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民族精神的源头圣地

摘 要: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历史,它孕育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心系民众的责任意识、改造世界的自强性格、不畏艰难的担当品质、不屈不挠的追求禀性、勇于牺牲的无私情怀、和合同心的共进品格”的精神内涵滋养下,团结奋进、执着进取、牺牲奉献,不断发展壮大、由富到强,并一步步迈进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关键词:古代神话;民族精神;民族成长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6-0123-06
远古之时,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认知能力低下的先民们对自然及万物顶礼膜拜,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来描述自然与社会,于是产生了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神话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足印,客观反映了先民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铸造出了伟大的民族之魂,孕育出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折射出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滋养并引领着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强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古代神话,对继承和弘扬神话的精神品质,培育和提升时代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思危:心系民众的责任意识
中国古代神话告诉我们,盘古开天辟地以后才有了宇宙天地与世间万物,但此时的世界还属于洪荒与蒙昧的远古之时,先民们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严重威胁制约着先民们的生存、健康与发展。古文献对当时人类的恶劣环境有所记载。《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太平御览》卷十八引《古史考》载:“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食,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面对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先民们积极思考应对,于是有了“燧人氏取火”“有巢氏构巢”等神话。这是先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先民思危意识的反映。
不仅如此,远古之时还有更大的劫难戕害着先民。《淮南子》等文献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淮南子·览冥训》)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淮南子·本经训》)
帝尧之时,遭洪水滔滔,天下沉渍,九州阏塞,四渎雍闭。(《吴越春秋·越王吴余外传》)
往古之时帝尧之世,旱灾肆虐、洪水浩劫、猛兽疯狂,这是上古时期的真实写照,也是先民们对生存环境心存忧患的反映。它时时提醒先民,对大自然要居安思危,常存忧患之心、常怀敬畏之情,但对大自然的劫难更要积极应对,于是就有了后羿射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蕴含民族精神的神话故事。
神话著作《山海经》连篇累牍地记载怪兽异禽奇物,不厌其烦地记载死亡。《山海经》记载的怪兽异禽奇物隐含着凶灾异兆,如在“五藏山经”中有“见则天下大水”“见则天下大旱”“见则天下大风”“见则天下大疫”“见则国有恐”“见则国有兵”“见则其国为败”“食之已瘿”等怪兽异禽奇物,由此可见先民对不可认识和不可控制的自然灾难及人间灾难的忧患意识。为了消除这种忧心忡忡的危机,《山海经》也记载了一些祥瑞的灵异动植物,如“见则其国大攘”“食之不瘿”“服之不厥,可以御兵”等;更有用祭祀来消除灾难和祈求平安的,如“山经”中记载的每座山的最后都说出了某山的山神以及如何祭祀山神的方法。《山海经》记载的死亡类型很多,有自然死亡的、被杀而死的、意外死去的、为事业献身的,等等。对于先民来说,死和生都是很神秘的,但死亡是很恐惧的,是先民忧患最重的情形之一。在死亡的威胁下,先民为了生命的长存与人类的健康,于是就幻想出了“不死民”“不死国”“不死药”以及能使人长寿的“乘黄”“吉量”,还有能“死而复生”的神与人等神话。在古代神话中生与死成了先民生命意识的重要命题,他们不仅关注着形体变化中的特异功能,而且关注着功能的延续和长存,更关注着人类的健康与长寿,这是一种对于生命失去的忧患与对于生命长存的企盼,是一种深重的生命忧患意识与心系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它时刻提醒着先民要有一种危机意识,要居安思危,更要有化解危机的能力。
思危催人奋进。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很多篇章都流露出先民对自然的恐惧之心和敬畏之情,体现出了先民对先存环境与生命企盼的思危意识。这种思危意识孕育出了燧人氏取火、有巢氏构巢、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轩辕造百物、鲧禹治水、羿射十日、夸父逐日、女丑曝日等一大批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神话故事与神话英雄。这些神话故事与神話英雄都有一颗为民之心,有一份强烈的“生于忧患”“居安思危”的社会责任感,它告诫先民们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它引领感召着先民们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走出了蒙昧时代,迈入了文明社会。这些神话故事及神话英雄也培育了后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更需要这思危意识与社会责任。
二、创造:改造世界的自强性格
