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群众路线实践载体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文/章东辉
摘 要: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强化实践认同,不断强化实践锻炼,不断创新实践载体,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牢牢掌握群众工作方法,构建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关键词:群众路线实践载体作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高校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剖析了存在问题,分析了思想根源,提出了整改措施,取得了一定实效。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需要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不断强化实践认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强化实践锻炼,牢牢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实践载体,构建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不断强化实践认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马克思的“全人类的解放”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到习近平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都是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好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路径,更是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伟大实践。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归根结底是源于实践认同。延安时期,毛泽东曾经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他的世界观转变过程:正是在与工农大众长期接触中,他才由一个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转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实践才能让共产党人对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有一个具体认识和整体感知,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才能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干工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情感上贴近群众,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当作本职和使命,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强化并内化为共产党人在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时的思维准则和价值取向,形成实践自觉。如果不到群众中去参加实践,缺乏群众观点,就会脱离群众、淡漠群众、忽视群众,各种不良作风就会滋长起来。
真正做到群众观点的知行合一,必须从思想上认可并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大学的“群众”主要包括广大学生和教职工,要树立和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及“一切为了教职工,一切依靠教职工”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让学生真正回归到教育的主体上来,让广大教职工真正回归到管理的主体上来,一切以学生为本,尊重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遵循教育规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断强化实践锻炼,牢牢掌握群众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没有牢牢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更主要的是没有牢牢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不善于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优势,缺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真功夫。
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方法,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学习锻炼。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即使能照本宣科,把联系群众讲得头头是道,但一到实际工作中,还是不知道怎样做群众工作,甚至还会高高在上,脱离群众。高校要搭建干部兼任学生班导师、深入学生课堂听课、机关干部与院系教师双向挂职等实践锻炼平台,让党员干部真正深入到师生中去,全面了解师生的意愿和呼声,深刻认识师生的作用和地位,切身感受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在实践中磨炼,才能逐步掌握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把工作落到实处。
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方法,需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在谋划工作、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等决策过程中,真心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问需问计,集思广益,作出科学、正确、符合师生员工意愿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把集中师生员工智慧形成的决定,广泛做好组织宣传,坚决团结依靠师生员工,通过把决策变成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学校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群组织作用,畅通多种渠道,积极主动深入广大师生员工中开展调查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广泛搜集师生员工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正确、妥善处理。
不断创新实践载体,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群众路线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保持的优良作风。虽然世情、国情和党情,工作的形式、内容和任务,党员干部队伍的经历、结构和素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践行群众路线,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不能变,要创新学习、服务、制度等实践载体,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创新学习载体,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党性决定党风,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外在表现,是党对人民群众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党内不正之风的各种表现,如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违纪犯罪行为,都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那种脱离广大群众“修身养性”“独善其身”的学习,不可能真正解决思想问题,也不可能形成优良的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到群众中去,不到实践中去,就不了解群众过的是什么日子,就不能清醒认识自己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把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作为重要的学习载体。只有把自己融入群众之中,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对照群众的期盼,在调查研究中学,向人民群众学,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我们的思想作风。
创新服务载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改进工作作风的过程就是党和人民群众互动的过程,密切联系群众本身就是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等也都需要在服务群众中培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作风建设的主体,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好,工作作风就搞不好,好的工作作风,需要在服务群众中逐渐形成。学校要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服务活动,如上门服务活动,24小时全天候服务等服务载体,不仅受到师生员工的欢迎和肯定,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特别是要创新服务载体,运用新技术、采取新措施,不断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流程,不仅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水平,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和工作作风。
创新制度载体,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确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在“四风”上存在突出问题。有的干部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群众敢怒不敢言,他还自我欣赏;有的干部好大喜功、喜欢做表面文章,群众怨声载道,他却自鸣得意;有的干部追求享乐、奢靡浪费,群众议论纷纷,他还我行我素。这些问题的整改,根本上还要通过创新制度载体,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来解决。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首先,要不断建立、完善和创新一套行之有效、推之有力的群众工作制度,如联系基层制度、领导走访制度、情况通报制度、校领导接待制度等,使群众的意见建议能够及时反馈上来,做到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其次,要创新民主管理、政务公开、考核评价机制,如建立完善教授会制度、教代会制度,大力推行党务、校务公开制度,不断优化群众考评制度。再次,要创新督导监管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中央各项规定,而且要联系学校实际,对各种接待制度、待遇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会议活动制度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制度建设要求,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群众监督,用制度来推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常态化、长效化。
实践出真知,在贯彻群众路线中改进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又通过良好的作风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反对形式主义、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反对官僚主义、大兴执政为民之风,反对享乐主义、大兴勤政廉政之风,反对奢靡之风、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责任编辑:蔡桂兰]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