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游开发莫把乡愁变乡“愁”

    曹秋艳

    

    摘要:目前我国古村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民关注热潮,古村落+乡村旅游的保护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具有文化、经济及社会效应的最佳方式,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却遭遇着种种矛盾与尴尬,其中很多规划项目并没有实现“神形兼备、内外兼修”的乡愁,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却带来了村民与游客的另一种乡“愁”——愁苦。文章以石塘客家古村旅游规划的实例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些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怪像”进行解读,并试图从关注原住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三方面,解决古村落更新发展与留住乡愁之间的矛盾,寻求一条古村落保护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古村落 乡村旅游 乡愁

    中图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1-0062-02

    引言

    自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政府部门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加以保护,短短三年时间,全国已有255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国的古村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民关注热潮,不仅政府部门开始重视,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也都展开了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上的保护研究工作,但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又遭遇着种种矛盾与尴尬。例如当专家学者们满怀热情地走进古村落开展调研工作时,却发现当地村民心情复杂,大多对这种保护工作不以为然,走访问一位村民的话表达了他们的顾虑:“你们这些城里人住惯了洋房公寓,却不知道我们的苦,说这些老房子是宝贝不给拆要保护起来,那你们怎么不来这里住?”。与此同时,一些商家看到了古村落+乡村旅游带来的巨大商机,过度的开发也引发一些游客不由感慨:“XX村我们印象中那位美丽的‘村姑现在已经变成了浓妆艳抹的‘藝女,请还我们那片净土!”。可见我们现今的古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神形兼备、内外兼修”的乡愁,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却带来了村民与游客的另一种乡“愁”——愁苦。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每一个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它有历史认识的价值、有见证的价值、有旅游的价值,但它不只是为旅游的价值而存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还面临很多问题,难寻良策,没有经验可循,古村落保护还在路上。”因此,文章以石塘客家古村旅游规划的实例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些“怪像”进行解读,并试图从关注原住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三方面,解决古村落更新发展与留住乡愁之间的矛盾,寻求一条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一、“空城计”引发的乡“愁”

    众所周知古村落作为农耕文化内涵丰富的承载地,是我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史的实物见证,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等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将其进行保护。但据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90多万个自然村消失。这一方面显示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脚步,让古村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另—方面也让我们意识到古村落很多特性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落后于社会发展,将要被时代所淘汰。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很多地方政府选择了“整体保护”模式即遗址式、博物馆式,它主张把村民迁移出去,重新选址建设村民的安置区,其优势是能够较好地对村落景观进行全面保护,并满足村民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劣势是使古村落成为一种孤立的、静态的存在。这种保护模式人为改变了原住村民的生活方式,使古村落变成无人生活的空村,人们只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却遗忘了“乡愁”,失去了古村落存在的原真性,只注重对古村落物质形态的保护,而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村落文化的保护,使古村落只有“形”、而失去了“神”。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古村落保护最大的问题还是留住人的问题,如果人不在里边住,所有的村庄都是没有生命的;如果没有人,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都将消失,只有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古村落的‘魂。”因此,我们既不能眼看着古村落在历史长河里丧失存在的权利,慢慢消失殆尽,要对古村落进行“系统保护”,包括保护其古民居建筑遗产,自然风貌、空间环境等景观因素以及其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考虑到村民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村落文明也应与时俱进地演进。

    二、“外来和尚”引起的乡“愁”

    我国的城镇居民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即“乡愁”。随着观光旅游业的盛行,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风貌以及人文遗迹、民俗风情为要点的乡村旅游产业形态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古村落旅游开发也一时间成为话题焦点。开发商们看准了古村落潜在的商业价值,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乡村旅游作为古村落振兴的切入点,它能更好地维护历史古迹、保持乡村历史特征,通过乡村旅游提高当地就业率和弘扬社区精神,是当前保护古村落兼具经济、社会及文化效应的最佳方式。于是当地政府携手开发商共同开发乡村旅游的现象屡见不鲜,但这种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等需求的开发手段,使古村落从村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场所,转化为接纳外来游客的商业经营体,这种功能的变化必然引发古村落旧有建筑与旅游服务建筑之间、村落文化与外来商业文化之间、农村社会结构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过度开发的现象,使村落变成了灯红酒绿的商业街,原住村民的身份反转,由村庄的主人变为客人,古村落失去了它原始的“乡愁”感。可见旅游开发对古村落来说是把双刃剑,乡村旅游对古村落保护发展并不是一劳永逸。