中国古代神话开篇之作盘古开天辟地化育万物充满了浓浓的创造精神。徐整的《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本,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绎史》卷一引徐整《五运历年纪》)
盘古开辟了天地,死后又化育出日月山川湖海草木虫鱼以及人类自己等自然万物,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空间与物质基础。在河南桐柏山地区还流传着盘古是从龙蛋中孵出来的传说。盘古从蛋壳中出来后手持利斧辟开了天地,并与其妹创造了人类。盘古的创造与奉献精神为后世神话英雄做出了典范。
《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圣人乃伏羲。伏羲画卦是神话中的经典篇章。伏羲画八卦是一种思想创造,是先民哲学思想的反映,它奠定了哲学著作《易》的基础,也开创了古代哲学的先河。不仅如此,在八卦思想的影响下,伏羲还创制了姓氏并自定为“风”姓,制定了嫁娶之礼保证了人类的健康繁衍,创造了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肉食,又造书契、做乐器、创历法、立筮法、设六佐等,这些发明创造为人类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
炎帝神农氏是神话时代农耕的代表,他靠“丹雀衔九穗之禾”发明了农业,使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他还发明了纺织业,解决了穿衣问题。《商君书·画策》曰:“神农之世,公耕而食,妇织而衣。”《庄子·盗跖》曰:“神家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他还“以赭鞭鞭百草”,并亲自尝百草,发明了医药。另外,他还教人类立市,创造了集市。如此等等。
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那是从黄帝算起的。孙中山曾颂扬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黄帝时期创造发明接连不断,他和他的臣子们创造发明了舟车、指南车、弓弩、蚕桑、衣服、历法、文字等,并进行都城、制度、建军、官吏等政权建设。黄帝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我们还在享受着他给我们带来的文明成果,称他为人文始祖。
颛顼的伟大创造主要表现为“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他通过统一氏族部族之间的神权,增强了部族之间的凝聚力,进而推进了部族的思想意识的统一与农业生产等的发展。
古代神话中不仅有思想、生活、制度的创造,还有伟大的工程建设。其中最大的工程莫过于女娲补天,通过女娲的劳作,“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又开始了“抟土造人”“引绳为人”“成婚造人”(《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邵《风俗通》)的造人工程,显示出创世神创造世界的独特气魄与魅力。而大禹治水,通过治黄河、导淮河、决济水,疏浚了河道,创造出了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九州从此得治。而巨灵神“开二华之山,以利河流”(《搜神记》卷十三)的“造山川,出江河”(《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遁甲开山图》)的开山造河工程同样显示出了先民伟大的创造力。
创造改变世界。先民的创造发明还有很多,这些创造使中华大地到处充满着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与文明硕果。这种创造精神引领着民族在前进的征程中自立自强,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世界,产生出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等思想巨匠,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伟大的史诗,创造了伟大的《诗经》《楚辞》以及后代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作品,贡献出了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建设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三峡大坝等伟大工程,制造出了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彗眼、大飞机等高科技创新成果。创造使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间奇迹不断出现。目前,中华民族在创造精神引领下,不断攀登创新高峰,不断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三、奋斗:不畏艰难的担当品质
中国古代神话很多篇章都反映了先民抵御灾害征服自然的斗争,其中透出一种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洪水神话是世界性的神话母题。当洪水灾难到来时,西亚神话中的诺亚借助一条大船逃生,古希腊神话也有相同的逃生记载,而我们的先民却是勇敢地面对洪水劫难并战胜它。《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面对“水浩洋而不息”的劫难,“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最后是“淫水涸,冀州平”。《尚书·尧典》《史记》都记载了帝尧之时的洪水劫难。为治水帝尧向四岳咨询治水之人,四岳推荐了鲧。面对“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山海经·海内经》)。最后鲧治水不成遭杀戮而“腹生禹”。大禹不计父亲被处死的悲痛,勇敢地担起了父亲鲧的治水大业,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奋斗历程。《墨子·七患》曰:“禹七年水。”《庄子·秋水》曰:“禹之时,十年九潦。”《荀子·富国》云:“禹十年水。”大禹治水不用鲧的堵塞之法而用疏浚之法,“开三门”(即鬼门、神门、人门)、凿龙门(洛阳附近)、化熊通轘辕山、擒拿水怪无支祁、三过家门而不入等,以至造成了“胫无毛,生偏枯之疾,步不通过,名曰‘禹步”(《尸子·广泽》)等的形象特点。这些再现了大禹十年治水的奋斗历程,彰显了大禹不畏艰难的奋斗与担当。鲧禹父子的治水担当反映了先民们前仆后继、矢志不渝、迎难而上的伟大民族奋斗精神,正是这种不屈的意志和艰苦的奋斗使我们的先民战胜了一场又一场的空前劫难,摆脱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类危机。
