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室为载体,在体系建构中深化落实素质教育

    邢军

    〔关键词〕工作室;体系建构;素质教育

    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在全面落实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区域整体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政搭台,业务唱戏,依托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功能的发挥,思路清晰,举措科学,推进扎实,在总体建设上初见成效。

    2009年,中山区提出中小学校要始终以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不断优化学校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和深化落实素质教育,为辖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在区域各中小学全面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室的建设工作,以此作为深化落实素质教育的又一个着眼点。

    一、高端定位,全员启动工作室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人、物、机制等需要理顺和协调的因素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就是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具体开展和逐步发展而产生的。

    2010年开始,中山区开始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工作。中山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是各学校在校长的领导下,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整合全校师资力量,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为依托,以课程建构与实施、队伍建设与培养、仪器设施的完善与应用为主线,以多途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在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实施、总结等项工作的基础上,面向学生、教师、家长,组织开展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班主任、学科教学工作的有效结合,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预防、干预的功能的工作组织和实践活动的机构场所。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区域统一从人员、制度、环境、设施配备等诸多必备的基本要素予以周密考虑并提出要求,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指导,将工作室按照个体咨询、心理调节、团体训练、心理阅览等几大功能区,精心设计。除区域统一调拨和配备外,各学校根据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自行逐步配备基本的仪器设备,完善和启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通过近四年的努力,各校基本建成了环境温馨适宜、设施科学适用、人员专业适合的基础建设和师资配备达标的工作室,体现了实施和研究、培训与指导的课程预设功能,成为各学校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连结点和载体,达到了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开展的效能目标。

    1.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工作的组织机构

    为促使全区心理健康教育顺利、有序地开展,2009年9月,教育局在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大连市首个县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明确区级工作室应承担计划、调研、教研、科研、培训、评估等各项具体工作,负责向教育局提出专项工作的发展建议和报告,为统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架起了基层学校和区域行政机构之间的桥梁。

    教育局有负责此项工作的主管局长,规定各校建立由校级领导牵头负责的领导小组和由德育工作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实施落实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级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逐步建构了学校、家庭、社区联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力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特色。

    2.建章立制,严格保障工作的规范管理

    实施规范管理是保证工作科学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行政搭台可以确保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依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中山区教育局在2011年先后下发了《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暂行办法》(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管理与使用的相关要求)、《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元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两个文件,区政府、区教育局召开全区中小学校长工作会议,向各中小学提出了建设和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明确要求,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质量纳入中小学办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中,以此整体布局,统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力、物力资源,敦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规范、科学开展。

    各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德育校长、主任、团队干部、年级组长、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组成的工作团队,形成了由全体教师、家长、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工作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立了有关人员、设备、管理、评价方面的计划、方案和制度。

    3.项目牵动,有效引领工作的科学实施

    行政参与,是课程建设、执行和落实的有力保证。区教育局下发的相关文件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的课时、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启动伊始,就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督导评估体系,近年来,更是将其作为发展性评估指标,对各中小学进行专项工作督导,加大督导分值,强化工作的重要性。区级工作室下大力气加强过程调控,按照各学校课表排查课程开设情况,要求基层心理教师在工作室内建立个人业务发展档案,自觉关注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并将其列入学校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范畴。

    教育局以项目牵动,举办了以“十个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十个心育亮点工作,十个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十个经典案例和十个心育优秀报道”为内容的“五个十”评比活动,创造性地举办了区、校两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不仅挖掘了典型做法和培养了骨干教师,也打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氛围,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科学发展。

    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工作室作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中山区教育局在《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在专业指导和科学管理下完善和启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充分发挥教育辅导、研究指导、教师培训的功能,根据条件逐步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基本测量工具和其他专用设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责成区进修学校中心工作室发挥业务指导功能,组织中小学工作室从课程建设、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入手,达到上述基本要求。

    1.从关注实际需求入手,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科学地、常态化地融入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中,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实施的载体。区中心工作室贯彻落实教育局的工作要求,始终坚持引领基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线的课程研发、实施和评价,以沙盘、元认知等多个专项技术为支撑,递进式地建构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学校课程,体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相关纲领性文件中关于课程实施的内容、途径、方法等的指示精神,规范启动和有效落实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家长提出的实际问题和建议、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出发。课程内容体现三个兼顾和关注:一是兼顾省属学生课本内容与校本研发内容有机结合,关注学生实际发展问题;二是兼顾教师自身适应和专业发展相结合,关注基本知识的普及和能力的提高;三是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和家长的具体建议,关注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以此为重点,区中心工作室牵头带动各校开展校本课程内容的研发活动,并在2013年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辅助教材研发展示现场会,促进了各校工作室课程研究功能的发挥。

    2.建构立体培训网络,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

    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必须从人员配备、经费投入上注重加大教师队伍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养。立足于这一高度,中山区在2009年全面启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后,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敏锐地意识到各中小学面临着心理教师匮乏的

    局面。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由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能够协调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人员承担,当时这样的教师在基层学校中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上岗后处于专业“补课”阶段。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中山区以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为理念推出了以下措施:一是采取从高校招聘和基层竞聘选拔的方式,先后为进修学校心育中心配备了三名专职研训教师,加强了对全区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力度。二是突破了常规性的区进修学校心育中心研训教师“一元”管理模式。为了有效地集中全区优势人力资源,在现有的基层心理教师中遴选有一定经验和积极性、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组建了由12人的组成的“二元管理团队”,面向基层学校开展研究、示范、培训工作。三是要求各中小学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专门负责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为依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各小学、初中、高中均已按照区教育局的统一规定选拔和配备了一名心理教师。

