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的调查研究
任亮宝?胡天芳
〔摘要〕目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边缘化状况。方法: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对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朵什乡的留守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总体上心理边缘化不明显;心理边缘化状况在男女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就分量表来说留守男生的恐怖倾向低于女生;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边缘化状况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表现为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好;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乐观,但仍需相关部门予以重视,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留守儿童和留守女童予以更多关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1-0014-04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此产生[1]。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将子女委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管教,在这些监护人中,大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知识有限,思想陈旧,教育观念落后,信奉“黄金棍下出好汉”,对留守儿童的过失常采取谩骂、体罚手段。这种无形的暴力暗示,这种忽视和拒绝的教养态度容易造成儿童冷酷、攻击、粗暴、神经质、反社会等性格特征[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在这种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的背景下产生了。
所谓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指“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而不被包容的那一部分”。吴李红的研究为“心理边缘学生”下了定义,即个别患有较明显和严重的各类心理障碍的学生,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学校恐惧症”等,这类学生,处在心理危机边缘,我们称之为“心理边缘学生”[3]。岳蕙兰等的研究对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定义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高于8分的学生[4]。结合“边缘化”概念和吴李红对“心理边缘学生”所下的定义及岳蕙兰等的研究,本研究将心理边缘化学生定义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八个维度的测量结果中得分高于不健康状态的学生。
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健康课程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这样一来,当学生心理出现不适时,得不到专业心理教师的帮助,在这种缺乏及时的心理沟通和疏导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没有进行积极干预的情况下,很多孩子的心理可能会边缘化。
目前我国主要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研究。但是文献资料中普遍都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利方面的研究,突出的是留守经历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的研究中,研究方向有所转变,较为突出的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等,强调的是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产生的积极影响。介于前人的研究多选用定量研究法,本研究尝试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朵什乡为例,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状况。选择朵什乡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朵什乡的乡民主要靠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这样一来生活在乡里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关注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状况,探讨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的原因,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把他们从心理边缘化的状态引领到正常的心理发展轨道上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在旁人不带歧视的关注下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生活环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对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朵什乡中心学校5~8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随机取样,要求被试严格按照指导语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当场回收问卷,以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初步筛选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每班随机抽取两名留守儿童,根据天祝县朵什乡中心学校留守学生心理边缘化状况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本次调查选取100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57人,女生38人。五年级20人,六年级27人,七年级28人,八年级20人。发放100份问卷,实际收回99份,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99%,有效率96%。
2.研究工具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包含了中国常模。该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构成,测题量适中,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5]。该测验共有100个项目,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适用对象为小学四年级至高中阶段的学生。每个项目后面有“是”和“不是”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凡是选“是”答案者计1分;选“不是”答案者计0分。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者或分量表分在8分以上者,即可认为存在一定的心理症状。
(2)自编天祝县朵什乡中心学校留守学生心理边缘化状况的访谈提纲,包括访谈目的、访谈方式、访谈对象、访谈步骤、设想可能碰到的问题、设想解决的方法、采访前要携带的器材备注、提纲等内容。
3.统计方法
对收集的问卷进行审核整理后进行数据录入、整理,最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的现状分析
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中共有留守儿童73人,非留守儿童22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总焦虑倾向上的平均分数分别是42.2778和41.0455,低于心理障碍标准分65分,留守儿童的均分高于非留守儿童,8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除学习焦虑这一项外均在正常范围(低于心理边缘值8分),其中,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项的均值都在非常正常的范围(低于标准健康值3分),这表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乐观,相应的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状况不明显,总体来说所调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健康的,心理边缘化状况不明显。
如上页表2所示,8个分量表的测试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这三个分量表中的边缘化检出率都比较高,而留守儿童的心理边缘化检出率在学习焦虑这一项上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他两项均低于非留守儿童。其次分别是恐怖倾向、过敏倾向、对人倾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边缘化检出率相等,在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这几项上,非留守儿童的边缘化检出率均高于留守儿童,而在冲动倾向这一项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检出率相等。从而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边缘化状况不严重。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男女留守儿童的心理边缘化总体差异不显著,表明留守儿童男女性别之间心理边缘化状况总体来看差异不大,而从分量表情况来看,在恐怖倾向这一项上差异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女生的恐怖倾向高于男生。此外,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这两项上也比较接近差异值,女生的学习焦虑高于男生,男生的冲动倾向高于女生。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状况的年级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各年级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总体悬殊较大,在孤独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这些分量表中,差异较为显著(p<0.05)。
