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洪《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记忆

王魁星
摘 要:比苏轼小34岁的北宋著名诗僧惠洪,在当时文坛颇负声名,据其《石门文字禅》部分诗作及陈敬《陈氏香谱》记载,他与苏轼大约于崇宁三年之前相识。惠洪著《冷斋夜话》十卷,其中涉及苏轼者达55篇。正由于惠洪与苏轼相识,并对其在海南、杭州等地的行迹进行过实地考察,因而《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记忆带有鲜明的纪实性与唯一性。在涉及苏轼的这55篇中,除记述其行迹、交游外,有的讲述苏轼前世今生的故事,为明清小说中有关这一故事创作提供了原型,也有一部分记载苏轼的创作轶事及其诗学观念,对我们考察苏轼被贬期间的创作心态、创作背景及其诗学思想提供了文献支撑。
关键词:惠洪;苏轼;交游考述;冷斋夜话;东坡记忆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6-0129-06
北宋著名诗僧惠洪(1071—1128)诗文兼善,著有《冷斋夜话》十卷①,《石门文字禅》三十卷,《天厨禁脔》三卷,其中,《冷斋夜话》论及苏轼者达55篇。据其《石门文字禅》数首诗作及陈敬《陈氏香谱》记载,惠洪与苏轼曾有交集。由于惠洪与苏轼相识,并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有诗文往来,加上他对苏轼在儋州的行迹进行过实地考察,因而《冷斋夜话》中有关苏轼行迹交游、前世今生、诗歌创作及诗论的记忆具有鲜明的纪实性与唯一性,这对苏轼的贬谪行迹、创作心态研究向纵深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对明清小说中苏轼前世今生故事提供了原型。在探讨《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记忆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惠洪与苏轼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系统地考察。
一、惠洪与苏轼交游考述
对于惠洪与苏轼是否相识,学界看法相左。持否定观点者,以无确切文献记载为据,否认二人有直接往来。持肯定观点者,往往以他们有共同友人而推测二人应当相识。翻检惠洪诗作,我们可以发现,二人确曾有过直接交往。如四部丛刊本《石门文字禅》(以下所引《石门文字禅》诗文均采用四部丛刊本)卷三《闻端叔有失子悲,而庄复遭火焚,作此寄之》载:
……
东坡昔无恙,豪俊日填门。君如汗血驹,胆气终逸群。坡今骑鱼去,众客亦缤纷。翩然淮海上,霜鬓此身存。我亦识坡者,一见等弟昆。乃知水与乳,自然和不分。……②
端叔即李之仪,乃苏轼门人。惠洪《石门文字禅》有数首酬赠李之仪之作,可见二人关系相当亲厚。从该诗“我亦识坡者,一见等弟昆”可以看出,惠洪与苏轼的确相识且有交往,惠洪当不至于在李之仪面前冒着被揭穿的风险妄称与苏轼相识。此外,《石门文字禅》卷一《次韵龚德颜柳贴》亦云:“积墨如陂池,积笔高陇阜。学之不至颜,要亦终至柳。此诗闻东坡,请君书座右。”由后二句可以看出,惠洪用自己从苏轼处习得的书法见解勉励龚德颜。卷十一《春日同祖贤二道人,步云归亭,忽忆东坡此日诗,有怀其人,次韵》乃惠洪在苏轼去世后所作,诗曰: “谁家杨柳欲遮门,依约东坡醉处村。捶地不堪华屋句,仰天空记刻舟痕。尚余千载风流在,乞与三人语笑温。归路松风吹冻耳,共追前事吊英魂。”惠洪在东坡行迹所到之处与友人共忆“前事”凭吊苏轼,亦说明二者有一定交情,否则“共追前事”就无从谈起。此外,宣和五年(1123),惠洪在兴化遇到徐质夫,作《宣和五年四月十二日,余馆湘阴之兴化,徐质夫自土山来。一昔夜语,甚倾倒。且日前尝梦见东坡,今复见子,何清事相联耶!吾所居有亭,名“闲美”,尝有白燕巢梁间,屡见鹤翔舞于层霄,嘱予为诗纪其事。质夫,大梁人,贤而有文,佳公子也》《石门文字禅》卷十三:
徐侯官舍土山边,颇为看书废昼眠。偶见画梁巢雪乙,更惊云汉舞胎仙。致坡入梦殊堪紀,与俨忘形亦自贤。闻道小亭时纵目,江山信美似斜川。
