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破败的文明

    孙兴文

    【摘要】废墟是历史文明遗留在大地上的痕迹,是历史文明进程中物化的证明,它记录着往昔的辉煌,也展现着今日的凋零;它标志着岁月的沧桑,袒露着时间的残酷,昭示着文明的冷寂。废墟是喧嚣后的宁静,是繁华后的冷寂,是辉煌后的归宿。

    【关键词】废墟;破败;文明

    余秋雨认为:“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我们或可进而阐释:废墟是历史文明遗留在大地上的痕迹,是历史文明进程中物化的证明,它记录着往昔的辉煌,展现着今日的凋零;它标志着岁月的沧桑,袒露着时间的残酷,昭示着文明的破败。

    古罗马的斗兽场,古希腊的庞贝故城,北京的圆明园……这些实物废墟我没有见过,只在文章与图片中流览过它的残败,听闻过它沉重的叹息。但我却能感受到文化废墟、文明废墟的那份凝重与沧桑。

    我害怕废墟,害怕它里面的悲剧,但我又流连废墟。

    废墟是残败而破旧的,人们保留废墟,就是保留文明的沧桑与斑驳,让现代人匆忙而随意的脚步放慢,让现代人浮躁的思想情感震散在废墟的石砾之中,去感慨废墟中残存的文明。

    面对废墟,看到的是文明破旧的残墙,文化零碎的石砾,我们能从中拨寻出薄雾残云般的文明信息:鼎盛的衰败,繁华的式微,辉煌的陨落,总是要重演成一个个废墟。

    废墟是喧嚣后的宁静,是繁华后的冷寂,是辉煌后的归宿。

    文明毁灭而成的废墟,或有自然的因素,或有人为的因素,或有外来的原因,或有内在的原因。无论哪一种,都让我们震撼。但人为的因素最令人发指,就像圆明园遭毁,狰狞的火舌,咆哮的烟雾,吞噬着文明的脸庞和文明庄严的气度。野蛮的杀戮似乎总是比文明的惩罚要大快人心,就像鲁迅笔下的看客,总是洋溢着欣赏毁灭的满足。文明在麻木不仁与野蛮残忍的交织下,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烧毁了。文明遭毁的命运似乎总有轮回,也在默默的进行,似乎废墟的出现不会像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样来得堂而皇之,来得张扬无比,来得理直气壮。恐怕这就是废墟的命运。

    所以,不必惊惶于辉煌的坍塌,也不必吃惊于文明的陨落。一切过去了的历史将会自然形成废墟。

    人们对废墟的瞻仰崇敬,人们对废墟的踏访凭吊,似乎将好与坏、美与丑、高尚与低俗、繁华与衰败全部收纳眼底,全部归结于心。任凭污淖搅浊,任凭丑恶肆虐,人们还是能从中过滤出文明的辉煌与崇高。

    面对废墟,现代与过去,文明与野蛮,战争与和平,灾祸与安详终于在这里握手言和了。就如巍峨的金字塔里,存放的竟然是千年的干尸;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流淌着的竟然是冲天的浊臭;而残垣断壁的废墟里,掩埋的却是当初灿烂的文明。

    废墟的宽容与接纳让我们震惊,也让每一个凭吊的人内心颤栗,它是如此的广博与大度,又是如此的深沉与谦卑,从不喧哗,从不张扬,只默默地承受着历史的冷眼和人类的感慨。

    如果说人类今天的文明是人类的第二次文明的话,那么曾经遭到毁灭的地球应该是整个宇宙最大的废墟,人类忐忑不安地从蒙昧时代重新起步,艰难的走向文明。如此一来,文明的命运就如人的命运多舛,文明生死不虞的命运是困惑了人类千年的疑团。

    是否有必要去考证废墟的文明渊薮?是否有必要去追溯废墟曾经的辉煌?是否有必要去重建废墟过去的荣耀?其实大可不必,既然它是某个时期文明的象征,何必再现当初的文明来凐灭现实的繁荣?何必将残肢断臂重新修复来迎合当今人们内心的遗憾?又何必重新收拾文明的残局来掩盖时下文明的复兴?埃及文明已经成为金字塔下千年的木乃伊;吴哥窑文明已经成为荒凉洞窟中的冰冷雕像;庞贝古城文明已经成为威苏威火山下的残渣灰烬。如果废墟不能让人伫足惊叹,那大可将它铲除,不必心存挂念。反之就让废墟保持原样吧,它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文明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将废墟归结为一个结论,运用历史的逻辑与文化的逻辑推演下去,将会追溯出一个惊心动魄的曾经和让人痛心万分的文化悲剧:屈原将汨罗江演化成一个废墟;杜甫将整个时代归纳成一个废墟;孔尚任将“桃花扇”点缀成一个废墟;曹雪芹将大观园演绎成一个废墟;鲁迅将“大团圆”定格成一个废墟。他们都保留了废墟,净化了悲剧,升格了悲剧,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深沉的文学,呈现了一种悲剧型的文明。如果这样太沉重的话,那就怀揣这个结论,重新拉响文明巨轮的鸣笛,让文明从废墟中启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