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优化

    邵海英++邵成智

    

    

    【摘 要】基于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农村社区”应被限定为镇域中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则指具有农村社区教育特色,能够整合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功能,从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目标的有组织的结构系统及其活动方式;其外延包括定位系统、组织系统、运作系统以及资源系统。文章分析了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现有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其缺陷,并进一步以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视角,建构同心圆式的农村社区教育生态系统,提出了三棱锥式立体化的农村社区教育的优化模式。

    【关键词】人类发展生态学;农村社区教育;模式;优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10000105

    【收稿日期】20150630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项目“发展视角下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项目编号为2013WYM_0095

    【作者简介】邵海英(1982—),女,广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与社会工作;邵成智(1989—),男,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民与道德教育、教育基本理论。 “农村社区”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其界域的模糊性使得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出现各种分类不同的模式界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清晰地界定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教育以及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更没有着眼于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现实生态,不能体现出农村特色、教育特色以及社区特色。以致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相混淆,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教育混为一谈。因为农村社区教育本身与农村社区现实之间具有紧密关系,所以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农村社区的实际生态环境。而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本身是指向农村社区教育实践的,因此,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探讨必然要立足于社区成员的发展与农村社区的发展,才能构建出适合中国农村社区教育需求、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所以,本文将尝试以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视角,去分析农村社区教育的生态系统,力求提出优化中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可操作化路径。

    一、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现有的主要模式及其缺陷 从我国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背景来看,其主要以农村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因此,要紧紧围绕这两个维度来界定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教育以及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直至目前,自然村、镇仍然是农村社会存在形态的基础,那么,农村社区应以集镇为中心,并涵盖所管辖的基层村民自治区。所以,农村社区主要是指集镇域中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1]但这个概念中的区域定位显然是不明确的。农村社区教育应是在集镇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集镇域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集镇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所谓模式是指特定的结构系统与活动方式。因此,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指具有农村社区教育特色,能够整合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功能,从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目标的有组织的结构系统及其活动方式。其外延包括四个系统:即定位系统、组织系统、运作系统以及资源系统。基于这样的认识,并结合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与特性来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现有统筹组织型、自治活动型以及学校辐射型三种主要模式。

    统筹组织型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是指镇政府机构作为所辖行政区域的社区教育组织者,以社区服务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培训、休闲、文化等活动的教育。这种模式过于强调政府机构在组织系统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度不高,在运作的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自治活动型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是指村民作为该区域性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在集体生产、共同生活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文化交流活动来维持社区生活的教育。这种模式的组织与运作系统是松散的,社区成员的参与度虽高,但是没有真正的凝聚力,管理体制和资源的投入显得匮乏。学校辐射型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是指以农村的中小学校为主体,通过学校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进行各种拓展到社区中的各种校外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寻求农村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其定位系统显得狭隘,辐射的范围也难以涉及整个社区。可见,农村社区教育现有的三种主要模式虽然取得某些方面的成效,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三种模式还未能协调定位系统、组织系统、运作系统以及资源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农村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何转化理论思维来协调四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优化农村社区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社区成员的发展以及农村社区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而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其人类发展生态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理论中,“将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研究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中,探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与各种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2]这将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优化提供一个崭新且适切的理论视角。

    二、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同心圆式生态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系统包含“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层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四个种类的生态系统,前者逐个地被包围在后者之中,形成了一个同心圆样式的结构”。[3]其中,所谓的微观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4]中间系统是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5]中间系统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涉及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外层系统是指发展的人虽然并没有参与,但却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所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6]而“宏观系统是指各种较低层次的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作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7]可见,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不但要求必须考查相关的诸系统的构成,而且还注重全面地把握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这种系统化的理论观点无疑对如何分析、建构农村社区教育的生态系统,思考如何优化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很有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