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为主治疗小儿颅脑损伤恢复期临床观察
曹文胜等
曹文胜 屈家虎(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湖南427000)
摘 要 运用头体针交替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颅脑损伤恢复期18例。结果基本痊愈13例,显效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本法刺激皮层相应刺激区,配合体针通经活络,调理气血,从而使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改善,说明针灸在治疗小儿颅脑损伤恢复期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主题词 脑损伤/针灸疗法小儿颅脑损伤是脑部严重创伤直接导致脑组织破坏性损伤,经抢救清醒后往往会遗留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给患儿及家属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何降低致残率,目前现代医学无特殊的治疗方法。我科从1991年以来,共收治18例颅脑损伤后遗症患儿,经采用头体针交替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8例中,男13例,女5例;3岁以下2例,3~6岁7例,7~15岁9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坠落伤6例,砸伤3例。入院时GSC评分3~5分6例,6~8分11例,9~12分1例。18例均有急性颅脑损伤后神志昏迷,3~120天不等,经脑外科治疗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14例,失语8例,失明3例,面瘫6例,精神障碍5例,共济失调2例,外伤性癫痫2例。CT检查损伤部位:颞叶6例,额叶7例,顶叶2例,枕叶3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硬膜下血肿2例,脑室内出血2例,硬膜外血肿4例。2 治疗方法2.1 头针(1)根据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选取相应的刺激区,伴偏瘫取顶颞前斜线上3/5、顶旁1、2线(均取患肢对侧,手术者取非手术侧);失语取左侧言语区;失明取视区;共济失调取平衡区、锥体区;精神障碍取四神聪、额中线、额旁1、2线。
(2)操作:用1.5~2寸的毫针按常规消毒,沿头皮快速进针,并迅速将针体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后,不捻转,留针6~8小时,留针期间加强患儿的运动、语言等功能训练,隔日1次。2.2 体针(1)取穴:偏瘫取患侧肩、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髀关、伏兔、阳陵泉、悬钟、足三里、解溪;口僻取地仓透颊车、水沟、承浆、翳风、四白、牵正、合谷;精神障碍取四神聪、水沟、百会(灸);失语取哑门、廉泉、通里、照海;失明取睛明、光明;癫痫取大椎、腰奇。
(2)操作:常规消毒,快速进针,行提插捻转手法获得针感后,3岁以内患儿强刺激不留针,3岁以上的患儿采用电针,用疏密波,刺激量以患儿能耐受为度,时间30分钟,隔日1次。2.3 疗程头、体针交替进行,即一天头针,一天体针,各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同时配合高压氧、穴位注射(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选用药物维生素B1、B12、加兰他敏、ATP、辅酶A、普鲁卡因、当归注射液)等效果更佳。治疗2~4个疗程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因目前无统一疗效标准,故根据临床实际自拟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各功能恢复基本接近正常的同龄儿,生活自理为基本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反应、思维、记忆基本正常,语言清晰,肌力达Ⅳ级以上,但部分功能活动尚欠灵活,生活基本自理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有进步,肌力恢复Ⅰ~Ⅲ级或言语等功能有改善,生活部分自理为有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本组18例全部有效,其中基本痊愈13例,显效4例,有效1例。临床发现病程短、病情轻、体质好者恢复快。
4 典型病例粟×,女,10岁,学生,住院号12587。病史:于1998年5月1日从二楼跌下,当即昏迷,左耳流血,急送我院脑外科救治。经CT和血常规等检查,诊断为左枕顶叶脑挫裂伤并血肿形成,左颞顶骨凹陷粉碎性骨折,急行开颅探查,作去骨板减压、血肿清除术后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护脑等支持治疗,17天后苏醒,但出现烦躁不安、右侧偏瘫(上肢肌力0级,下肢Ⅰ级)、失明、失语等症。于5月19日转入我科,采用以上针刺治疗,1疗程后,能说简单词语,右上肢肌力达Ⅲ级,下肢肌力达Ⅳ级,视力模糊,共治疗3个疗程,患儿神志清楚,思维、视力恢复正常,言语流畅清晰,上下肢功能恢复正常后,痊愈出院。
5 讨论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元气未充、气血不足,加之脑主管语言、记忆等功能,又是脏腑、经络之气血汇聚的部位,因而暴力作用于脑,易致元阳受损,气血逆乱,血瘀阻络,髓海空虚,元神失用,从而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等后遗症,现代医学在治疗上目前倾向于自然恢复。
笔者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结合经络理论和西医神经学知识,采用头针刺激皮层相应刺激区来增加病灶的血流量,改善大脑皮层缺血状态,提高脑组织的摄氧能力,促进受损的神经元修复与再生,配合体针刺激以阳经、督脉为主对后遗症有特异作用的腧穴,来通经活络,调理气血。头体针交替刺可减少连续针刺治疗引起的局部不适和穴位疲劳,又能提高经络与神经系统应激性。加上长时间静留针时进行功能训练,更符合神经反射弧的生理学原理,诸法合用能使颅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尽快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和代偿,从而减轻或消除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提高患儿的生存、生活质量,有助于其回归社会。
通过临床观察,笔者体会到若待自然恢复则失去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故在患儿生命指征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这样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足下垂等继发症状,对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头针治疗时对症状严重、恢复缓慢的患儿,应在其相应的刺激区两侧各加刺一针,来增强刺激量,扩大治疗范围,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从临床实践来看,本疗法治疗小儿颅脑损伤后遗症疗效甚佳,且获效迅速,首次治疗后有13例出现了即刻疗效,证明本疗法是目前治疗该症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收稿日期:19990501,成平发稿)
