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新体验

邓国玉
年前,山东省潍坊市李虹霞老师亲临林州执教的一节示范课《中国的月亮》,犹如一阵温暖的春风,吹入了林州的语文教育天地。从此,李虹霞、韩兴娥等“语文主题学习”名师的名字不断地在我们耳畔回响。我有幸登上了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改的这列快车,成为了实验团队中的一员。随着课改的推进,我对于“语文主题学习”也越来越熟悉,短短一段时间,课堂便给了我全新的体验。
一、师与生的改变
新课标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结束耳提面命式的说教,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朋友、伙伴。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正是提倡老师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未参加实验前,在为人师者的责任驱动下,我为学生找古诗,收集资料,包办一切。结果是,学生被迫接受我提供的课外知识,兴趣寥寥,简简单单教语文也无从谈起。改变师生关系的契机源于我校牛艳平主任的博客——《我给学生露一手》,她把一篇美文一字不差地背给学生听,换来的当然是敬佩和效仿。相比于我为学生找资料,“逼”着学生背,牛主任的做法让我豁然开朗。从此,我和学生成了学习上的好伙伴,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我要求学生背会的篇目,自己一定先背会。“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楚地记得某日清晨当我把这首小古文《雪》完整背下来时,孩子们的小脸儿上满是新奇与惊羡,也由此带来了那天“人声鼎沸”的早读。而我,则手持书卷与学生共读。孩子们在我面前不再唯唯诺诺,我要求做的事他们也渐渐可以不依赖于我的指点,很多都自行完成了。
二、量与质的转变
任何质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刚接触“语文主题学习”时,在李虹霞老师的课程模式指导下,我的课堂也开始了“多读”的模式。为了打造像李虹霞一样的诗意课堂,我每天让学生背诵一首古诗或一首词。虽然只迈出了很小的一步,但总算是打破了昔日固有的课堂学习模式。少了对每首古诗四分五裂式的条分缕析,孩子们受到了更多优秀古诗词的浸润,至于深入理解,就等孩子们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反刍”吧。就这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被孩子们读得慷慨激昂,的确有点儿指点江山的味道;岳飞的《满江红》被孩子们读出了壮志未酬的感慨;当全班同学兴味十足地集体吟诵《爱莲说》时,我不禁感叹于这次“革命”给我课堂上带来的真切变化。
课堂变了,我越来越喜欢这一群灵性飞扬的孩子了。他们接受能力之强非我能及,我怕自己快要教不了他们了。我想到大师的话:教师最大的本事是要教出值得自己佩服的学生。我应该高兴才是,因为量的积累正在悄悄酝酿质的转变。
三、点与面的整合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到来无疑为学生大量阅读注入了新活力。它帮助师生从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读物,增强了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
有“丛书”相伴,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行为,大量压缩学习教科书的时间。平时一学期的学习任务,现在两个月就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就是带领孩子们“读、读、读”。
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丛书”带给孩子们的惊喜和新奇感慢慢地消退了,有的孩子竟然对读书望而生畏。想想韩兴娥老师倡导的海量阅读,怎么能使学生始终有盎然的兴趣呢?反观自己的课堂,我发现原来是泛泛而读太多了,我在运用“丛书”的过程中缺乏思考,没有帮助学生找到读书的兴趣点。于是,在《秋思》一课的设计中,我找准一个点——“丛书”中《秋天的思绪》一文,整合了秋天的诗、秋天的词,结合课文,以点带面,从美秋、喜秋、悲秋、赞秋等方面展开教学,让孩子们欣赏古人眼中的秋天,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秋天,用吟诵、讨论、写作的方式感悟秋天。当孩子用稚拙的语言描述秋风时,他们的思维变得灵动起来了。在后来“丛书”的学习中,我不让孩子们一篇接一篇地读了,而是让他们抓每篇课文中的一“点”,用这个“点”带动每篇文章的学习。每天看到中午来校较早的同学专心读“丛书”的情景,怎不让人由衷欣喜呢?
明白了“丛书”内在的有机结构,抓住了学习的规律后,今年我在“丛书”的运用上更加顺手。孩子们不仅读得进去,也更愿意展示自己了。他们阅读,摘录,写感受,展示课上各抒己见,人人愿表现,个个想发言。“点”亮了,“面”也拓宽了,课余津津有味读书的孩子比比皆是,拥有图书馆借书证的学生更多了。他们的读不再只局限于“丛书”了,而是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行进。
四、读与写的结合
除了带领孩子们大量阅读,我也牢记特级教师于永正提出的“读写结合”,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就是“会写”。于老师说过,学生进入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不读不写怎么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读写规律,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阶段的学生能留心观察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记录见闻、感受,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所以在《秋思》一课中,读到一定程度之后,我让学生进行段落仿写,以“秋天的风 ”为中心句进行小练笔。“秋天的风真顽皮,它轻轻一吹,树妈妈的头发落了。” “秋天的风像一位调色师,它把苹果涂成红色,它把稻田染成金色,它还悄悄地为大树妈妈染了一头的金发。” “秋天的风给大树妈妈理发了,大树妈妈的头发一片一片地从树上落了下来。”看着这些充满童真、无比生动的句子,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真的会让我们见证奇迹。
学习了《走进大自然》,学生开始进行写景训练,他们一改往日“春天来了,花开了,树绿了……”流水账式的写作,变成了“春姑娘来了,她扯开嗓子一喊,万物苏醒了。柳树姑娘听到喊声,欢喜地在水边梳理起自己的长辫子……”背诵过《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他们又写出了“小草开口笑,请你绕一绕”的环保标语。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会用心思考读写结合,让孩子们变得更优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虽然我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只是进行了初步尝试,但短短两年,却已经有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我想:只要我用心坚持,用心去做,总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教学新天地。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