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明文娟

    【摘要】在教学中要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作为学生了解与学习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通过有激发性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知识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去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

    【关键词】生活情景?实践活动?数学游戏

    一、从生活中来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都是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具体化。

    (一)用生活情景“包装”数学问题

    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而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强烈的兴趣。对学生而言,情境是一个猎场,学生可以在这儿发现猎物;情境是个迷宫,学生要在这儿寻找出路;情境是一块跳板,学生要在这儿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和教材内容,精心巧妙地创设令人叫绝的教学情境,让问题情境作为学生了解与学习知识的有效切入点。

    如在教授《科学记数法》一节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及同名电影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而改变,人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钞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牵引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却没人在乎那只是一张无法兑现的废纸”。听完故事的学生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究竟有多少?有的说大概值一千多万人民币,有的则要上网查当天银行的外汇兑率,从而精确的算出折合多少人民币。看到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我抓住时机提出一系列问题:

    1.你能用这么多钱买些什么?

    2.如果将这些兑换得来的人民币堆起来会有多高?

    3.如果把这么多人民币装到箱子里,则需要多大的箱子?

    4.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表示?

    由此,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学生都在思考,不但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又让学生从体积、价值等不同角度去感受百万英镑到底有多大?同时课堂还渗透“人文”精神,有文学作品赏析,有同学间的交流,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提取数学问题

    《课标标准》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而这颗“好奇心”正是每一个学生身上重要的素质,它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为此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以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例如:

    1.任选一条街道的某一段,观察道路两侧还有多少树木尚未栽种?查阅资料,算一算一棵10年的树木一年大约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能释放多少氧气?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2.对你周围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学生喜欢喝什么牌的牛奶;班上同学的睡眠时间;请你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利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的Excel工具制作统计图(要求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示)。从你制作的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请给出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同时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更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三)把数学问题“蕴藏”在生活的游戏中

    建构主义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问题“蕴藏”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如在《随机事件》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我们最有默契”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个不确定事件,再请你们的好友说出该事件发生的机会,比赛哪些同学最有默契。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不确定事件:在全班同学中任抽一个是女生;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向萨达姆的30所官邸同时发射导弹,击中了萨达姆;等等,然后,请他们的好友回答该事件的发生机会是多少。我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的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成为了他人有默契的好朋友非常高兴。整堂课中学生抒发了自己对集体的热情,对世界大事的关心,还有对友谊的真诚。

    二、到生活中去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一)在情境应用中解决问题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从被动的、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代数学教学就是过程教学。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慧的增长,能力的发展,都必须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去实现。

    例如,在学习比较线段的長短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情境: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学生很容易想到两种方法:

    1.用米尺量出两个人的身高,再进行比较。

    2.两个人背靠背的站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乐于在生活中联系数学,发现数学,乐于探究,形成探索知识的习惯和方法。

    (二)在实践研究中解决问题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不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当成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的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显得很重要。

    例如,在教授学生对大数的认识时,不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学生是无法感受到底有多大的。为此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让一位个子在全班中等的同学到讲台上,量出他平时一步的步长,并由此进行计算他的100万步有多长?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自己步长的100万步大约有400km,相当于从宁国到上海的路程。通过计算,学生都非常惊讶。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了100万有多大,还增加了生活常识。

    一个人从听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10%;从视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20%;若亲身做过,体验过而获得的信息能记住80%。正如费赖登塔尔说:“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数学问题,向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从生活来,又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