从诗题可以看出,惠洪与苏轼当相识,否则,其梦到苏轼就显得颇为费解。颈联中“俨”乃惠洪自称,“忘形”即“忘形友”,从诗题及此二句可知,惠洪、苏轼、徐质夫三人当有共同交集。徐质夫乃大梁人,三人或在京师相识、相知。此外,苏轼去世后,惠洪有数首挽作,如《石门文字禅》卷十一《与客论东坡作此》及卷十五《袁州闻东坡殁于毗陵书精进寺壁三首》,从以上挽作亦可看出,二人应当相识。
除上述所举惠洪诗作内证外,我们还可以从宋代陈敬《陈氏香谱》卷三《韩魏公浓梅香》翻检到惠洪与苏轼交往的记载:
黄太史公跋云:余与洪上座同宿潭之碧湘门外舟中,衡岳花光仲仁寄墨梅二枝,扣船而至,聚观于灯下。余曰:只欠香耳。洪笑发谷董嚢,取一炷焚之,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怪而问其所得,云自东坡得于韩忠献家。③
对于引文所述之事,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六亦有记载:“《冷斋夜话》云:衡州花光仁老以墨为梅花,鲁直观之叹曰:‘如嫰寒春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余因为赋长短句曰……”胡仔引惠洪《冷斋夜话》这段引文不及《陈氏香谱》记载详细,且《陈氏香谱》以黄太史公口吻叙述,而胡仔引文则从惠洪角度讲述,但两段材料所述乃同一事。黄庭坚善于用香在当时颇有声名,《陈氏香谱》将其所制四帖香方称为“黄太史四香”,故《陈氏香谱》中的“黄太史公”即黄庭坚。此外,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四十六、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六十六、清代卞永誉《书画汇考》卷四十四、清代《石渠宝笈》卷十四、清代《御制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四与此相关记载中,“黄太史公”均作“黄鲁直”,亦可作“黄太史公”乃黄庭坚的旁证。与此同时,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跋与法镜帖》曰:“山谷作黄龙书时,与予同在长沙碧湘门外舟中。”也记载了惠洪与黄庭坚在长沙碧湘门外舟中相见一事。黄庭坚乃苏门四学士之一,若惠洪与苏轼未曾谋面,断不会在黄庭坚面前称其香得自于苏轼。通过以上引文可知,《陈氏香谱》中的“黄太史公”即黄鲁直(黄庭坚),“洪上座”乃惠洪。因而,陈敬《陈氏香谱》所载惠洪与黄庭坚在长沙碧湘门外舟中相见一事可信,惠洪所言其香“自东坡得于韩忠献家”亦当不诬,所以惠洪与苏轼有直接交往乃是可以肯定的事实。韩忠献即韩琦,由于韩琦于熙宁八年(1075)去世,是年惠洪仅4岁,故而其香当为苏轼多年前得于韩忠献家,后辗转于惠洪之手。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亦据此认定惠洪与苏轼曾相识,颇有见地。
从上述所引《陈氏香谱》相关记载可知,惠洪与苏轼相识在前,而后才与黄庭坚在长沙碧湘门外相遇,否则惠洪无法以其香得自于苏轼回答黄庭坚之问。因而,弄清楚惠洪与黄庭坚在长沙碧湘门外何时相遇对确定惠洪与苏轼相识的大致时间显得极为重要。前面我们提到,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跋与法镜帖》也提到了他与黄庭坚在长沙碧湘门外舟中相遇一事,只是记载较为简略,我们无法从中考察二人相遇时的具体信息。对此次相遇记载比较详细的,则是黄庭坚《西江月》(月侧金盆堕水)一词之序。该词乃黄庭坚赠惠洪之作④,今见于《山谷集·山谷词》。序云:
崇宁甲申,遇惠洪上人于湘中。洪作长短句见赠,云:大厦吞风吐月,小舟坐水眠空。雾窗春色翠如葱,睡起云涛正拥。往事回头笑处,此声弹指声中。玉笺佳句敏惊鸿闻道衡阳价重。次韵酬之,时余方谪宜阳而洪归分宁龙安。⑤
