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细读举隅

    张前松

    【摘要】要重视文学作品教学。只有对文学文本做精读、细读处理,才能真正活跃我们的语文文学作品教学课堂,才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文学;细读;鲁迅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其实是缺失的。我们的语文课堂非但没有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文学是什么,文学为什么如此让人温暖、感动和向往,相反,很多时候,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对文学产生排斥甚至厌恶的情感。造成这样的可悲的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语文教师本身缺乏对文学文本精读、细读的能力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

    究竟什么叫文本细读?现在姑且以鲁迅作品为例,略作说明。

    先看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谈到孔乙己悲剧的根源,一般的语文老师只能根据教学参考书,把孔乙己悲剧的根源锁定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上。只要对《孔乙己》的文本进行细读,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最想告诉我们的有没有可能并不是什么科举制度的毒害?在鲁迅先生看来,科举制度的毒害有没有可能并不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最主要原因?

    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要了一碟茴香豆,喝着酒,有几个小孩要抢孔乙己的茴香豆吃,这个时候,孔乙己张开五指,罩住茴香豆,并且说:“多乎哉,不多也。”一般的语文老师也有可能注意这句话,那无非是按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对这句话作类似这样的分析:你看孔乙己多么迂腐,受科举制度毒害有多么深,连跟小孩子讲话都那么之乎者也的。其实这句话大有嚼头。我们如果留心一下书后的注释,就会知道,孔乙己说的这句话其实是《论语》里面记载的孔子的话,而且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也就是说即使在当年的孔老夫子看来,这个世界上好人不多,这是孔子对炎凉世态的体验。作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孔乙己是熟读四书五经的,四书五经里记载的孔子的话那么多,为什么孔乙己在情急之中,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偏偏是这一句?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也许最让孔乙己深有同感,因为它印证了孔乙己本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这个世界上没一个好东西,都是些冷漠的没心没肺的家伙!你看,小说里有人同情孔乙己吗?没有,一个也没有,连小说的叙事者“我”也只是拿孔乙己当个可以轻蔑、讥嘲的对象而已。联系鲁迅的思想的实际,鲁迅最想告诉我们的,也就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的就是——人心的炎凉刻薄与人性的黑暗,而不仅仅是科举制度的毒害。

    再来看《阿Q正传》。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阿Q:“断子绝孙的阿Q!”这句话往往会被我们讲课者忽略,其实这句话同样大有嚼头。小尼姑骂的阿Q这句话,和阿Q被人打了之后说“我总算被我的儿子给打了”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很显然没有,对于阿Q来说,我虽然被你打了,我打不过你,但是你是我儿子了;对于小尼姑来说,你阿Q虽然欺负了我,但是你“断子绝孙”了,阿Q是精神胜利法,小尼姑又何尝不是呢?鲁迅先生只不过是从千万个阿Q里选了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具典型性的一个来写罢了。

    我个人觉得,只有对文学文本做如上所述那样的细读处理,才能真正活跃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围绕文学文本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有可能具有针对性,才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加深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才能落到实处。当然,这需要语文老师本身切实提高文学素养。如果语文老师本身文学作品读得不多,文学素养不高,还如何指望学生能有多高的文学欣赏水平呢?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