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用自主鉴赏法进行诗歌教学

    孙 萍

    【摘要】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自主鉴赏

    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是这样的:教师选用教参或其他资料上某一权威的鉴赏,原封不动或稍加改头换面给学生,这样学生获取的信息基本上是“一家之言”。就算老师有点改革意识,把多位名家的鉴赏思路“拿来”,看似信息量比较大,而实际上还不是学生的,只是重温别人的“鉴赏”。这对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发掘他们探微索隐的潜能,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是很不利的。须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评论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行为,把鉴赏固化,岂非扼杀了学生“再创作”的激情?再说诗歌这种体裁本身,表达凝练,言简意丰,可以丰富充实的空间很大,学生活跃的思维,独出心裁的想象和联想,不愁无用武之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上指出:“诗歌散文的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作品的意蕴超过各部分的总和,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因此,‘教学建议特别强调: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据此,我认为,高一新课程“诗歌鉴赏”这一块的教学,应该打破以往“名家鉴赏”的模式,放开手脚,让学生们充分讨论、发言,以期达到“自主鉴赏,自有心得”的目的,真正做到是学生们自己在品评,玩味,而不是在咀嚼别人给予的所谓的“精华”。

    下面我以一堂实践课为例具体讲解我是如何用自主鉴赏法进行诗歌教学的。

    每一种新教法的尝试都有一个过程,应该循序渐进而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事实上,在高一新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之前,我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拿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诗歌作品做试验,让初窥门径的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愈来愈感兴趣,从而逐渐轻车熟路,登堂入室。下面试就一首诗歌举例说明。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学生们小时候就学过的一首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以往老师讲解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心疼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不错,宋诗是重视理趣,但是这种理趣往往是很含蓄地隐含于诗中的,如果仅仅把结果拿出来给学生,他们理解不够透彻,也少了些鉴赏的趣味。更何况,古代的诗歌“其文约,其辞微”,想表达的东西也许不是固定的,那么同学们对这首“老”诗是否有别样的解读呢?

    我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逐句探微索隐,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尽可能地还原诗句的本来面目和诗人的写作意图:

    1.什么情况下穿木屐?

    2.又是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长出青苔?

    3.“应怜”,“怜”有几种理解?

    4.什么样的人住在“柴扉”里?作者去拜望的是老朋友吗?

    5.“小扣”的时候作者是什么心情?

    6.“柴扉”又是为什么“久不开”呢?

    7.由第三句想象园子里的景象。

    8.“一枝红杏”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味?

    9.由题目“游园不值”你会想到什么?

    10.作者全诗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11.这首诗的主旨我们可以有哪些反面的揣测?

    这些思考题,有的是我拟出的,有的是学生们提出的,“给自己设置问题”作为鉴赏的第一个步骤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它给了学生一些想象的提示,同时也作了某种程度的限定,毕竟,课堂还不能完全开放,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该有所体现。

    问题设置完毕,同学们都沉浸在思考之中。我们成年人思考问题常常容易有“思维定势”,事实证明,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要比成年人丰富得多。这从讨论的热烈程度就可以看出来。大家各抒己见。一改往日老师提问,“回音三两声”的沉闷气氛。同学们越讨论越有兴趣,发言也更积极。以下是部分精彩讨论:

    “木屐,是古代的一种雨具,《红楼梦》里有一回贾宝玉夜访潇湘馆,就曾向林黛玉展示过他的斗笠,蓑衣和北静王送的棠木屐。说明作者去游园的时候,天正在下雨,或者是刚下过雨。有雨而出行,说明作者游兴正浓。”

    “我认为这里的木屐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登山工具。咱们学过的李白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是很好的例证。说明作者探访的地点在山上。”

    “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木屐在这里就是一种鞋子,古代贵族穿革履或丝履,贫民穿草屦,而士人穿木屐,表现出一种与庸人不同的风度。有这样的雅客才配得上被探访的世外高人。”