“崇宁甲申”,即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可见黄庭坚乃于是年与惠洪在长沙相见,故而他们相见当在黄庭坚南迁之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引《冷斋夜话》亦提及此事,“山谷南迁,与余会于长沙,留碧湘门一月”⑥。《石门文字禅》卷三《黄鲁直南迁舣舟碧湘门外半月未游湘西作此招之》以及黄庭坚《赠惠洪》“吾年六十子方半,槁项顶螺忘岁年”亦可作为二人见于崇宁三年(1104)的旁证。
综上可知,惠洪与苏轼当相識于崇宁三年(1104)之前,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考察二人相识的上限。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四《寂音自序》云:“十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得度,冒惠洪名。依宣秘大师深公,讲《成唯识论》,有声讲肆。服勤四年,辞之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惠洪生于熙宁四年(1071),元祐五年(1090)十九岁,故而惠洪于元祐五年(1090)至元祐八年(1093)当在京师。据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苏轼元祐五年(1090)在杭州任职,于元祐六年(1091)五月二十九日赴京师任翰林学士承旨,在京师仅三个月便又去颍州赴任,元祐七年(1092)赴扬州任职,十月至京师任兵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九月底知定州。⑦故而惠洪与苏轼在京师有交集的时间在元祐六年(1091)五月二十九日赴京后三个月当中,或元祐七年(1092)十月至元祐八年(1093)九月底知定州前之间,故而二人当相识于此二段时间之中。
二、《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行迹、交游与前世今生
惠洪与苏轼同处一地的机会虽少,但二人行迹却有较多的重叠,如他们都曾在杭州、庐山、惠州、江西等地留下过足迹。惠洪中年后四次入狱,曾被发配至海南崖州三年,故而对苏轼行迹进行过实地考察,尤其对苏轼在儋州行踪颇为熟悉。如《石门文字禅》卷五《次韵苏东坡》:“先生谪儋耳,一叶航渺茫。……我曾至其舍,月出波心房。追惟对遗编,灯火夜初凉。丽词有逸韵,文君方小籹。便觉胸次闲,八窗玲珑光。”哲人逝去,惠洪曾亲自到苏轼儋州的居所进行凭吊,面对其遗编感慨万千。卷九《早登澄迈西四十里宿临皋亭补东坡遗》抒发了诗人对苏轼在海南澄迈临皋亭艰难生活的感伤:“天下至穷处,风烟触地愁。村嚣闻捉拗,岸汁忽西流。鸟道通儋耳,鲸波隔万州。趁鸡行落月,凄断在蛮讴。”其中,也饱含着惠洪对自己被发配至海南的忧伤之情。《冷斋夜话》卷五《东坡属对》记述了惠洪实地考察苏轼在海南的三件轶事:
予游儋耳,及见黎民为予言,东坡无日不相从乞园蔬。出其临别北渡时诗:“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其末云:“新酝佳甚,求一具,临行写此诗,以折菜钱。”又登望海亭,柱间有擘窠大字曰:“贪看白鸟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暮潮。”又谒姜唐佐,唐佐不在,见其母。母迎笑,食予槟榔。予问母:“识苏公否?”母曰:“识之,然无奈其好吟诗。公尝杖而至,指西木凳,自坐其上,问曰:‘秀才何往哉?我言入村落未还。有包灯心纸,公以手拭开,书满纸,祝曰:‘秀才归,当示之。今尚在。”予索读之,醉墨欹倾……⑧
第一件记述了苏轼在儋州的困顿之状:靠乞当地居民菜蔬生活,北归时竟至于以诗抵菜金。第二件记录苏轼在儋州望海亭柱间所题对联事。第三件乃苏轼访姜唐佐不遇而留墨宝一事。三件轶事虽未详细展开,但苏轼豁达、率真的个性跃然纸上。此外,惠洪还曾到儋州陵水县、琼山之爱泉寻访苏轼足迹。《石门文字禅》卷十三《过陵水县补东坡遗二首》即惠洪到海南陵水县之作⑨:“白沙翠竹并江流,小县炊烟晚雨收。苍藓色侵盘马地,稻花香入放衙楼。过厅客聚观灯网,趁市入归旋唤舟。意适忽忘身是客,语音无伴始生愁。”卷二十三《送李仲元寄超然序》记述了苏轼在海南北渡时所游之地——爱泉附近的风物:“余至海南,留琼山,太守张公怜之,使就双井养病,在郡城之东北隅。东坡北渡,尝游爱泉,相去咫尺,而异味为名,其亭曰‘炯酌,且赋诗而去。”惠洪所记此类轶事纪实性特征显著,而且部分记载具有其他文献所无的唯一性特征,对研究苏轼在海南的生活状况、心路历程、诗文创作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除儋州外,惠洪也曾对苏轼所到的杭州有所考察,如他与廓然游西湖时所作《读和靖西湖诗,戏书卷尾》便是对苏轼在杭州游西湖时所作《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的戏作。