面对旱灾,我們的先民也同样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担当品质与奋斗精神。《淮南子·本经训》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食”,于是尧使羿“上射十日,下杀猰貐”。《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古代神巫女丑用“曝日求雨”的行为应对炎炎烈日和无情干旱。作为巨人的夸父更是“与日逐走”(《山海经·海外北经》)驱赶太阳,用他神巫的身份,“运用手中的魔杖驱逐太阳,使太阳落山,从而减轻旱灾”①。“夸父逐日的原因,是为了战胜炎热和干旱”②。面对人类的对抗,宇宙之王的太阳要么陨落于箭下,要么仓皇奔逃于夸父的追逐。
奋斗成就梦想。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丑曝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房屋畜牧农业医药的发明等神话,是中国神话时代战天斗地的壮举,也是上古时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的奋斗篇章。经过他们的努力,洪水平息、九州得治,人民乐业安康。这些古代神话展示的是一种历史进程,昭示的是一种民族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不畏艰难、不懈奋斗的精神激励下,“上下求索”“九死而不悔”、革故鼎新、发愤图强,涌现出了黄帝、炎帝、鲧、禹、后羿等神话英雄,培育出了无数的历史英雄与时代楷模,战胜了无数的自然灾害,开发和建设了美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不畏艰难、砥砺奋进、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
四、执着:不屈不挠的追求禀性
执着是一种永恒追求,不屈不挠是一种坚韧意志。英雄神共工一生执着于战斗。他与颛顼争过帝,最后壮志不酬怒触了不周山,造成了“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地球劫难(《淮南子·天文训》);他与高辛帝争过帝,帝“使重黎诛之而不尽”(《淮南子·原道训》);尧让天下时,共工谏言,尧举兵诛杀共工于幽州之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经训》);最后,禹伐共工(《荀子·议兵》),并把共工与其臣子相繇一起杀掉。
共工被诛,但其数代人为争取独立与诸帝不屈不挠地执着抗争品格让人敬佩。这一品格在其他诸多神话中也有表现,如鲧生禹神话:鲧不满自己因治水不力被诛杀,而“鲧腹生禹”,以生命转化的方式来延续自己生命,这是对自己未竟事业的执着追求。《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遭杀后“操干戚以舞”同样也昭示出了一种为自立死不瞑目的执着抗争的民族品格。夏耕头可断,但灵魂不屈,依然“操戈盾立”,这是一种对职业与信念的执着。“蚩尤桎梏化枫林”神话也能读出执着这种民族品格。按郭璞的注释:蚩尤为部族独立自强向中原盟主黄帝发起挑战,蚩尤被黄帝俘获,加以刑具处死。以后这些刑具在被扔掉时变成了枫树。红色的枫树不仅是蚩尤流的血,同时又是他不屈不挠执着于理想的精神物化。
太阳神作为宇宙之王备受人们崇敬,但当它给人类带来无情的干旱时,我们的先民却大胆地射日、追日。面对“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淮南子·本经训》)的惨象,后羿下到世间为民除害。他执着射日,一连射落了九个太阳,最后触怒了天帝,终老人间。后羿射日神话透出了一种宁死不屈埋头干事的执着品格。
夸父逐日神话也是一篇执着干事的经典。为了解除旱灾,夸父与日逐走,执着地驱赶太阳,竟然道渴而死。另一说夸父逐日是反抗太阳神黄帝,因为夸父是炎帝氏的后裔,他的驱逐太阳就是为给炎帝报仇而进行的斗争。这种斗争是炎帝与黄帝斗争的继续,是一种为了部族利益而执着奉献的精神意蕴。
精卫填海神话英勇、悲壮,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子路》)的填海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充分表现出了不屈不挠执着拼搏精神,备受人民敬重和赞扬。
执着通向成功。尽管共工斗诸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都带有很浓的悲剧色彩,但它反映了先民执着抗争的禀性,体现出了先民执着追求、久久为功、前赴后继的决心,造就出了先民正视自己、树立自信的心理基础,孕育了坚忍不拔,义无返顧,百折不挠的民族正气。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在这种精神的滋养下,培养出了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成千上万个英雄人物,正是他们不屈不挠的执着、勇于牺牲的气概,为国家自强、民族独立、人们幸福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五、奉献:勇于牺牲的无私情怀
乐于奉献、勇于牺牲是中国古代神话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创世神盘古为其典范。《五运历年纪》载当盘古伟岸的身躯倒下的一刹那,他同时也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其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化育成了世间万物,给人类留下了美好的山川幸福的家园。另一个开辟大神女娲为人类补天治水杀猛兽,又教人行媒置婚生育后代,尔后其肠也化作十神人继续守护人类。女娲身上最能看出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牺牲奉献的母亲形象。中国开辟神与生俱来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出先民们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