    “苔藓,多长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刚才同学说的,探访地点在山上有待商榷。”

    “也不一定,山上浓荫蔽日,幽暗沁凉,也是苔藓的多生处。还有,下雨后苔藓会生长得很旺盛,这倒跟刚才所说的‘木屐是雨具互相印证了。”

    “‘怜原来曾做‘嫌,意思是说园子主人怕来客踏坏了苔藓这一自然景致,因而对来访的客人不热情,甚至拒之门外。”

    “园子主人如果爱护苔藓,就应该在外边再加一道防护,客人既已扣门,再说“怕”也已经于事无补了。我觉得这里的‘怜是“怜惜”,但是说得是作者自己,看到青葱细嫩的苔藓,却不忍着履,惟恐踏坏了它们。”

    “由刚才同学说的‘怜惜我倒想到‘怜在古代的含义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怜是‘爱的意思。试想,作者朴素的木屐上沾染了几点翠绿的苍苔,是多么可爱的一个细节!就算没见着主人,也不虚此行了!”

    “哈,这倒有点‘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味了!不,应该是‘游园归来人蹄青!”

    教室里发出一阵轻松,善意的笑声,为同学精彩的阐释和诙谐的调侃。讨论在继续:

    “园子里住着的是一个品德高尚的隐士,他不慕名利,住着简陋的房子,从‘柴扉可知;他不爱交友,很少有人来到这里,因为在作者来之前,苔藓还是完好的!”

    “我认为作者看望的是他的好朋友,‘久不开不是说明主人疏于见客,而是他根本不在家!他干嘛去了?从后门出去打酒买菜去了!”

    这个同学的回答引起了一阵笑声。

    讨论和复习并举,我让同学们用学过的诗句想象描摹一下园子里的景象,大家踊跃发言: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杂花生树,草长莺飞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当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指导同学们概括本诗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感情了。同样,诗歌主旨也是多样性的:

    “‘一枝红杏出墙来,课本上说是指一切新生事物都是扼制不住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园子主人似乎是个保守派,禁锢了春天的生机。这与全诗的基调有点不相符……”

    “是的,可否这样认为?‘一枝红杏正是这位高人逸士品行的象征?他虽然行事低调,不愿为人所知,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高风亮节自是蓬门荜户遮掩不住的!”

    “嗯,有道理!但我想,如果园子里住的真的是一位女子的话,也同样可以理解为,‘红杏是她的象征,‘天生丽质难自弃,‘精华欲掩料应难。”

    “对!这‘红杏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天性呀,就像杜丽娘所唱的‘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那么,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是封建礼教禁锢扼杀不了的。”

    “如果园子里住的是一位得道高僧的话,也不妨将满园春色与青灯古佛相映成趣。‘心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就算面对红杏满园,心里也不染尘埃。”

    我为这个同学的别出心裁击节赞赏,他很兴奋,继续阐释:“我感觉这首诗颇有禅意,作者虽然‘不值,思想感情与其说是惆怅,遗憾,还不如说是另得圆满。”

    “是啊,虽然没有遇到主人,也没进入园子,可是就如王子猷夜访戴安道,兴至而往,兴尽而归,何憾之有?”

    “那么说,‘不值更胜‘值了?不然,倘若,宾主尽欢,呼酒表谊,岂不更妙?”

    “我不那么认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事若求全何所乐?诗中的‘不值正是妙笔。”

    “我同意,诗歌贵在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一下子说尽了,就没有了余味。”

    …………

    在一串清脆的铃声里,结束了这一堂妙趣横生的鉴赏课。对于师生来说,这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教育部总督学柳斌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看一个语文老师高明不高明,并不是看他的学生语文能不能考高分,主要应看他有没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情感……”我想,这可以作为我的一个目标——竭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他们视为畏途的诗歌鉴赏过程变成一个广泛参与,充满趣味的游戏,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