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主题教学思想的教育意蕴

    江丽敏 肖菊梅

    主题教学是指从文化的层面整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立足于“语文立人”教育价值的高度,致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个性的生命价值。[1]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建构人文主题,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它注重师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共同发展与成长,而非以功利性目标为导向;最后,它是以生命维度为切入点,并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强调了主题教学的核心是实现个性的生命价值。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便炉火纯青地运用了主题教学的思想,在师生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建构了“苦难中追逐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的人文主题。笔者认为,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感性理解与理性意义相结合

    (一)感性理解之生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反馈、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师生动态的生成过程中达到感性理解之生成,教师也俯下身子与学生共情。窦桂梅老师在《丑小鸭》一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协作者作用,将课堂还原给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热情,呈现了一堂活泼又富有深度的公开课。那么,窦桂梅老师是怎样促进师生动态生成过程的展开,从而达到意义理解的呢?

    窦桂梅老师将丑小鸭的生命力历程归纳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出生、童年、成长、飞翔。而每个生命环节都以一定的问题进行衔接,从而富有条理地展现文章逻辑。譬如,在出生与童年环节,窦桂梅老师以“它又大又丑,怎样度过童年”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童年与成长环节,窦桂梅老师以“面对苦难,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问题,启发学生飞过篱笆,走向成长;在成长与飞翔环节,窦桂梅老师以“第二年春天,它如何选择”为问题,启发学生白天鹅的高贵不在外表,而是高贵的内心。学生的回答并没有突破生活的具象迈向理性的思考,却是他们结合自己的感性生命体验所发出的真挚而质朴的心声。窦桂梅老师便是及时抓住学生的感性表达,将课堂展现得既真实又富有哲理。

    (二)理性意义之建构

    学生是在感受、体验、积累中丰富人的品格和建构人生意义的。因此,抽象的主题内涵应当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在已有的主观经验基础上,展现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关键词的方式建构课堂的人文主题:苦难中追逐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窦桂梅老师主要通过以下两次引导:

    ①通过不同动物对丑小鸭的“啄”,展现丑小鸭受欺压的童年,引导学生说出“苦难”;展示原译文,表现丑小鸭对白天鹅的爱与飞向它们的渴望,引导学生说出“梦想”。

    ②将丑小鸭成为白天鹅后幸福的“藏”与之前害怕猎狗时躲避的“藏”作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此刻“幸福”和“谦卑”的心情。

    意义建构主要以人文主题为线索,通过环节之间的连结点,启发学生理解生命价值、感悟文化内核和提升思想境界。[2]在这两次的理性意义建构过程中,窦桂梅老师始终秉承课堂是学生的理念,将学生的感性经验化为理性的思考,从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跨越,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享受课堂、构建课堂。

    二、语言工具与人文内涵相统一

    (一)语言文字之要义

    语言是生命和生活的符号化表达。[3]一段语言文字,彰显着作家的语言风格,蕴含着读者对自身生活体验的理解。语言文字的教学枯燥,窦桂梅老师却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心理生活空间相联系,把学生的心灵牵引至丑小鸭的生存情境中,体会安徒生语言文字背后的含蓄意蕴。窦桂梅老师又是怎样巧妙选取文中的字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一方面巧妙地通过鸭妈妈和其它动物对丑小鸭的“啄”的程度的对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悟丑小鸭的心情,达到与丑小鸭心灵的共振。另一方面,窦桂梅老师分析了安徒生的语言色彩,使学生从“丑得厉害”“丑得可爱”中体悟到雅致的阳光的幽默。而这样的阅读方式启发学生从细微处着眼,引导学生具备“细嗅蔷薇”的细腻与温柔,从而对语文文字产生兴趣。因此,语文课堂要回归语言文字,发挥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作用,让教育的旋律变得更加优美动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阅读,感受文本中的另一个生活世界。

    (二)人文精神之內核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名作,也是具有其自传性质的童话,他以温暖雅致的笔触写出了拨动心灵的篇章。从丑小鸭的身上,我们读到当个人与环境不相适应时,应当勇于飞过篱笆;面对美与丑的评价标准时,应当明白是篱笆阻碍了寻求美丑的本质——特别;自卑与谦卑的区别莫过于当初的选择——飞过篱笆。因此,飞过篱笆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而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又如何能以具体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呢?这种生命的层次又如何与儿童的心灵世界接轨,化为儿童自身的独特体验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始终秉承师生平等交流的姿态,倾听儿童的声音。当学生体悟到被欺负的委屈时,他勇于说“不”。而这个出乎本能的反抗下的精神世界是奔腾的,需要老师的引导从而将更内在的东西进行挖掘。这时,窦桂梅老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理性而智慧地阐明人生的哲理:改变自己。并且,窦桂梅老师也另辟蹊径地解读安徒生的“它又大又丑”,引导学生发出“它不丑,它只是特别”的心声!丑小鸭必然会经历这一段生命的转变旅程,它只是短暂地受到了并不认可它的外界评价,而这启发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与转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因此,主题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应当是表现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三、身体在场与心灵成长相一致

    (一)身体空间之延伸

    儿童教育空间其实是由分属于儿童和成人的不同尺度的个人空间交错和相融而成的“场”。[4]个人空间更多地是以儿童的身体为界限,指向儿童在外部世界中属于私人的空间或领域;而心理生活空间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环境或个体的心理生活区域。[5]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达到了一定的交错,产生了教育场。而窦桂梅老师又是如何巧妙运用儿童教育空间进行教学的呢?

    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教育空间的重叠。譬如,她会不断走进学生,缩短物理空间距离,将无形的“教育场”涵盖课上的学生;她会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总结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使学生的身体空间达到延伸;她还会巧妙通过角色扮演方式,使学生之间的身体空间达到重叠,产生身体空间碰撞的火花。在整个教师与学生的肢体沟通与对话中,学生的身体空间指向外界,心理生活空间也随之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应当适时提供学生拓展自己身体空间的机会,从而起到学生内化外界经验,构建生命意义的作用。

    (二)心灵成长之共鸣

    心理生活空间包含不同的心理区域——心理场,是由个体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总和。[6]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场由于受到年龄、生活阅历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特性。教育是一场心灵的盛宴,而非知识的灌输,教师只有贴近儿童的心灵才能与儿童的心灵产生共鸣。而窦桂梅老师又是如何点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呢?在《丑小鸭》一课中,窦桂梅老师巧妙地运用情与理的钥匙,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她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诵的方式,用低沉磁性的声音叩开学生的心门,让真情与感动萦绕整个课堂。另一方面,她以理服人,将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使学生感受思维的力量,聆听心灵成长的声音。学生通过两次配乐朗诵,全身心地沉浸于白天鹅的美丽中,深入体会到白天鹅成了丑小鸭的诗意梦想,从而建构了前半部分的人文主题——苦难中追逐梦想。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构建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窦桂梅老师身上的温暖的人文关怀与深邃的理性意识充满着哲理色彩。教育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关怀人的整个动态生命过程,注重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体现人的生存与价值,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语文教育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保证学生的身体与心灵在场。

    参考文献:

    [1]屈勇.现代教育技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62-264.

    [2]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57.

    [3]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 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55.

    [4][5][6]彭辉,边霞.让生命在场:儿童教育的空间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2):1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计量分析视角下的民国前期中央教育行政研究”(BOA18005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專项高教重点资助项目“教育‘科学化运动与近代中国教学论的开展”(2016—ZX0115—00059);湖州师范学院2019年人文社科预研究项目“近代中国教学论学者群体研究”(2019SKYY09)的阶段性成果]

    江丽敏,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肖菊梅,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