    为加大工作的执行力度,中山区教育局下发了《大中教发[2011]17号关于印发〈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元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的通知》,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对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实行双重动态弹性管理,即以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选聘有资质的人员,形成区域骨干教师的研究、培训、指导的“二元团队”。这一举措成为中山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个亮点。所选用的骨干教师仍由基层学校管理其人事关系和安排其在学校的各相关工作任务,由教师进修学校承担面向全区骨干教师的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专项技能培训等工作的管理,区教育局负责协调中心与基层学校在实施“二元管理模式”中出现的问题。

    现在,“二元团队”的成员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培训、指导活动中不仅自身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骨干引领者,也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多种形式互动、差异特长互补的目的,助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化。

    区域师资培训,一方面在培训对象上坚持在覆盖全员的前提下分层次、有计划地推进。教育局负责面向中小学校级干部、德育干部、班主任开展专题培训,进修学校心育中心负责骨干教师团队、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常规教研培训、基层学校教师的专题培训和校本个性化指导;基层学校自身要开展校本教师研修专题培训。

    另一方面,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坚持体现分层次推进。除组织教师集中参与各级培训活动外,还以课题研究、点校展示、校际观摩、课程拉练、网络研修、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知识测验等形式开展心理教师每月一次的集中常规研训,聘请国内知名心理专家到区内进行基本理论、辅导操作技术等方面的专项培训,选送50名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到北师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高端培训,分档期进行优秀班主任心理咨询师资质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团队编写区域班主任心理活动课参考用书等。搭建展示平台让典型引领,开展课题研究促操作规范,依赖课程实施显实践效果,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内容使心理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区教育局宏观调控,从财力、物力、政策上支持,进修学校区级工作室从多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各学校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分层次体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专题的校本培训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工作室的培训功能,区域上下形成了协同一致的工作局面,助推了该项工作在学校的实效性的提升。

    3.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组建三级研究团队,课题牵动,有效导向区域课程的实践操作。区级工作室研究团队开展了省级课题“学科心育渗透”、市级课题“档案建设”“工作室建设”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研究,骨干教师研究团队开展了“班主任区本活动课教材”“沙盘应用”“团队训练”三个专题的研究活动,基层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共计23项个人课题在市“十二五”课题申报中立项成功。研究活动和具体工作的有效结合,为一线实践提供了方向。完成了区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指导用书的研发。建立并使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具体化使用方法,体现档案的使用价值。课程目标研究课题带动了中小学在心理活动课中进行大量的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活动,为编制一线教师教学指导用书提供了实践依据。学科心育渗透课题启动以来,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特别是一线学科教师参与研究,使得心育工作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得到有效拓展。

    三、打造特色,逐步优化工作室机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品质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山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基本建成了完善的运作体系,工作室课程建设、教师培训、专项科研、督导评估等功能的发挥、机制的建立都已初见成效,并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区域工作经验在省、市教研和科研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和介绍,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剧、元认知技术应用、沙盘个案研究等在市级获得多个奖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中山区和其他兄弟县区一样也遭遇了一些影响建设和发展的问题,譬如学校在工作规划中整体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较弱,有时难以实现预期的工作推进;班主任和心理教师队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及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亟待提升;学校课程在内容、设置、实施形式上仍存在随意性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用设施与软硬件配备尚待逐步完善等。打造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必须从问题的解决入手,力争突破。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教育局在2014年召开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建立“科学标准、优质团队、长效机制”来导向正确的行为,促进效能的提升,并以此激励发展。我们在下一步的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1.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办学目标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践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在整体构建中小学德育体系框架下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疏导心理、健全人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实践与研究,以发展性、预防性目标为主,构建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自我教育、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开发潜能,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坚持以“加强心育课程的建构完善为重点,以提高心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抓手,典型引领,项目推进,凸现工作的特色和创新点”为工作思路,规范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从内容到形式上强化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以制度确立、组织架构、资源挖掘、平台建设、评估实施为保障,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分解为提高学生、教师、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水平四个维度,从内容到形式、途径和方法上都围绕四个维度的目标进行设置。紧紧抓住课程建设的主渠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情境与教学氛围创设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情感、兴趣、志向、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团队活动、班队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方式有机整合,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心理辅导教师针对有共同心理需求的学生开展小组辅导;通过多途径开展学校、家校联合、社区和学校联合的教育活动,逐步优化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和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功能;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持续优化队伍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继续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养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进修学校指导中心的业务指导功能,基层学校要通过开展主题观摩、经验交流、心育基本技能训练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师德素养和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关注本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教师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4.全方位加强组织管理

    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规范性;以队伍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专业性;以课程建设为主线,提高区域心育工作的内涵性。通过工作室的实践探索,形成渠道多元、形式多样、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区域和学校要全方位建立立体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课程的建设、实施及工作评估搭建平台,建立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每年按计划投入经费,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

    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专业性、规律性、特殊性很强的复杂工程。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工作室建设与功能的发挥是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个特色点。因此,中山区在未来将继续全面布局,追求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一流的工作目标,不断建构和完善以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优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坚持区域重视、中心落实、基层执行,以培养和打造一支适应需求的教师队伍为根本,开展基于需求的工作室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借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建设和示范,积极探索具有生本特色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参与的,立体化、全方位的,全员、全程、全境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打造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提供保障。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