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朗读水平

    如果说语文的文章学习是带领学生观光世界的旅行,那朗读就是旅游中的车。但在初中阶段,学生渐渐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成绩不好的学生读不懂,不愿读;成绩好的学生则认为语文课堂效果不明显。同时还有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朗读的重要,对朗读的训练不够。那朗读到底有什么作用?现今朗读教学又存在哪些问题?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朗读的重要性

    (一)理解文章,加强记忆

    朗读的最终目的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让读者理解文章含义,是一种有声的阅读形式。优秀的朗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经过周全的备课,对文章有了充分的理解,再加上基于自身的阅历、感受对其的再次理解,运用标准规范的语言将文章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个初步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教师的初步教学目的。而如果是学生自己朗读,则可以对文章的主旨、思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通过教师对朗读重点、感情的讲解,学生也可以更深刻理解文章重点内容。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体会,在后续的记忆过程中也可以事半功倍[1]。

    (二)丰富词汇、加强积累

    朗读是对书面文章的再现和再创造过程,算是实现了“语”和“文”的真正结合。在语文朗读中,我们倡导学生要大声朗读,将文章所包含的情感都表现出来。通过朗读,学生与文章的接触大大加深,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也有深刻的印象,无形之中就可以记下来。这些词汇就是学生文化知识的积淀,在今后的沟通、写作中都可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极力倡导学生多读古代经典、近代文学、史学美文,多做文化积累。

    (三)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有事实证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语感也更强,而语感强也是高水平人文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所以如果要培养一个人的语感,一个很有效果的途径就是朗读训练。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可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多尝试不同类型的文章角色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对朗读始终有新鲜感;示范朗读、跟读等。多样化的朗读训练,能让学生在各式的语言活动中感受言语的奥妙[2]。

    (四)锻炼口语、提高表达能力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其他方面都与小学阶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要求学生对文章阅读有深入分析的能力,有一定水平的写作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经典名著,涉猎不同的文学流派,让学生多积累,增加文化积淀。学生熟读能将好文章诵读、背诵、表演出来,在与人沟通表达时自然能侃侃而谈。

    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一方面是自身的朗读训练不够,还有一方面重要的原因也是平时教师对朗读不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上心,导致学生掌握的有效朗读技巧少。在朗读教学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不重视朗读

    中学生普遍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课堂固定的教学模式和乏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则是朗读的问题。在初中阶段,学生要背的语文内容陡然增多,特别是古代文学经典增多。古代文学经典需要学生的深刻理解能力,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记忆力,而背诵文章的基础则是朗读。但学生往往都会抱怨,再加上需要讲授的内容很多,教师更趋向于在课堂上讲知识点而不愿意留出时间来让学生朗读。朗读环节被教师当成过渡预热的环节,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够,掌握的朗读技巧不足,又怎会有水平的提高呢[3]。

    (二)朗读目的性不明确

    教师如果在课前没有制定明确的朗读目标,在课上必定会找不到方向。语文课堂中,教师朗读的步骤往往是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但没有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也只是听过就可以了。此种没有目的的听录音,学生自然从中得不到太大的收获。除此之外,学生对听录音没上心,等轮到自己朗读时又怎会有明确的方向把握呢。

    (三)朗读指导不具体

    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朗读技巧。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是强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是重点观察某个人物的变化,而没有提示学生该用怎样的语气,什么样的感情应该有怎样的语气。此种朗读只是注重表面的朗读声音和技巧的训练,而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自然就会流于表面。

    (四)教师评价单一

    教师让学生朗读,应该重点观察学生的语气变化和不足之处,在学生读完课文指出,学生才会有朗读水平的提高。但实际情况是,教师让学生朗读完后,给学生的评价反馈就只有“不错”“有感情”此类贫乏的词语。教师应该是指出学生在朗读哪些部分语气不足,应该采用什么感情等等,而不是单一的词语夸赞。

    三、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措施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除了要学生自身加强训练玩,还需要教师的方法指导。如果教师能够改进朗读教学,给学生提供准确的方法指导,整体朗读水平必定有提升。

    (一)明确朗读目的,增强学生动力

    朗读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让学生具有更高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但是在实际朗读教学时,教师对朗读的目标并不能清楚把控,这不仅造成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知道什么是重点,无从把控;更导致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掌控朗讀教学时间和朗读重点。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前,应该告诉学生朗读目标,向学生讲解掌握朗读技巧后带来的好处。如果学生意识到优秀的朗读水平能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好处,必定对朗读有更深的兴趣。学生对朗读有了动力,才更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训练中[4]。

    (二)制定朗读时间,明确朗读要求

    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要求,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朗读重点。基本的朗读原则和要点是正确流利通畅的表达感情,首先,学生在朗读这篇文章时必定保证要朗读正确,不错字、不漏一个字。其次,朗读出来的文章必定流利通畅,对于句子的把控也要准确到位,自然停顿。朗读的内容要富有感情,充分表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对朗读有了明确要求后,教师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总体印象。其次是齐读,全班学生一起读教师能对朗读水平有一个了解。再次是分读,教师可以划分出重点段落,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在个别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可以就他的朗读表现给其他学生点评,指出朗读重点和富含的感情。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把控和朗读的要点把握也更加明确。教师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朗读时间,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解朗读中的要点,而没有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教学只是流于形式。

    (三)给予朗读指导,明确朗读要点

    根据国家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朗读内容要求,学生要在朗读课文时有对其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能在课文朗读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朗读一篇文章的真实情感熏陶。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课文进行朗读和指导不同于在学生朗读一篇文章时对学生的朗读要求,朗读指导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督促和学生的努力。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就要为学生做好一个朗读的榜样,让学生明确高水准的朗读,他们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在课上朗读时,要是可以先范读,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朗读水平是标准的。就像在讲《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应该朗读出猴子顽皮可爱的形态和作者包含的感情。教师所表达的每一种表情和发出的声音,都会感染学生。带有示范性的朗读,对学生有指导点拨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情景。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停顿、重音、语调、语气和速度的要点,告诉学生在平时朗读训练中,努力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布置给学生一定的朗读作业。让学生带着教师教授的朗读技巧进行锻炼,在进行完训练后,概括自己所运用的朗读技巧和所获得的体会。学生对每一次朗读训练有总结,在接下来也能吸取之前的经验,获得能力的提升。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师生的不断努力。教师需要改进朗读教学,给学生更好的朗读指导和朗读技巧。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所讲授的朗读技巧进行训练,唯有教师的朗读技巧,加上不懈努力,才能有大幅度朗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凌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18):73.

    [2]蔡建立.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水平[J].学周刊,2015,(33):165-165.

    [3]江川.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水平初探[J].速读(下旬),2016,(6):234.

    [4]陈敏.如何提升初中生语文朗读的能力[J].未来英才,2016,(16):105.

    [课题基金:省级课题《初中语文“品悟写”一体式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YQJK069]

    阳丽丽,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教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