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胡丽平 张祚强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情感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审美教育的技巧和能力。在努力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以范文为基础,把精读与“博观”结合起来,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去博览群书,从而使自己的人格素质和审美水平进入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审美教育;形象思维;博观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而语文教育因其特有的人文性,在众多学科中与审美精神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联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审美只是被作为一种附带的教育目标或任务来看待,其作用往往被忽视。学生在粗略了解文章意义的同时,并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意图,不能达到与文章意境美感相契合的程度,从而使语文课所负载的精神育人的使命大打折扣。
在这样的情势下,语文新课改重点加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除了传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外,更加注重对其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的培养。这种变化也越来越凸显出语文课深层次的审美教育特性。在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以一种崭新的美育方式去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其文学素养的提高。
首先,教师只有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并且在教学活动中身体力行、潜心实践、努力探索,才有可能使美育在坚实的基础上走上科学的发展轨道。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感受美、领悟美的领路人,需要内、外美兼修,要使自己具备一种由内到外的气质秉性。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情,更多的要依赖于教师丰富的内在涵养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而这些单单凭借教学技巧是无法实现的。
在教学实践上,教师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有意识地提高审美教育的技巧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极其感性和生动的直观认识。在这种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和鉴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作为老师,引导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审美教育的根本还是要落实在“美”的感知和引导上。就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掘文章的美,在美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情感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是审美教学的基本所在。
在审美实践中,教师要摒弃传统鉴赏文学作品只注重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以高一语文课文为例,第一单元就首先从最具语言表现力的诗歌入手,《沁园春·雪》的大气宏伟,《相信未来》的坚定激昂,都给学生以最直观最形象的美感体验。此外,古诗文扩展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感受意境美和神韵美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在最初的美感体验基础上领略其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意义内涵,会充分激发他们的青春激情和时代责任感,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
学生们在感受审美对象的海洋中,得到的只是一只船,一支桨,他们必须自己用力划向对岸,并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因此,要使学生的审美经验世界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仅仅靠鉴赏“范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把精读与“博观”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去博览群书,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知识营养,进一步提高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并通过对自身的否定和批判,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水平进入更高的层次,进而举一反三,使鉴赏能力与美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相得益彰。
总之,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情感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在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其人格塑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