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语文素养

    黄 洪

    【摘要】语文教育的精髓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如阅读、作文教学,应将人文性贯穿其中,同时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让学生时刻有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素养

    教育的精神力量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从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母语教育,它的人文性比其他任何学科更深、更广。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我们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中国的人—社会的人—人类的人”的意识和精神,就是培养学生作为“人”这一基点的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那就是培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的人应具有的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学会尊重主体人格和人权,能自动涵泳丰富的情感,增强陶冶性情或审美情趣的主动性,善于享受合理的自由和快乐等等。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一、提高认识

    改变过去那种把语文只当作政治宣教的工具,或语言交际的工具,或二者的杂交的错误认识,而要把语文教学变成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手段,又要成为培养其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对语文教育,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其工具性,或过多地赋予她额外的任务。对课文作“解剖”式的理性分析,致使其人文价值剥落,再加上历史的原因,语文课成了另一门政治课,这样,再美的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学生也不能从中享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又如何能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怎能不感到枯燥乏味而心生厌烦呢?其结果自然是大大削弱了她的育人功能,其直接后果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的“咄咄怪事”。要想改变现状,只有彻底改变语文教育观念,把语文真正教成语文,不要把额外任务强加于语文头上,大胆撇开教学参考及其他资料中已经过时的做法和说法,开创性地创造出适合语文学科特色和教师自身特色的处理教材的方法。

    二、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课文教学始终,使学生从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有人说,天下文章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理”。这“情”“理”二字,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处理什么文体的文章,都不能撇开它们,而只对作品作单调的语言解剖。首先,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即我们在教每一篇文章前,先要仔细揣摩本文所蕴藏的人文要素,教学要点中必须体现其要素,且将其分解到整个课文教学各环节中去;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涵泳,去体悟,去感受。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对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不断翻新。有的文章适合整体感知其精妙,只能采用“囫囵式”的方法,才足以把握好它的思想;有的文章却适合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玩才能感知其精髓;有的却又只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不可。总之,我们在处理不同的课文时,必须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把其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更应该如此。因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要素是其他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所不可比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既是作家对历史的关照,又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三、开创作文教学新天地,让作文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人文个性的试验场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文水平高低足以证明语文能力的高低,而语文能力包含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情感意志、哲理认识水平、文学艺术的灵性、审美层次、创造个性等都会在作文中通过其语言充分显露。因此,作文应是学生最能自由挥洒的天地。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尽量少给框框,以免束缚学生思维的手脚,应放手让学生去发挥。

    单篇作文不定字数,可以不定文体,只要规定每期起码的写作总字数。形式上更不能拘于一格,可以是日记,可以是随笔,可以是格言警句;可以记叙,可以说明,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来自肺腑,是真情,成其理就行。作文讲评也不能定一个机械的调子,不能固定一个模式,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作文评分模糊化,由等级代替具体分数。只要他写了,写了自己的话,抒了自己的情,述了自己的理,就应该给等级给评价,评语多用鼓励、具体且中肯的话语;多面批,面批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了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学生作文中的写作初衷、成败得失、心路历程都可以在你的直接监控下,你就有了及时把握学生写作情况的机会和条件,你的指导将更有针对性,也就更为有效。当他有了这份自由之后,他才能在作文中尽情尽意地表达、抒发,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四、改革阅读教学,还阅读权力于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丢掉了语文阅读的优良传统,放弃了诵读,而只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地肢解,使原本完整的美文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也难怪学生常生厌倦之心。现行语文新大纲新教材在阅读教学上回归了传统,注重诵读,讲究整体感知,这为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要一改过去的越俎代庖角色,而只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或导演,教给你的战斗员或演员怎样去打好这一场战斗或演好这一出戏的方法就是了;还要一改过去那种只注重语言工具性的那一面,忽视人文性这一面的做法,一定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人格,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只需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点拨的功能也只是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和感染。语文教师更应是学生人文思想形成的关键。如他应该是热爱生命的、坚忍不拔的、健康乐观向上的、热爱科学的、能说会道的。你要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读书,你也应该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你应该是爱读书会读书的;你要学生作文,你也应该是能写作的。不可想象,一个不能口若悬河、文思敏捷的语文教师怎能教出能说会写的学生来。

    五、关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内涵及审美意义。语文教育要立足于为明天而奠基,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世界文化精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

    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挖掘语言文字的内蕴,进行作品的精读与涵泳,让学生浸润在人类文化精华的滋养之中,完成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在反复品味中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而学习《五人墓碑记》,则可引导学生体会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从而与作者对“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价值观的阐述产生共鸣。

    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以文传道,充分发挥教材的功用,引导学生跟上时代的步调。要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科技作品,了解科技动态,熟悉科技语言的表达形式,加大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进取精神,使其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新异的创造力。教学中还应宽容和鼓励学生新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惟师、不惟书、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