多元方差分析比较发现,相比于其他年级,五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边缘化状况差异较显著(p<0.05),其他年级间差异不显著。说明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要好。
四、讨论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状况
研究表明,天祝县朵什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比较乐观,72名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状况不明显。
从分量表心理边缘化状况来看,8个分量表的平均分除学习焦虑这一项外均在正常范围(低于心理边缘值8分),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这一项,在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这两项上留守儿童的均分都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乐观的原因分析
在访谈过程中,对于问题“你怎么评价你过去的生活,你觉得你的童年幸福吗?”大多数留守孩子的回答是:“虽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有时候也特别想念他们,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特别希望他们能和我一起过节,但是家里的情况就是这样,要是爸爸妈妈不出去打工,我就没钱上学,没钱买新衣服,所以,我觉得我过去的生活很好。”对于问题“在你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你通常采用什么方法调节自己?”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回答是:“跟好朋友聊天,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两点来看,一方面,留守儿童能够理解父母之所以外出务工而不留在自己身边的原因,即为了让自己接受好的教育,过上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在遇到心情不好和困难的时候,习惯于先寻求伙伴的帮助,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从家人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加上在这一年龄段,伙伴的作用比父母更明显,所以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乐观。
2.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方面出现心理边缘化并比非留守儿童严重的原因分析
第一,父母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由爷爷奶奶照顾或寄养在亲戚家,爷爷奶奶由于文化水平低,或者大多是文盲,不能够很好地在家督促留守儿童学习,只能靠孩子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寄养在亲戚家的大部分留守儿童,为了更好地在亲戚家生活而经常帮助大人干活,有的甚至占用了学习时间,从而产生高学习焦虑,出现心理边缘化。
第二,学校课业负担重,经常考试,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自信,从而导致高学习焦虑的产生。
第三,有些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胆怯,上课的时候不敢提问,不懂的问题装懂,也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形成依赖“老师教”而自己不“主动学”的习惯,这也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这一项目上心理边缘化的产生。
第四,农村留守儿童大都生活在大山深处,远离繁华的城市,接受信息的途径有限,由于视野所限加上缺乏大人正确的引导,思想上相对保守,将学习成绩看得很重要,认为成绩决定命运,而缺乏在其他方面的锻炼,因缺乏有效的放松方法,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边缘化的产生。
第五,该乡居住着大量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在升学考试中享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升学相对于汉族学生容易,这就导致汉族学生,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汉族儿童产生了高学习压力,伴随学习压力的产生也相应地出现了心理边缘化。
周宗奎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总体上看,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6]。
3.在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这两项上留守儿童的均分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的情况下,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比较强。在支教和访谈过程中,通过初步的了解,发现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通过电话跟外出务工的父母联系,当问到他们在电话里都说什么时,高年级的儿童基本上都是报喜不报忧,当问到:“你有没有经常或偶尔觉得身体不舒服”时,留守儿童的回答大多都是:“像肚子疼、感冒这样的事经常有,是很平常的事情,也就没觉得有什么。”而有些非留守儿童的回答则是:“有时候生病了,我妈会给我做好吃的,会对我特别好,比平常时候好。”当提问学生们如何看待自己在家里的作用,让大家把想法写在纸上时,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看法是:“我爸妈不在家,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我就是家里的大人。”有些留守儿童的看法是:“我爸妈在不在都一样。”非留守儿童的看法则比较依赖于有父母在,认为自己只需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即可,家里的事自有父母操心。
初步研究分析表明,在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这两项上,留守儿童的均分之所以低于非留守儿童,跟前者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密不可分。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性别差异分析
男女学生之间心理边缘化状况总体来看差异不显著,而从分量表情况来看,在恐怖倾向这一项上差异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女生的恐怖倾向高于男生,此外,女生的学习焦虑高于男生,男生的冲动倾向高于女生。这是因为:首先,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的生理变化更加迅速、明显,女生在缺乏母亲或其他同性监护人引导的情况下对身体变化更为敏感;其次,相对于男生,女生更敏感、更细心、易焦虑,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的焦虑感更强[6];再次,处在青春期的男生在缺乏父母监护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冲动倾向。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年级差异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的年级差异状况比较符合年龄特征,高年级儿童心理边缘化状况比低年级轻,年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孤独倾向、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这些项目中。
五、结论
1.农村留守儿童总体上心理边缘化不明显,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关注,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
2.就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的性别比较而言,男女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从分量表情况来看在恐怖倾向这一项上差异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女生的恐怖倾向高于男生,此外,女生的学习焦虑高于男生,男生的冲动倾向高于女生。
3.留守儿童心理边缘化的年级差异比较符合年龄特征,高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要好,而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孤独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这些项目中,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留守儿童的心理边缘化状况会发生一定的改善。要重点关注低年级留守儿童。
4.留守经历带给留守儿童的不只是负面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如在自立、自强、责任感的培养等方面留守儿童做得比非留守儿童更好。因而,我们看待留守儿童不该一味地站在“问题”的角度,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有些留守儿童甚至比非留守儿童更加出色。
注:本文系2013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B-081]。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2-104.
[2]杨春梅,赵楚田,杨婷,杜德莉,邓丽娟.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调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45-147.
[3]吴李红.关注“心理边缘学生”——对补救性心理教育的深层次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
[4]岳慧兰,傅小悌,张斌,郭月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4-6.
[5]王小英,张明.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
[6]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作者单位:甘肃省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张掖,734000)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