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研究

    陈飞宇 梁艾曦 黎治华 刘常青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我国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被赋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面临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面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通过文献研究阐述了隐性教育在我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薄弱状态,比较分析了隐性教育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优势和主要模式,指出隐性教育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通过政策解读,阐明了新时代要创新挖掘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学校教育因素分析,结合学校教育实际进行研究,提出了构建学校爱国主义隐性教育新格局的途径、方法、体系和机制,促进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隐性教育;自我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631?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5-0080-03

    引言

    当今世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也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这是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重大和科学的概括,其核心是一个“变”字,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等方面[2]。学校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机构。新时代,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势,如何改进和加强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新时代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赋予了新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爱国主义及其教育高度重视,并在很多场合就爱国和爱国主义作过论述[3],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4]。在国外,隐性教育相当发达,在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宗教信仰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运用得相当成熟广泛,几乎渗透到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积极主动采用隐性教育的探索、实践还比较少。由于隐性教育能够起到独特作用和效果,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隐性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的讲话,为学校推进和加强隐性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要创新挖掘各类教育资源中蕴含的隐性教育内容,建立隐性教育体系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方法。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有形的教育。显性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实现显性教育的活动也有明显的教育形式,其教育形式大多通过课堂这种显性方式来完成,而在课堂上大多也是通过明确的语言让受教育者明白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让受教育者了解、认识并接受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教育。因而,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容易流于说教,也容易导致一些受教育者因显性教育的内容不符合其原有的“三观”而产生抵触情绪,往往很难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新时代,传统爱国主义显性教育方式已经显得应对乏力,主要体现在:在教育目标上缺乏针对性,在教育主题内容上缺乏现实性,在教育话语上缺乏时代性,在教育路径上缺乏创新性[6]。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辅相成,是显性教育的重要辅助,需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隐性教育则是将教育目的隐匿、潜隐于教育载体中,将教育目的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植入载体中来完成。隐性教育因其潜隐特点更能有效地拓展教育时空,提高可信度,增强吸引力,促进知识内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7]。

    在我国,由于隐性教育的运用研究起步较晚,关于隐性教育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8]。从主流说法来看,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指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简单地说,隐性教育是将思想政治等教育目的、内容和过程潜隐于公共场所、公开手段、日常生活以及显性教育等常见载体之中,通过“环境熏陶”“耳濡目染”“日渐月染”等方式让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情感、态度等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润物无声”“不言之教”的自主吸纳、自我教育的效果。在我国,很早就重视隐性教育的运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就是用环境熏陶、亲身体验的方式实现了隐性教育的目的和价值的典型案例。在国外,对隐性教育的研究比较深入和系统化,应用也相当广泛成熟,其中“公民教育”就是主要采用“渗透式”隐性教育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及价值观的教育。例如,美国通过宗教、民选、宣传、公益、生活能力培养、法律意识建立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进行“渗透式”来完成“公民教育”,并将“公民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具有“渗透性”的有助于塑造“美国精神”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9][10][11]。

    因此,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尤其需要深入研究、创新实践和系统化运用实施。

    二、把握时代主题充分挖掘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新内容

    爱国主义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含义和内涵。一般来说,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一种社会情感,是一个行为规范系统,一种价值导向,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12][1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新时代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我国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講话精神及相关论述为指导思想,结合新时代要求,针对学校青少年群体,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内涵,遵循“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原则[14],深度挖掘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和素材,创新推进新时代我国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建设,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挖掘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新内容,是社会大事,需要政府引导,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以及法治等方面提供保障,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特别是历史、文学、社科、教育、艺术、音乐、影视、传媒等各界的积极践行。以我国悠久历史为主线分阶段,以大好河山分地域体现人文地理,以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风俗、文学、艺术、科技、卫生、生态、环境等为主题进行聚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从历史的总体到局部,从国家范围到地方基层,基于多维度思路和视角,创新思维,充分挖掘蕴含爱国主义思想的反映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精神的历史、文化、艺术、英雄人物、重大事件、发明创造等方面的资源和素材,构建符合我国学校青少年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与时俱进构建学校爱国主义隐性教育新格局

    由于隐性教育具有潜隐性和渗透性、间接性和引导性、愉悦性和自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等显著特征[15],古今中外,在立德树人、树俗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在新时代开展我国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发挥我国显性教育的优势,创新构建隐性教育寓于显性教育之中的结合模式;另一方面,研究学习国外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创新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隐性教育的基本属性是潜隐式的渗透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形成了多种方式方法,如“孟母三迁”的环境式、皮革马利翁式、苏格拉底式、体验式、榜样式以及问题中心法、反省法等[16][17]。

