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运用

    汤蕾

    摘 要 语文核心素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充分贯穿于语文课堂和教学评价中,关键是培养综合型人才,不以知识为唯一标准。

    关键词 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的需要,文化与社会密切相连,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语文教学与时代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语文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通过问题、活动的设计来完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隐藏在客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每一个提问之间的关系密切,而且层层深入。而问题的设计也并不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進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出乎意料,对教师来说还得具备教学机智来处理课堂上出现教学设计之外的情况,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比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更明确地提出了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方向。

    1语文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核心素养上。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人类的一切社会生活活动以语言为基础。在语文课程中,一切的教学活动是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进行的,通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学生审美能力和品质等得到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一切学科都是以语言为载体,因此,语文培养思维是最根本的,是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语文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和基础。

    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再只是知识本位,而是由传统的知识核心转向全面发展。教学转型基于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甚至是整个中学教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情感的交流碰撞,中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知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起引导作用,就是让学生做一棵有思想、会思想的芦苇。新课改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启发者。传统意义上的接受性学习不再单一化,而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改后,越来越多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也促进了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又有利于语言的组织建构。而教师在课堂中不仅启发学生,还会进一步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受到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在教师设计的每一个学生活动中体现的。

    2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评价上的运用

    从近些年的高考全国卷来看,题型的考察灵活多变,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性知识,更是语言的运用与鉴赏。“2018年全国卷守正出新,调整试卷结构,优化组合方式,消除应试模式:试题力避单一化考查弊病,提高综合性,融多种能力于一卷:情境设置切合考生认知特点,促进其真懂会用:三道作文题统筹规划,具有不同的写作指向、内涵特色与表达要求,共同构成写作训练和备考体系。这些特点聚焦语文关键能力,有机街接教、学、考,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 语文全国卷体现了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必须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基础上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广泛阅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应对试题考查的不断变化。

    “2017年版课标”颁布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在课堂和考试中有了更深入的体现。近年来语文全国卷题型有所改动,但整体上对学生的能力考察不变。2017年-2018年语文全国卷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题型,包含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个部分的题型,题型内容全面,以知识的运用为主。现代文阅读又包含三个部分,一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这类文本考察的是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筛选信息、推断的能力,学生需要抓住议论文的特点,掌握文章思路,学会归纳、概括、分析;二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类文本以小说、散文为主,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学生需要对文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叙述方式、表达方式等的作用;三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这类文本以说明文为主,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了解时事,关注现实生活,考察学生分析、评价、探究的能力,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对比、筛选、综合。古诗文阅读考察学生对于古诗、文言文的理解、赏析能力,学生需要平时的积累,特别是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掌握古诗的赏析技巧并能理解古诗之美,而不是浮于表面,真正学好古诗还得与诗、诗人于一体,体会其中丰富优美的意境。语言文字运用对于字词句的考察结合具体语言情境,学生需要具备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等。写作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与时代紧密相连,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

    以2018年语文全国卷I为例,三类文本阅读材料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阐明了对诸子之学的继承与创新的观点,对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学类文本阅读《赵一曼女士》让考生感受民族英雄的气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用类文本阅读是三则关于我国“量子通信”研究的报道,为考生展现我国科技领域中的新成果,让学生无形中产生民族自豪感。现代文阅读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中又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对文章进行分析鉴赏时,既蕴含审美鉴赏与创造,又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需要用语言组织概括内容、分析作品。

    3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运用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易于开展而又易于坚持的课堂小型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这个活动所占课堂时间不宜超过十分钟。并坚持每节课开展持之以恒。”教师在课堂中以一位引导者的身份,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学生的发现、思考为课堂的推进要素,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最终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的目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不断提高。

    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袁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中深刻贯穿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开始便检查学生利用课后词语结合自己經历写一段话的作业,这体现了语言建构,袁老师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将课后资源利用、阅读与写作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三者有效结合。在提问这一环节中,袁老师抓住课文核心词——困难,层层递进,先从作者遇到了什么困难,再问学生为什么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目,最后问学生作者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整个过程逻辑性极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从课文出发联系自己实际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体现了审美发展与思维建构。教师的教学重点突出,具有独创性,通过紧扣文章主旨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中思的能力,并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真正把课堂上“活”了。在最后的结束环节,袁老师以学生齐读汪国真一首小诗的方式结尾,更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审美发展。诗歌带有美的语言,美的意境,齐读一首短诗,具有美的氛围,特别是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教师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李镇西老师的教学观念就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他认为:“不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让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李老师在《孔乙己》这篇课文中,一开始并没有提出“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主要的问题,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在课堂导入找到了切入点,接着上一堂公开课《最后一次讲演》导入,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都有“呐喊”,这样就比较比较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到了课文里。李镇西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课文里找到例证和答案。他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看起来十分流畅、和谐、从容,虽然老师在后面的反思里写到这种自然和谐是在他的预设的范围之下,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但是学生是需要老师去引导的,老师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才有方向引导学生去完成,不然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地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在没有老师预定的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就能完成教学目标,这的确是需要老师进一步努力去做的,在李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就充分展现了他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全国卷阅读量渐渐增加,小学新教材也增加了语文古诗词和阅读量,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阅读是语文的基础,阅读是未来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深入贯彻语文核心素养,才能顺应时代的变革、教育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陈维贤.凸显综合考查,消解应试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07)::59-63.

    [3] 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