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基于家庭为本的因灾丧亲者的哀伤辅导策略研究

    摘 要:灾难过后,除了恢复经济外,就是对经历了灾难的群众提供心理援助,以及其中因灾丧亲者的哀伤辅导。丧亲不仅仅是某一人失去了某一亲人人,而是整个家庭失去了亲人,使整个家庭面临危机。所以本文将探索在灾后传统的哀伤辅导模式之外,以家庭为本模式的服务策略研究。

    关键词:灾后哀伤辅导;家庭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哀伤辅导本土化

    1 因灾丧亲者家庭面临的困境

    突如其来的意外灾害致使家庭中的成员离世之后,原本家庭中的家庭结构被突然打破,家庭角色中有一方面临缺失,家庭的功能不全,家庭中的成员可能面临物质或环境方面、人际或社会方面及个人或身体方面的多重危机。结构体现家庭内部关系的联系,功能则体现家庭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家庭中的幸存者会感到悲痛和孤独,而生活上也因为失去了配偶,料理家务及照顾孩子均感困难。本文将分析因灾丧亲家庭面临的困境,并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分为家庭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两个角度来分析。

    1.1 面临困境

    1.1.1 个人或身体方面

    因灾可能受到的身体、心理创伤;惊吓;灾害来临时的情景记忆反复再现;因亲人逝去的哀伤产生的悲伤过度、抑郁;自杀倾向等问题。

    1.1.2 经济压力

    因灾可能造成的房屋等财产受损,亲人离世带来的家庭劳动力减少等问题带来的经济压力与困境。

    1.1.3 人际与社会交往

    灾后的重建这一段时间内丧亲者的人际交往顺利则可以带给丧亲者支持,不顺利则会引发已有问题叠加的多重危机,造成家庭关系不和谐等问题。

    1.2 家庭脆弱性

    1.2.1 家庭结构改变削弱家庭功能

    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近年来因经济转型使得国内家庭变为数量较大的“421”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变迁引起使得家庭功能的削弱。其中包括家庭的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保护与支持功能

    1.2.2 家庭角色缺失影响新家庭“愈合”

    因灾丧亲的家庭除了要面对哀伤,以及一定的困难。根据Bowen在家庭系统理论中“情感三角”的观点,焦虑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产生。家庭情绪关系的基础是三角关系,家庭依赖三角关系去维持家庭亲密与距离的最佳状态,使彼此的焦虑减至最低。第三方的卷入,将一条直线变一个三角,自然降低焦虑。

    所谓依附是人类在早期生命发展过程中需要安全与保障,因此会对少数特定个人发展依附关系,并延续一生。因灾失去单亲的家庭中,所有属于父母的责任都压在了另外一人的身上,经济压力与对孩子的教育压力等会加剧丧亲配偶的负面情绪,从而将更加难以从哀伤之中走出去。

    1.3 社会脆弱性

    1.3.1 身份认同危机

    丧亲者因为丧失了原有的身份与角色,如:母亲失去了孩子就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母亲了,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从而觉得自己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员,由此产生许多无助于无力感。

    1.3.2 社会排斥与自我排斥

    丧亲者家庭因逝者的离去,其家庭也会因逝者的离去而损失许多社会资本,造成家庭的社会地位贬值。比如近年来,许多家庭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对单亲家庭有所排斥,认为其家庭功能的缺失会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造成影响成长。

    2 基于家庭为本的因灾丧亲者的哀伤辅导策略研究

    因灾丧亲者,因为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要完成“哀伤课题”,而由丧失带来的家庭结构失衡、家庭功能缺失等问题在丧亲者“哀伤”的同时就一同存在,除了新的问题的产生,旧有的家庭矛盾和问题也可能由此而爆发出来。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联系着的家庭内关系网络。家庭问题深植于强有力而不可见的家庭结构,个人的症状必须在家庭的互动模式中才能充分理解,要消除症状必须改变家庭的组织和结构。在系统开放时,则因物质、讯息以及资源的交换保持稳态。所以社工需要成为“外力”来引导家庭成员走出哀伤,并且在家庭中建立和谐沟通的渠道,缓解、预防家庭冲突,并且相互支持最终修复家庭功能。

    2.1 个体与家庭哀伤辅导的目标

    在黄匡忠主编的《灾害社会工作支援手册》一书中将哀伤辅导的目标按照顺序总结为:承认逝去→抒发情绪→再经验与逝者关系→转化与逝者旧有的联系→适应丧亲后的生活→重新投入生活这六个部分。所以本文要在以上的哀伤辅导目标之上,将辅导的对象从个人转换为整个家庭,引导家庭形成新的家庭结构纳入以家庭为本的因灾丧亲者的哀伤辅导目标之中。

    2.2 家庭为本哀伤辅导实施策略

    2.2.1 评估

    在与因灾丧亲者家属建立关系前应运用专业的方法與借助一些专业的量表了解丧亲者的心理、家庭状况,比如“创伤障碍自评表”就是针对创伤的自我评估的表;还有面对家庭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等。根据评估结果再决定是否与丧亲者及其家庭成员建立专业关系,还是需要转介到相关专业心理治疗机构。

    2.2.2 制定家庭哀伤辅导计划

    如果确定与丧亲者家庭建立专业关系,接下来就是根据丧亲者家庭对于丧失哀伤的阶段制定家庭哀伤辅导的计划。家庭中的成员因为关系的亲疏程度不同、依恋程度不同,哀伤的时间长短、深浅度都有所不同。应先针对家庭中哀伤最为深痛、最无法接受丧失事实的家庭成员开始哀伤辅导。

