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底的那份向往

文/+海风
陈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副主席。
“营造合力效应”
“我是研究力学的,如果要推动一个物体前进,力量很大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力量要集合到一个点,形成合力,统一战线就是要营造这种合力效应。”身为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副主席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院长陈勉教授这样吐露心声。
陈勉是全国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从1998年到2013年整整15年。从关注高考扩招重数量,到教育产业化,再到逐渐聚焦教育投入重质量;从解决石油勘探技术难题,到石油行业的国际化道路,再到开发新能源—15年的时间,陈勉的提案是在把握时代脉搏,瞄准当时高等教育和石油行业发展中凸显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谈到15年全国政协委员的经历,陈勉欣慰地说:“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发力,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但达到这个目标可能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法,因此,出现不同的声音,对整体的发展决策很有裨益。”
“质疑就是力量”
“质疑就是力量”是陈勉教书育人的核心思想。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评师网上,很多学生对陈勉所教的“连续介质力学”的课程在容易度、帮助度、明晰度、兴趣度方面都给出了五颗星的评价。
陈勉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而是启发学生自由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结论。有时给学生上实验课,他往往会提出一个和正确实验结果特别像的谬误,试探学生是否敢于批判、质疑老师。
有一次,在“张量”这门课的课堂上,陈勉给学生做了一次课堂小测验,出了一道错误的、无解的题,但有90%的学生把这道题的错误结果证明出来了,只有两个学生说卷子上这道题出错了,是不合理的。这次测验让学生们大呼“上当”的同时,也让他们受益匪浅。“敢于质疑的学生才有创造性,衡量大学人才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在于就业率,而更多的应该是培养一些对社会有责任感,有独立见解的人才。”陈勉意味深长地说。
从1993年在石油工程学院任教至今,陈勉已执教20年。除了教本科生课程,陈勉还担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谈到培养博硕士的侧重点,他这样说道:“让硕士生解决的问题一般是我能预期到结果的问题,用传统方法就能解决;而让博士生解决的问题一般是我不能预期到结果的问题,必须要用新方法来解决。”因此,他在担任导师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
“做石油‘地下研究,像猜谜语,很有意思”
别看陈勉现在在石油领域做得“风生水起”,可当初他学的专业跟石油专业相差甚远。
如果把陈勉的求学经历比喻为一条曲线,那么,这条曲线上有4个重要阶段,分别标志着4个专业,即力学、数学、矿业、石油。1978年~ 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1985年~ 1988年他又“转战”辽宁大学数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 1991年,他“跨行”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最终在中国石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前三个阶段几乎都和石油扯不上关系。刚工作时,别人说几个石油专业术语,他很多都不知道是(下转66页)(上接64页)什么意思,这着实让他苦恼了一阵子。后来,有位老教授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到油田基层去。他二话不说,很快就到了塔里木油田位于羊塔克的钻井队。在那里,陈勉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快速和他们处成朋友,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内,他从工人那里学到很多实践知识。数次的专业转换,在任教初期给他带来了困惑,却让陈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在执教后期“发力”。“跨学科的学习,会让人吃很多苦。但多学科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广泛的学科基础,可以让你提出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路。”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陈勉几十年如一日艰辛付出,大胆求索,在石油行业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业绩。在从事岩石力学、油气钻井和储层改造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50余项;公开出版《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等6部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还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
“研究石油,主要研究的是地下看不见的东西,很有挑战性的,但是很有意思。就像猜谜语,答案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猜,可最终还没有最佳答案,这个时候就很有意思,有很多不确定性的东西。”科学“顽童”陈勉依旧带着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未知,孜孜不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除了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陈勉还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的院长。
“要把石油工程学院建设成为世界石油工程领域一流的研究型学院,要和国际知名的大学、知名的石油工程学院能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这是陈勉就任院长之后对全院师生发出的铿锵誓言。“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是他对石油工程学院的定位。他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崇尚学术的学院文化,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保障,积极推动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年终的二级干部述职会上,他曾高调调侃石油工程学院“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也曾低调表示学院要“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但同时也向学校领导班子表达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巨大压力。他一直认为,作为全国石油工程专业的领军者,石油工程学院肩负着创新观念、追求卓越、造就品牌的使命。在他的带领下,石油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石油钻井和油气田开发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这也践行了他所葆有“跨越式的发展有局限,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才有前途”的理念。
2011年,在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发起举办了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立足于石油教育,着眼于国际视野,重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术赛事,经过三年的发展,该项赛事已经成为了全国乃至国际石油界的品牌活动。
[责任编辑:李艺英]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