    三、开发策略与建议

    古村落作为最朴素的集体记忆和乡土文化载体,它的物质与文化价值都是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所创造的,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才是古村落的“魂”。因此,任何的保护与开发形式都应该以原住村民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最全面地保护古村落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延续古村落的原真性。

    (一)关注原住村民的认同感

    现今的古村落保护往往陷入了一个误区,只是把古村落作为“建筑遗产”来进行保护,而忽略了古村落的核心是“因人而聚”,其本质是村民“生活的集聚区”。这种观念直接导致古村落保护工作“不接地气”,缺乏原住村民的认同和支持,而这种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村镇的长治久安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不应只考虑某些专家学者的建议或是某个开发商的利益,我们应充分关注原住村民的认同感。根据凯迪数据研究中心携手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全国城市认同感调查报告》中将城市认同感划分出四个因子:文化认同、地位认同、身份认同、地域认同,我们也将引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原住村民对于更新后的村庄能否产生认同感,以此来评价古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效果。例如粤北石塘客家古村以广东省“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契机,在进行村庄改造美化的过程中,从规划方案阶段到具体实施阶段都采取村民认同感调查问卷的方法,内容包括新的村庄是否延续了传统习俗文化;风貌环境是否使村民产生归属感;村民的主人身份及社会地位是否得到体现等,充分尊重原住村民的意见,由他们来决定未来村庄的建设方向。

    (二)营造原住村民的归属感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使得许多古老村庄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村镇美化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现代化都市体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这使得大量村镇景观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大批优秀的人文景观遗产逐渐衰落或消失,也使得原住村民失去了一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记忆。而村落的本质功能是村民以农业为基本经济活动的场所,这种粗放的改造工程使得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遭到了破坏,村民的生活方式没有得到延续,忽略了村民对新村庄的归属感。因此,我们在古村落保护工作之初应该开展民间走访调研,从原住村民那里去了解村落的历史、古民居的故事,民俗风情等,而不是仅仅对古建筑的勘測考察,把保护工作关注的焦点放到对村民传统生产空间的修复及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即从物质形态的保护工作转移到非物质形态的村庄文化的保护工作上来。例如石塘客家古村落旅游规划项目,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开展乡村口述史整理,修家谱、族谱,并进行立档调查留存村落记忆,特别是对石塘村的民俗文化遗产“月姐歌”(古村妇女逢年过节,以本地方言唱采茶歌,扭起腰肢跳丰收舞)开展民俗表演再现计划,修复村民用来祭祀、节庆、婚嫁的祠堂,为村民提供唱月姐歌的活动场所(如图1),努力创造一个让村民产生归属感并能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寄托的环境空间,使村民能够共享村落发展集聚而成的习俗与文化,实现村落文化传承的目的,促使村民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加强原住村民的幸福感

    古村落保护工作的要点虽然是最大化保护传统的原生态建筑与人文环境,但让古村落再次复兴繁荣也是保护工作的目标,而村落的振兴与否主要体现为村民的幸福感指数。村民的幸福感是指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或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因此古村落的发展应该从如何加强原住村民的幸福感出发,包括舒适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经济收入、引以为荣的村落文化等。石塘客家古村以广东省推进仁化“丹霞彩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背景,依托古村的区位优势(距离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仅20km)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通过鼓励和扶持村民参与传统建筑内部改造来满足村民的居住需求;通过将传统横堂屋、杠楼、围楼等客家古建筑改建为医院、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教育性质或旅游性质的酒店、餐厅等来实现村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通过修复传统手工作坊,培养堆花米酒酿造技艺的后继人才,把村中老电影院改建为堆花米酒博物馆,并设置鉴赏体验功能区(如图2),达到保护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激活村镇经济的双赢;通过发掘盘活古村文化资源“月姐歌”,策划民俗表演活动来激活农村文化活力,实现加强村民幸福感的目标。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