曹文胜 屈家虎(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湖南427000)
摘 要 运用头体针交替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颅脑损伤恢复期18例。结果基本痊愈13例,显效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本法刺激皮层相应刺激区,配合体针通经活络,调理气血,从而使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改善,说明针灸在治疗小儿颅脑损伤恢复期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主题词 脑损伤/针灸疗法小儿颅脑损伤是脑部严重创伤直接导致脑组织破坏性损伤,经抢救清醒后往往会遗留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给患儿及家属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何降低致残率,目前现代医学无特殊的治疗方法。我科从1991年以来,共收治18例颅脑损伤后遗症患儿,经采用头体针交替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8例中,男13例,女5例;3岁以下2例,3~6岁7例,7~15岁9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坠落伤6例,砸伤3例。入院时GSC评分3~5分6例,6~8分11例,9~12分1例。18例均有急性颅脑损伤后神志昏迷,3~120天不等,经脑外科治疗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14例,失语8例,失明3例,面瘫6例,精神障碍5例,共济失调2例,外伤性癫痫2例。CT检查损伤部位:颞叶6例,额叶7例,顶叶2例,枕叶3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硬膜下血肿2例,脑室内出血2例,硬膜外血肿4例。2 治疗方法2.1 头针(1)根据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选取相应的刺激区,伴偏瘫取顶颞前斜线上3/5、顶旁1、2线(均取患肢对侧,手术者取非手术侧);失语取左侧言语区;失明取视区;共济失调取平衡区、锥体区;精神障碍取四神聪、额中线、额旁1、2线。
(2)操作:用1.5~2寸的毫针按常规消毒,沿头皮快速进针,并迅速将针体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后,不捻转,留针6~8小时,留针期间加强患儿的运动、语言等功能训练,隔日1次。2.2 体针(1)取穴:偏瘫取患侧肩、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髀关、伏兔、阳陵泉、悬钟、足三里、解溪;口僻取地仓透颊车、水沟、承浆、翳风、四白、牵正、合谷;精神障碍取四神聪、水沟、百会(灸);失语取哑门、廉泉、通里、照海;失明取睛明、光明;癫痫取大椎、腰奇。
(2)操作:常规消毒,快速进针,行提插捻转手法获得针感后,3岁以内患儿强刺激不留针,3岁以上的患儿采用电针,用疏密波,刺激量以患儿能耐受为度,时间30分钟,隔日1次。2.3 疗程头、体针交替进行,即一天头针,一天体针,各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同时配合高压氧、穴位注射(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选用药物维生素B1、B12、加兰他敏、ATP、辅酶A、普鲁卡因、当归注射液)等效果更佳。治疗2~4个疗程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因目前无统一疗效标准,故根据临床实际自拟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各功能恢复基本接近正常的同龄儿,生活自理为基本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反应、思维、记忆基本正常,语言清晰,肌力达Ⅳ级以上,但部分功能活动尚欠灵活,生活基本自理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有进步,肌力恢复Ⅰ~Ⅲ级或言语等功能有改善,生活部分自理为有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本组18例全部有效,其中基本痊愈13例,显效4例,有效1例。临床发现病程短、病情轻、体质好者恢复快。
4 典型病例粟×,女,10岁,学生,住院号12587。病史:于1998年5月1日从二楼跌下,当即昏迷,左耳流血,急送我院脑外科救治。经CT和血常规等检查,诊断为左枕顶叶脑挫裂伤并血肿形成,左颞顶骨凹陷粉碎性骨折,急行开颅探查,作去骨板减压、血肿清除术后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护脑等支持治疗,17天后苏醒,但出现烦躁不安、右侧偏瘫(上肢肌力0级,下肢Ⅰ级)、失明、失语等症。于5月19日转入我科,采用以上针刺治疗,1疗程后,能说简单词语,右上肢肌力达Ⅲ级,下肢肌力达Ⅳ级,视力模糊,共治疗3个疗程,患儿神志清楚,思维、视力恢复正常,言语流畅清晰,上下肢功能恢复正常后,痊愈出院。
5 讨论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生理特点是稚阴稚阳,元气未充、气血不足,加之脑主管语言、记忆等功能,又是脏腑、经络之气血汇聚的部位,因而暴力作用于脑,易致元阳受损,气血逆乱,血瘀阻络,髓海空虚,元神失用,从而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等后遗症,现代医学在治疗上目前倾向于自然恢复。
笔者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结合经络理论和西医神经学知识,采用头针刺激皮层相应刺激区来增加病灶的血流量,改善大脑皮层缺血状态,提高脑组织的摄氧能力,促进受损的神经元修复与再生,配合体针刺激以阳经、督脉为主对后遗症有特异作用的腧穴,来通经活络,调理气血。头体针交替刺可减少连续针刺治疗引起的局部不适和穴位疲劳,又能提高经络与神经系统应激性。加上长时间静留针时进行功能训练,更符合神经反射弧的生理学原理,诸法合用能使颅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尽快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和代偿,从而减轻或消除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提高患儿的生存、生活质量,有助于其回归社会。
通过临床观察,笔者体会到若待自然恢复则失去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故在患儿生命指征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这样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足下垂等继发症状,对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头针治疗时对症状严重、恢复缓慢的患儿,应在其相应的刺激区两侧各加刺一针,来增强刺激量,扩大治疗范围,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从临床实践来看,本疗法治疗小儿颅脑损伤后遗症疗效甚佳,且获效迅速,首次治疗后有13例出现了即刻疗效,证明本疗法是目前治疗该症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收稿日期:19990501,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