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创意”理念下的园本课程实施初探

    尤莉君

    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在实践中收获了对课程的科学把握和理解。我园一直以“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幼儿发展适宜性的生活创意游戏活动》为依托,围绕“生活创意”持续探究和实践,不断建构和完善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框架,丰富生活创意内涵。一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发展得到了有力支撑,教研活动全面对接课程实施理念。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引领下,我们总结、归纳并收集了教师在实施“生活创意”理念下的园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的内在需求,提升丰富了园本教研系列活动。

    一、聚焦问题,探寻审思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多数教师意识到要关注经验、关注游戏、关注生活,但部分教师还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决定课程实施的走向,用外在的线索代替幼儿内在的兴趣需要,缺乏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途径。那么,如何把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的主动聚焦点,发现教师的力量,让教师成为主动的问题解决者?

    (一)寻找问题:为什么要学?

    活动中,三位年级组长分别用思维导图从主题价值、主题目标、主题脉络、主题资源等方面为大家呈现了“生活创意”课程的实施路径。价值审定在前,聚焦课程实施的儿童成长取向。大班主题活动“扔或不扔”的开展适逢本市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教师敏锐地抓住这一热点话题,师幼共同投入垃圾分类的研讨,促使环保理念根植于幼儿内心。中班主题活动“收集东收集西”来自幼儿的兴趣与爱好,幼儿自主收集玩具、书籍、石头、树叶等,将情感与生活进行交汇,唤醒了内心潜在的收藏意识。小班主题活动“呀土豆”中憨憨的小土豆与生活相互融合,成为了一道美味的大餐。

    在审议课程时,我们引导教师聚焦内涵,对课程价值进行积极判断和思考:课程的价值是什么?该价值是否满足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需要?是否可以链接更多发展方向和指向?……教师们在研判中达成共识:课程应聚焦儿童视角,关注生活经验与游戏,创造条件让幼儿做适宜的事,资源决定课程的成败。接下来,我们在课程中努力创造富有儿童成长意义的有意思的生活。

    (二)抛出问题:学什么?

    课程审议时,我们鼓励教师勇于抛出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年轻老师,争取在不断互动中达成思想和认识上的统一。确定主题后,我们提出系列问题引发教师思考:当下的孩子已有哪些经验?喜欢学什么?还需要加入什么?怎样引导他们学和做?……进一步明确主题的行进线、学习的推进线和活动的延展线。以大班主题活动“扔或不扔”为例,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提出要围绕幼儿对垃圾的前期经验和资源进行调查和梳理,然后决定主题走向。于是,教师们通过设计调查表,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绘画表征和亲身体验等,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由此形成“垃圾的分类”“垃圾的产生”“垃圾的再利用”主题知识网,理清课程实施脉络走向,让幼儿聚焦日常生活。顺应孩子的学习特点,教师再结合《指南》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与课程知识寻找契合点,通过系列创意项目活动从各个层面给幼儿创造有新意、有意思的生活,让幼儿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体验、表达、表现,真正将生活创意理念蕴含于课程建构中。

    二、教研会诊,优化课程

    在多次教研中,我们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让教师发现、说出和讨论问题,形成群体性共识,秉着对课程的新认识走进课程。在行进过程中,我们通过多次教研会诊研讨,不断寻找课程的生长点,对课程进行创生与优化。

    (一)有效联结,把握课程实践的时机

    对于“如何把握課程实施的最佳时机”,老师们都比较茫然。大2班幼儿在新闻播报中提及的垃圾分类事件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共鸣,孩子们在讨论、调查、采访、宣传和查询中掀起了探究垃圾分类的兴趣。中班幼儿因文化、爱好、特点的不同,沿着各自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究,生成了一系列精彩课程,如中1班的“纸想和你玩”、中2班的“布同凡响”、中3班的“亲享自然”、中4班的“玩具总动员”等。教师们在研讨中达成共识:发现课程实践的时机是外部和内部发生联结、形成关系之时,既是呼应自然和时事的外部时机,也是幼儿对某种自然实践或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并有强烈探究需求之时,内外部时机相互呼应,便是课程实践的最佳时机。

    (二)现场浸润,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教研形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我们走进活动现场,直观幼儿的学习,彰显深度学习历程,尝试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即时教研。