    2.2.3 情绪安抚、接受事实

    在这一阶段可以运用一些哀伤辅导情绪安抚技巧如:空椅子技术、角色扮演、仪式活动以及箱庭技术等来安抚丧亲者情绪,比如空椅子技术,可以在家庭成员面前摆放一把空椅子,假设逝去的亲人就坐在这把椅子上,让家人对椅子说出自己想对逝去亲人说的话。在这个过程中,家人会因为同样的伤痛而在相互之间获得一种同理心、共鸣。

    2.2.4 唤醒主体意识

    在这一个阶段中,要唤醒丧亲者及家属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困境之中。在结构式家庭治疗中有关于强度的策略,就是通过选择性强调情感、重复和持续时间来获取强度。这其中的强度就指的是期望或者帮助家庭改变的意愿。

    2.2.5 观察家庭互动摸索家庭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可以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一些模式和技巧,结构式家庭治疗并不是一组技术的结合,而是观察家庭的一种方式。社工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或讨论,引起并处理互动,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之中勾画出此家庭的家庭结构和系统分级。家庭成员的缺失不但会引起一定的家庭矛盾,还可能引起新的问题及引发旧有矛盾的爆发,社工不需要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过去的具体事件所产生的矛盾上,而是要将焦点放在目前家庭遇事的处理过程与方式上。

    2.2.6 形成新的家庭结构

    因灾丧亲者家庭因为失去了家庭成员而使家庭结构遭到了破坏,新的家庭结构混乱且未成形,社工可以通过上一个阶段的探索结果建立家庭结构的假设,并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经验式家庭治疗模式等模式帮助家庭找到一种合理的处事和沟通的方式,并通过帮助修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来引导形成新的、稳定的家庭结构。Bowen式家庭系统治疗就比较适合逝去者是家庭中的父或母的丧亲者家庭,其“自我分化”是帮助个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从家庭的情绪混乱中部分解放出来的理论与技术。

    2.2.7 链接资源

    因为家庭成员的丧失而使家庭功能不全的,有些是可以通过新家庭的组合逐渐修复的,而有些家庭功能则很难人为修复。在社工能够弥补和修复的地方应尽量链接资源进行合理额修复。

    2.2.7.1 缓解生计压力

    因灾丧亲的家庭,社工首先可以了解国家对这些灾害的补偿或赔偿政策,帮助家庭挽回部分经济上的损失,为情况特殊的家庭联系网络或者公益众筹平台,借助众筹平台获取的资助走出最初的困境。

    2.2.7.2 缓解精神压力

    鼓励丧亲者家庭参与相关的团体活动,与经历相似的家庭一起互动、交流,缓解角色缺失带来的精神压力,并且形成一个互助支持网络,扩大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因灾丧亲者家庭走出困境,迎接新的生活。

    3 总结

    本文在家庭哀伤辅导方面的许多策略主要借助于很多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但是心理学好比一颗没有根的大树,不能不与文化相契合直接使用。且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模式大都来自于西方,而东西方文化有着差异性。所以当对中国的因灾丧亲者家庭使用西方的家庭治疗模式及一些情绪安抚的技术时,要注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灾民文化及中国传统家庭观相结合,注重一个哀伤辅导技术与家庭治疗模式本土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MichaelP.Nichols, RichardC.Schwartz.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匡忠.灾害社会工作支援手册[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6,(5):92.

    [3]维吉尼亚·萨提亚, 萨提亚, 聂晶.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7.

    [4]李妍.丧失哀伤辅导的个案工作模式探讨[J].理论观察, 2016,(7):92-93.

    [5]任嘉威, 王维悦.方法与模式:社会工作介入灾后心理援助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 2016, 32(16):68-70.

    [6]刘洋, 李珊.浅析丧失与哀伤辅导[J].社会心理科学, 2009,(6):115-117.

    [7]陈炜.当代我国社会工作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李妍.丧失哀伤辅导的家庭社会工作介入[J].中外企业家, 2016,(29).

    [9]何梅, 覃霞, 向国春.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灾后丧亲者心理状况的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0, 28(3):225-225.

    [10]袁乐欣, 周英, 唐秋碧,等.香港哀伤辅导的发展及对中国大陆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 2016, 37(3):31-33.

    [11]郑怡然, 柳葳, 石林.丧葬仪式对丧亲者哀伤反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 24(4):695-701.

    [12]贾晓明.从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四川地震灾后的实践与反思[C].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国际论坛, 2009.

    [13]张玉沛, 郭本禹.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2,(1):66-70.

    [14]李梅, 李洁, 时勘,等.丧亲人群哀伤辅导的研究构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44-46.

    [15]陈炜.当代我国社会工作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6]范令一.试评述鲍文家庭系统理论[J].才智, 2016,(14).

    [17].趙芳.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18]李秀, 杜文东.我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在哀伤辅导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 2014,(5):42-43.

    [19]孙静.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困境及适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0]李璇.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现状及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 2016.

    [21]徐春林.哀伤抚慰的中国模式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0(6):27-30.

    [22]Udomratn P.Mental health and the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Asi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008, 20(5):441-444.

    作者简介:

    赵寅含(1992-),女,汉族,新疆人,研究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