《冷斋夜话》还记载了较多苏轼在高邮、徐州、南昌、武昌等地的踪迹,如卷一《秦少游作坡笔语题壁》:“东坡初未识秦少游,少游知其将复过维扬,作坡笔语题壁于一山中寺。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及见孙莘老,出少游诗词数百篇,读之,乃叹曰:‘向书壁者,岂此郎耶!”⑩此段记载可与苏轼《次韵秦观秀才见赠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入京应举》一诗相印证,记载了苏轼在高邮初睹秦观才华及询问于孙觉之事。卷七《东坡和陶渊明诗》记述苏轼从惠州至儋州及北归途中的交游情况,重点讲述了他在北归至南昌与太守叶公祖洽相遇戏谑之事:“章丞相方贬雷州。东坡至南昌,太守云:‘世传端明已归道山,今尚尔游戏人间耶?东坡曰:‘途中见章子厚,乃回反耳。”B11此段对话比较传神地展现了苏轼北归途中的心态,为我们深入理解苏轼豁达、幽默个性提供了翔实的文献材料。
《冷斋夜话》也记录了较多苏轼与僧人交游之事。其中涉及道潜者颇多,如卷六《东坡称道潜之诗》:
东吴僧道潜,有标致,尝自姑苏归湖上,经临平,作诗云:“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坡一见如旧。及坡移守东徐,潜往访之,馆于逍遥堂,士大夫争欲识面。东坡馔客罢,与俱来,而红妆拥随之。东坡遣一妓前乞诗,潜援笔而成曰:“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一坐大惊,自是名闻海内。B12
该篇记录了苏轼未识道潜前对其诗的称赏,既而在钱塘、西湖、东徐三次交往中相识、相知及诗文互动的过程,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苏轼被贬期间的具体行迹及与道潜之间的交游。卷七《东坡留戒公疏》再现了苏轼在维扬作疏留戒长老长住石塔一事,惠洪对苏轼此疏极为称赞,认为“戒公甚类杜子美黄四娘耳,东坡妙观逸想,托之以为此文,遂与百世俱传也”,高度评价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及“妙观逸想”的处事之法B13。卷七《东坡戏作偈语》讲述与刘安世山行访玉版长老并作诗戏刘安世一事:
又尝要刘器之同参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闻见玉版,欣然从之。至廉泉寺,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胜,问:“此笋何名?”东坡曰:“即玉版也。此老师善说法,要能令人得禅悦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戏,为大笑。东坡亦悦,作偈曰……B14
此段所载乃靖国元年(1101)寒食节苏轼遇赦北歸途中在虔州事,其《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版长老,作此诗》便作于此时。关于此事,《元城语录》《苕溪丛话》均有记载,但前者十分简略,且未涉及东坡戏弄玉版和尚细节,后者虽提及东坡戏谑玉版和尚一事,但远不及惠洪记载详细、生动,故而《冷斋夜话》对苏轼研究向纵深处推进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冷斋夜话》中也有一些篇章讲述苏轼前世今生的故事,这或与惠洪为僧人的身份有关。苏轼前世今生之事,见卷七《梦迎五祖戒禅师》:
苏子由初谪高安时,云庵居洞山,时时相过。聪禅师者,蜀人,居圣寿寺。一夕,云庵梦同子由、聪出城迎五祖戒禅师,既觉,私怪之。以语子由,未卒,聪至。子由迎呼曰:“方与洞山老师说梦,子来亦欲同说梦乎?”聪曰:“夜来辄梦见吾三人者,同迎五戒和尚。”子由拊手大笑曰:“世间果有同梦者,异哉!”良久,东坡书至,曰:“已次奉新,旦夕可相见。”三人大喜,追笋舆而出城,至二十里建山寺,而东坡至。坐定无可言,则各追绎向所梦以语坡。坡曰:“轼年八九岁时,尝梦其身是僧,往来陕右。又先妣方孕时,梦一僧来托宿,记其颀然而眇一目。”云庵惊曰:“戒,陕右人,而失一目,暮年弃五祖来游高安,终于大愚。”逆数盖五十年,而东坡时年四十九岁矣。B15
此篇敷衍苏轼前世本五祖戒禅师之事,该故事不见于同时期其他笔记小说,或为明代短篇白话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见《喻世明言》卷三十)演绎东坡前世故事的原型。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卷一指出苏轼有“戒和尚”之称,其依据便是《冷斋夜话》中的该段记载,这说明《冷斋夜话》对苏轼的部分记载确具唯一性。附会名人前世今生或诞生奇闻的记载较为常见,即便史传亦不例外(如《史记》中关于刘邦早年故事的记载),加上惠洪本为释氏,将闻于他方的此类故事付诸笔端亦不足怪。可贵的是,惠洪并未将苏轼神圣化,如卷十《三君子瑕疵可笑》就指出,东坡虽让人敬畏,却也并非完人:“东坡议论谏诤,真所谓杀身成仁者,其视死生如旦夜尔,安能为哉!而欲学长生不死。”B16认为东坡既时刻有杀身成仁之想,却又学长生不死之术,此类“颠倒”、矛盾之举,令人发笑,展现了惠洪尊重本心,不盲目攀附名人的个性。《冷斋夜话》还有许多关于苏轼好友前世今生故事的记载。如卷七《张文定公前生为僧》,讲述的便是张定公在滁州大悟前生事的故事,苏轼为其重写,“题公之名于其后,刻于浮玉山龙游寺”B17。《冷斋夜话》中的此类记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苏轼及当时的文坛风尚提供了文献支撑。
三、《冷斋夜话》中的苏轼诗文创作及诗论
《冷斋夜话》记载了较多苏轼诗文创作的轶事。如卷一《东坡留题姜唐佐扇杨道士息轩姜秀郎几间》详细地记录了苏轼被贬儋州期间题姜唐佐扇、杨道士息轩及姜秀郎几间楹联及诗作的创作场景:
东坡在儋耳,有姜唐佐从乞诗。唐佐,朱崖人,亦书生。东坡借其手中扇书,大书其上曰:“沧海何曾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又《书司命宫杨道士息轩》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黄金不可成,白发日夜出。开眼三十秋,速于驹过隙。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时来登此轩,望见过海席。家山归未得,题诗寄屋壁。”又尝醉插茉莉,嚼槟榔,戏书姜秀郎几间曰:“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其超放如此。B18
其中,苏轼“醉插”茉莉花、“嚼”槟榔之戏作“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一联不见于其诗文集,这有益于补苏轼在海南创作之遗,也有助于考察他在海南的行迹。此外,卷一《东坡南迁朝云随侍作诗以佳之》、卷七《东坡留戒公疏》等涉及苏轼被贬期间具体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心态,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些作品。
卷五《东坡滑稽》记载了苏轼在惠州因老举人生子及戏赠调侃之作:“有村校书年已七十,方买妾馔客。东坡杖藜相过,村校喜,延坐其东,起为寿,且乞诗。东坡问:‘所买妾年几何?曰:‘三十。乃戏为诗,其略曰:‘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对于此事,《侯鲭录》卷三与《续墨客挥犀》卷六《丰城老人生子》亦有记载,可以与《冷斋夜话》相参。但此二书记载仅限于此,惠洪《冷斋夜话》此段记载却有一个主题,即围绕东坡滑稽展开,因而在调侃老举人之事后,又记录另外两则能够彰显苏轼滑稽之作:
又曰:“世间事无有无对,第人思之不至也。如曰‘我见魏徵尝妩媚,则对曰‘人言卢杞是奸邪。”又曰:“无物不可比类,如蜡花似石榴花,纸花似罂粟花,通草花似梨花,罗绢花似海棠花。”B19
围绕某一主题记录苏轼诗文创作情况,是惠洪《冷斋夜话》与同时期其他记载苏轼创作之笔记小说的不同之处,体现了惠洪独到的识见。此外,卷六《僧可遵好题诗》记载了苏轼游庐山时在汤泉壁间见僧可遵诗所作和作之事,《东坡和惠诠诗》则记录了苏轼见壁间东吴僧惠诠诗而书和作于其后的过程。
惠洪《冷斋夜话》对苏轼创作中有争议之作亦进行考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引《冷斋夜话》:“(东坡)与少游维扬饮别,作《虞美人》曰:‘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世传此词是贺方回所作,虽山谷亦云。大观中于金陵见其亲笔,醉墨超放,气压王子敬,盖东坡词也。”该首《虞美人》为苏轼之作目前已是学界共识,秦观亦有和作,惠洪在当时能够实地考察辨别真伪,足见他对苏轼行踪及创作情况的熟悉程度。另如苏轼与佛印、云庵克文禅师所作之简,《冷斋夜话》均有记载,其中的部分对联具有一定的补遗价值。
《冷斋夜话》虽为笔记小说,却有一部分论诗之作,故而部分学者将其列入诗话一类著作。其中,涉及苏轼诗论者如卷一《东坡得陶渊明之遗意》《东坡论文与可诗》《的对》《诗用方言》等。《东坡得陶渊明之遗意》阐发了苏轼论诗主张“奇趣”的观念:
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趣。如“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曰:“霭霭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不知者疲精力,至死不知悟,而俗人亦谓之佳。如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又曰:“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又曰:“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皆如寒乞相,一览便尽,初如秀整,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东坡作对则不然,如曰“山中老宿依然在,桉上《楞严》已不看”之类,更无龃龉之态。细味对甚的,而字不露,此其得渊明遗意耳。B20
惠洪通过正反两类诗例,阐释了苏轼的“奇趣”观。苏轼认为,平庸者一味追求模仿,致使“一览便尽”,而“奇趣”源于诗人的才气,在于“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故苏轼之作能深得陶渊明遗意。
其实,苏轼的“奇趣”观与其“自然”说互为表里。《冷斋夜话》卷一《的对》篇即阐发了苏轼论诗主张“自然”的观念:“东坡曰:世间之物,未有无对者,皆自然生成之象。虽文字之语,但学者不思耳。如因事,当时为之语曰‘刘蕡下第,我辈登科,则其前有‘雍齿且侯,吾属何患。太宗曰‘我见魏徵常妩媚,则德宗乃曰:‘人言卢杞是奸邪。”B21在苏轼看来,诗歌创作与世间万物一样,高者均为“自然生成”。在《东坡论文与可诗》中,苏轼认为文与可“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一联乃“拾得耳”,亦强调了“自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B22,卷四《道潜作诗追法渊明乃十四字师号》阐述苏轼对陶渊明自然之旨的推崇,这与卷一《古人贵识其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惠洪看来,诗人“穷尽其变,不过以事、以意、以出处具备谓之妙”,但这都不是最高境界:
乃不若东坡征意特奇,如曰:“见说骑鲸游汗漫,亦曾扪虱话辛酸。”又曰:“蚕市风光思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又曰:“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纵掀舞。”以“鲸”为“虱”对,以“龙骧”为“渔舟”对,小大气焰之不等,其意若玩世。谓之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者,此类是也。B23
该段出自卷四《王荆公东坡诗之妙》。惠洪此处所批评诗人追求“以事、以意、以出处”之妙,均属人工使然,而东坡为诗之妙在于“征意特奇”,苏轼之“奇”源于其才华,并非刻意为之,因而,此处的“奇”仍是苏轼才华“自然”的呈现。
综前所述,惠洪不仅与苏轼相识、相知,有着如黄庭坚、李之仪、华光等多位共同的友人,而且他与苏轼的经历较为相似,行迹也颇多重叠,又曾对苏轼足迹所到之处进行过实地考察,因而其《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记忆有着异于同时期其他笔记小说所不能匹敌的独特之处。也正因为此一特征,《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记忆可以弥补史传、苏轼诗文集及同时期笔记小说之不足,可以为苏轼研究提供有益的文献补充,因而值得学界重视,值得我们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考察、研究。
注释
①关于《冷斋夜话》有六卷本、十卷本之说。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作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作十卷。当前通行《稗海》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均作十卷。
②〔宋〕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三,四部丛刊本。
③〔宋〕陈敬:《陈氏香谱》卷三,四库全书本。
④唐圭璋所编:《全宋词》、朱德才所著《增订注释秦观黄庭坚词》、马兴荣与祝振玉所校注《山谷词校注》均将该词置于黄庭坚名下,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也以此序为据确定黄庭坚南迁时间。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依陈善《扪虱新话》,认为该词乃惠洪伪作。《扪虱新话》卷八曰:“据《夜话》载,洪与山谷往返诸话甚详,而《集》中不应不见,此词亦不类山谷辞,真膺作也。”从此段引文可知,陈善依据有二:其一,惠洪、黄庭坚往来甚密,黄庭坚集中“不应不见”该词;其二,该词风格与黄庭坚主流词风不似。以上两点均为猜测,并无文献依据。对于第一点,从友人处补遗诗作较为常见,以此否定此词非黄庭坚之作难以成立。对于第二点,同一作家多种文风并存亦客观存在,故而此论亦站不住脚。此外,《四库全书总目》与《扪虱新话》意在讥讽惠洪有攀附黄庭坚之嫌,但这不影响黄庭坚南迁之事实,因而,即使该词为惠洪伪作,亦不影响二人于该年相见这一事实。
⑤〔宋〕黄庭坚:《山谷词》,四库全书本。
⑥胡仔所引之語,今传世十卷本《冷斋夜话》不见。《冷斋夜话》并非一个版本乃学界定论,且《苏轼年谱》等也经常采用多种诗话所引未传世本之语作为证据。
⑦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第904—1135页。
⑧⑩B11B12B13B14B15B16B17B18B19B20B21B22B23〔宋〕惠洪,〔宋〕费衮:《冷斋夜话;梁溪漫志》,李保民、金圆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4、9、42、39、43、42、43、42、44、13、35、12、13、13、28页。
⑨《过陵水县补东坡遗二首》,当为《过陵水县补东坡遗一首》。
责任编辑:行 健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