    1.了解幼儿,发现学习。《指南》是教师精准分析、科学解读幼儿的依据,研读《指南》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我们通过“大教研引领、小教研交流”的形式对《指南》进行解读,不断探寻支持、引导、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理论依据。通过观察活动现场发现,老师渐渐能看见并看懂幼儿正在经历的一切,结合幼儿的兴趣,通过幼儿的计划、表征图画、交流讨论等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帮助,让幼儿通过讨论、验证、分享等进行直接感知,获得亲身体验。

    2.适时助力,深度学习。大班课程案例“让每一次好奇成为探究的起航”制作环保酵素在不断生长,幼儿的学习力也在不断提高。教师根据幼儿对问题的关注度,找准契机,适时介入并助力幼儿,让学习的力量继续生长。当幼儿了解了环保酵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后,教师再推动幼儿进一步了解“厨余垃圾”的作用,在孩子的表征中找到推进线索,顺应孩子的兴趣需求,生发新的课程生长点,使孩子对“环保酵素”的一系列探究成为可能。环保酵素材料有哪些?制作方式是什么?科学的发酵配比是怎样的?教师退居幕后,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通过百度搜索资料,看视频,采集信息,了解制作方法,不断猜测、讨论、验证,引发深度学习。

    (三)跟踪过程,创生与重构课程体系

    我们要求教师始终以课程意识来考量主题活动中每一个具体活动所承载的主题发展目标,以及对幼儿经验的拓展点和发展的挑战点。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结合主题价值核心目标来变革一日生活。

    1.审视一日活动的安排。我们引导各班自查生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将其罗列并汇总,然后找寻各项活动之间的相关链接及其他维度的原有经验,通过丰富的课程活动资源,让幼儿在各种情景和实践中发展经验。通过经验交流和现场展示,将一日活动环节融入课程,形成主题链。

    2.追随兴趣主题,弹性调整。在教研现场,我们鼓励教师对课程的实践过程进行阶段性反思。例如: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有待思考的问题?中4班预设课程中男女幼儿收集的兴趣有所区别,对汽车和洋娃娃探究的交集甚少,这造成了课程难以深入开展,教师在交流中表示存在一定的困难。经过研讨,教师们认为取与舍、变与不变都取决于幼儿是否需要。于是,两位老师对主题进行了弹性调整,适时微调课表,盘活各类资源,将分化的兴趣点渗透于区域中,再次探寻幼儿的兴趣点,分析需要,提供支持。课程随着孩子的经验在“动”,体现了教师、儿童与课程观的改变及创新。

    三、生活创意,高峰体验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各类资源已在不经意间进入孩子的视野,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主题结束后,我园以节庆的形式挖掘并利用生活世界与自然世界中的审美教育资源,集生活、美食、艺术、游戏、创意为一体,通过教育、实践、体验、展示活动,让幼儿关注、发现和感受生活,帮助幼儿从不同层面完成学习,丰富经验,提升创造表现能力,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感受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

    (一)让儿童的学习充满生活体验

    创意生活节高峰体验活动是我园主题课程的一次盛大聚会,让生活中的创意思想得到了充分展示。怎样呈现生活场再次成为教研活动的主题,教师们围绕活动内容、形式、玩法进行头脑风暴,以年级组为单位,结合主题课程生成创意项目活动,如展示体验、创意空间、美食美客、激情游戏等。怎样联动能够让活动更加有序,更富有生活化呢?教师们再次深入探讨,将以大带小、同伴互助形式联动,设计出了代币,让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消费。代币用完了怎么办呢?于是,“小小打工仔”产生了,孩子们进人生活场体验劳动,服务员、小当家、设计师、管理员纷纷就位,在不同的生活场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小小的游戏场景还原了幼儿的真实生活。

    (二)让儿童的学习充满创意气息

    在生活节创意项目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经过多次讨论、投票、尝试、调整,最终生成活动方案,包括环保知识竞赛、创意环保袋、旧物改造、盒子城堡、轮胎造型、交换空间等二十多个活动项目,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区域瓶颈以多种艺术载体的方式创意呈现,幼儿园到处都留下了孩子们的体验足迹。多元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使幼儿的生活充满活力,富有乐趣。

    教研的故事还在继续。虽然我们在活动中遇到过困惑、瓶颈和难题,但随着一次次研讨、实践、反思和再实践,以及与《指南》的对接,我们在平等、对话、共享的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深入而持續的研究,不断激发研究热情,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为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