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关闭孩子心灵探索的窗口

    陈永

    我参加过很多次评课研讨活动,大多数时候,参与的教师发言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如果有专家参与,发言者更是少之又少。我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和学员互动,也很少有人回答,甚至有的教师看到我的视线一瞥很快就会低下头去,所以互动的效果并不如人意。

    我们知道,作为教师,表达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为什么会常常出现研讨活动冷场呢?有的教师会说,有专家在,专家说得多好啊,我们没什么说的了;有的教师说,不知道该说什么;更多的教师会说,说错了怎么办,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水平不够,会不会笑话我?这样的担心和顾虑,导致了不敢说,不愿意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思维呢?

    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孩子,小姑娘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有次见到我,说:“叔叔,其实数学很容易,不信,你出几道题给我做。”我说:“好呀,1加1等于几?”小姑娘说:“等于2。”我又问:“2加2等于几呀?”小姑娘说:“等于3。”我又追问了一次:“真的?”小姑娘很自信地看着我说:“等于3啊,和你说过,数学很简单的,我都会。”

    “童言无忌”其实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所以他们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会提出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没有任何顾虑。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在课堂上发言特别积极,课堂气氛热烈至极,很多孩子甚至站了起来,小手举得很高,嘴里呼喊着:“老师,老师,我来回答。”是不是他们都能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呢?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多孩子的答案很奇特,甚至是不着边际的。某一次课上,老师把一个激动得小脸涨得通红的孩子喊起来回答问题,孩子看着老师天真地笑了,说:“老师我不知道。”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初中、高中课堂上的学生发言不再积极,气氛不再那么热烈,很多时候没人愿意发言了。从童言无忌到积极热烈到无声参与,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那个站起来回答说不知道的孩子,教师会怎样应对?有的教师可能会说“不是存心捣乱吗,不会你举什么手啊?”或者会告诉学生,“下次没有想好不要随便举手”,或者说“不会,你想好了再回答吧”,或者以后不再提问他。

    对于前述小姑娘对“2加2”的回答,有的教师可能会说“不吹牛了吧,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甚至会评价“你真笨,这么简单怎么不会呢?”

    其结果是,孩子可能会很尴尬,感受到别人的嘲笑,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类似的情况一再出现,孩子就慢慢闭上了嘴巴,趋于安静。更严重的是,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和参与的热情慢慢地消退,心灵的探索与思考之旅也就中断了。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积极表达,其实就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冲动,对参与活动的渴望与需要,是融入集体、得到关注、得到认可的一种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关注的往往是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参与和探究的欲望。久而久之,对或错的单一评价维度会让孩子们感到,只有回答对了才是老师欣赏的,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错了可能会受到嘲笑甚至歧视,于是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自信心受到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也就慢慢地退缩,不敢创新,不敢立异,会以一种循规蹈矩的方式去做事,因为这样最安全,自尊心最不容易受伤害。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会伴随其成长,影响其一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孩子们忘了学过的书本知识后还能留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行为习惯、认知方式、价值观,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才是他们所拥有的真正财富。

    教师,请不要关闭孩子探索世界的心灵之窗,因为有了探索的欲望和精神,才有追求更精彩世界的动力,他们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他们的人生也才会变得更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淮南,232001)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