    教育包括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教育活动所依赖事物的总称。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方式,它所依赖的教育措施在学界称为“载体”。要在我国学校创新开展爱国主义隐性教育,除了创新研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内容和实现隐性教育的具体方式外,还要重点研究实现隐性教育的载体。作为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的载体,它必须能够承载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并能为教育者所操作,同时它必须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隐性教育载体一般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承载性、传导性、潜隐性、渗透性、丰富性、多样性和非预测性等十个主要特征[18]。在学界,隐性教育载体通常划分为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传媒载体和管理载体四大类[19];还有研究将学校隐性教育载体分类为“三育人”载体、校园文化载体、人际关系载体、网络载体、传媒载体和活动载体六类[20]。在学校隐性教育载体创新研究中,有学者已将校园环境列为一种载体;有学者提出利用互联网、移动网和移动终端,以互联网+、微信、微博、App、OTT TV等新媒体、新技术打造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的互联网+载体、“微载体”等[21]。可见,隐性教育载体对学校开展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的具体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是我国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的理想阵地。从社会群体来看,学校主要有两类社会群体,一是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群体,他们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者;二是学校青少年学生群体,他们则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受教育者。从环境来看,学校有校园、课堂、办公室、实验室、演讲厅、图书馆等则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从活动来看,学校有课堂教学、演讲报告、学术交流、文体娱乐、艺术表演、比赛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从信息传输角度看,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教育,可以运用或潜隐于语言、文字、图片(绘画)、艺术、戏剧、音乐、影视等多种载体之中,而人们往往更喜欢图片、艺术、戏剧、音乐、影视等形式。新时代,在我国学校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学习国外“渗透式”公民教育模式,要秉承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行合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从做中学”“伴随学习”“榜样”教育、体验式教育、环境“熏陶”式教育、反省式学习等教育理念和模式,充分发挥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充分研究利用学校各类资源,创造性地潜隐植入新时代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将学校各类资源改变成为对学校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实现对学校青少年进行渗透式的爱国主义隐性教育。

    推动学校广泛而有效地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隐性教育,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等相关论述为指导思想[22][23],进行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系统化建设,创造性地建立健全新时代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的体系、机制和措施。一是加强学校创新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的队伍建设,首先建立一支从事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的专职团队[24],进行学校爱国主义及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规划、设计、指导和实施;其次重视日常教书育人显性教育中植入爱国主义隐性教育;最后是在通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贯彻爱国主义隐性教育内容,从而形成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组织体系。二是强化学校创新建立新时代爱国主义隐性教育机制建设,包括管理机制、研究机制、运行机制、教学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及考评机制等,形成爱国主义隐性教育系统化机制。三是大力推进学校爱国主义隐性教育载体资源的创造性挖掘开发,在各类显性教育课程中,如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甚至自然科学学科中挖掘或植入爱国主义隐性教育内容。同时在校园环境、公共设施以及各类学校活动中,开发爱国主义隐性教育载体,为广大学校青少年提供多种的可选的“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四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创新地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融入绘画展、音乐会、电影节、艺术节、体育文娱等各类活动中,达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的隐性教育效果。充分挖掘和发挥隐性教育在我国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新主题、新载体、新形式、新体系、新机制以及新环境来打造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格局,促进广大青少年逐渐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新风尚,“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2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6]。新时代我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势,面临着培养广大青少年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艰巨任务,传统的单一显性教育方式愈发显得乏力,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重视隐性教育的运用,加强学校隐性教育研究和实践,学习国外公民教育方面隐性教育成熟模式,取长补短,补足我国学校隐性教育这块“短板”,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努力推进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一方面把握时代主题充分挖掘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新内容,构建学校爱国主义隐性教育课程体系、载体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爱国主义隐性教育建设,构建学校爱国主义隐性教育新格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7]。

    [参考文献]

    [1]金灿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担当[N]. 解放军报,2019-12-11(004).

    [2]吴正龙.解读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N]. 北京日报,2019-01-06(001).

    [3][23]陈丹.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命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9(4):67-70.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長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4/14/c_1120806695_2.htm

    [5][26][2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news.cctv.com/2019/03/18/ARTIQfuAg

    YriqdIP8wfUszCe190318.shtml?spm=C94212.PV1fmvPpJkJY.S71844.135,2019-03-18.

    [6]杨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7][8][15][19]石浩杰.隐性教育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9]袁少敏.中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8.

    [10]翟莹.美国价值观教育的隐性途径探析——基于对美国高校宿舍的考察[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2):122-125.

    [11]杨芝.美国隐性教育途径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新西部,2018(33):161-162.

    [12][14][22][25]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 人民日报,2015-12-31(001).

    [13]张艳杰.大学生革命文化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9.

    [16]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8][20][24]滕晓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探讨[D]. 长沙:中南大学,2014.

    [21]黎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5.

    作者简介:陈飞宇(1981—),男,广东汕头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深圳市南山区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促进会会长,研究方向:基层治理教育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