教学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保持永不满足、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精神。无论在教学上取得多大的进步,应一如既往地带着“空杯”的学习心态,谨防孤高自傲、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心理滋生。另一个是目的性的清零。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就是把你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14]。由此可见,怀特海所寻觅的并非有形的知识,而是追求知识形成过程中无形的思维、方法、兴趣、习惯等,这和他的“过程哲学”不谋而合。同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发展更应该重视知识拥有背后所蕴含的无形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及其相关的兴趣和习惯。在此条件下,教师课堂教学的发展由自发转向自觉,促成了教师的生活与教学互融一体,最终形成一种“生活即教学”的状态。教师无须刻意“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在生活场域中通过观察、体验、反思生活等发展教学,从而引发教学的革新与完善。
(二)循环
道生万物,阴阳变换,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自然界的运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诸如四季交替、昼夜更迭、日升月落。人生的发展亦是如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逝,然而又是重新拥有。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发展也应遵循这个规律。确切地讲,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结合的过程,也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可以说,循环是当前阶段与下一个阶段的中转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当前阶段,循环之处即发展之巅;在下一个阶段,循环之处即是归零之始。故此,当高校青年教师充分意识到循环之处的特殊地位,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当前阶段与下一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好量的积累的同时,应为积极实现质变准备条件,力促当前阶段尽快迈向下一个阶段。具体来说,此时的高校青年教师正在走向中年教师的路上,需要做好转折阶段的衔接,以更好的状态迎接中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发展。
參考文献:
[1]佚名.仪容仪表教师该不该“讲究”[N].中国教师报,2011-10-12(006).
[2]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84.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224.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肖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2.
[5]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78.
[6]阎申,胡宁.“愿有英俊出于中国”——北京五中校长吴昌顺办学思想研讨会撷英[J].北京教育,1998:13-15,25.
[7]李红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0.
[8]吴式颖,李明德.西方教育史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22.
[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16.
[10]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95-101,118.
[11]John Henry Cardinal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2:110.
[12]李润洲.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教学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7(6):16-20.
[13]胡建华.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历史演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6-81.
[14]周国平.把命照看好,把心守护好[N].新华日报,2014-09-24(015).
(责任编辑:刘新才)
Abstract: Clarifying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an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romot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ir teaching level, and then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realm of “image” or the realm of form, the realm of “yes” or the realm of substance, the realm of “excellence” or the realm of transcendence, and the realm of “nothing” or the realm of life. The realm of “image” mainly includes external aspects such as the beauty of instrument, the stability of speech and the vigor of spirit. The realm of “yes” contains four aspects: complete teaching process, rich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s and interesting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Excellence” mainly refers to “research” to promote teaching and “understanding” students two aspects; The state of “nothing” is towards “zero” and “cycle”.
Key words: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lassroom teaching state; image; yes; excellent;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