中国开辟大神的牺牲奉献精神为后来的大神们做出了榜样,始祖神与英雄神把这一精神进行了弘扬。伏羲结网罟,教民渔猎;炎帝发明了农业,亲尝百草辨草药,死而为灶;黄帝发明了指南针、舟车、文字等;尧帝一生为民事,在阳城考察而死;舜帝一生为民奉献,最后“舜勤民事而野死”,驾崩于南巡三苗对其实行教化的征程中;鲧死化禹,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蚩尤为了部族利益而牺牲,其桎梏最终也化为枫林,造福人类;夸父为了人类不受旱灾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其手杖化为邓林,为行旅之人提供一片歇息的场所。神射手后羿,为了拯救下民从天界来到人间,射落了九个太阳,解除了干旱灾难,尔后又杀死了一些猛禽凶兽,最后终老人间。这种牺牲是何等的伟大。
另外,《山海经》中人们熟知的“以袂蔽面的女丑之尸”“操干戈而舞的断首刑天”“操戈而立的无首夏耕”等神话虽然是巫术祭祀仪式的直接记录,但却闪耀着牺牲奉献的精神光芒。“女丑”即“女巫”,她为了人类求雨除旱而被十日炙杀而成“女丑之尸”。“断首刑天”的深层意蕴是一种“谷神断首”的原始农耕祭仪,刑天为人类祈盼丰收而被断首;司职农业的农神夏耕“无首”牺牲企盼丰收③。为祭仪事业舍生取义勇于“牺牲”透出了一种奉献精神。
奉献铸就灵魂。中国诸神所普遍体现的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话英雄所罕见的。这种牺牲奉献精神改造了世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是为我们民族所崇敬,也为我们民族所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为了民族自立国家自强人民幸福,多少个仁人志士隐姓埋名,甘做无名英雄,可歌可泣;更有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伟大英雄。今天我们党所培育的红船精神、南泥湾精神、时传祥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它处处闪耀着牺牲奉献的耀眼光辉,激励着中华民族坚定地迈向中国梦。
六、团结:和合同心的共进品格
中华民族是一个和谐共处,团结共进的民族,这种优秀传统在神话中表现得很充分。“盘古化生万物”是人与自然和谐,是天人合一观念与和合观念的有机统一,是古代很多思想观念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其他的死亡神话,如女丑之尸、断头夏耕、夸父逐日、鲧死为禹、颛顼死而复活等都是他们和合自然的使命使然。
和合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还有很多,如《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两性同体、杂种、怪物等复合形象:人面鸟、人面蛇(烛阴)、乘黄等;还有许多畸形人:大人国、小人国、三首国、长臂国、氐人国等。他们首先是自身的和谐,其次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他们和平相处和谐共存在神话的国度里。
龙与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形象,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作为一种神物,龙与凤是多种动物和多种天象的融合体,这反映了人们对天地万物包容的心态与和合心理,形成了民族的和谐观,体现了民族的尚和精神。
和合共进、团结同心的精神品格表现最为充分的是华夏族的形成。上古之时,万邦林立,中国大地上生活着众多不同的先民部落和部族。在长达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社会发展中,数千个甚至数万个部落部族不断融并。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是伏羲部族东迁中原与太昊部族融合成为太昊伏羲氏部族,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是炎帝东迁中原融并了太昊伏羲部族。民族的不断融合,最后形成了三大民族集团: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以太昊、少昊、蚩尤为代表的东夷集团,以伏羲与女娲为代表的苗蛮集团。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三大集团的融合过程。当炎帝神农氏没落时期,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阪泉之战打败炎帝,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地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实现了民族的第三次大融合。“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淮南子·冥览训》),黄帝又与东夷蚩尤战于涿鹿,并且擒杀了蚩尤。组成了以华夏和东夷集团为主体的更大规模的华夏集团,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实现。后来有虞氏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通婚,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融合进一步加深。而此时南方的苗蛮集团还没被征服。时间在流逝,黄帝及其后裔组成的华夏集团在与其他部族不断融合过程中,也开始了对南方苗蛮集团的融合。最后经过尧舜禹的努力,彻底征服了三苗,最终融并了苗蛮集团,这意味着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成,结果是推进了华夏族建立起了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族国家”政权——夏王朝,随后的商王朝、周王朝使华夏族更加发展与壮大,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使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真正形成,且不断强大。
在早期民族融合及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是以炎黄二帝特别是以黄帝和龙为同心圆的核心和血缘纽带的。这种民族的整合融会,一是华夏族向外兼并扩张的外向认同,一是外围民族的内向聚集华夏。这种“以夷变夏”的内向聚集华夏,即是外围民族认为自己也是炎黄后裔和龙的传人,是华夏族的一部分,如匈奴自认为是夏禹之后,鲜卑自认为是黄帝之后,苗族自认为是蚩尤的后代,瑶族自认为是高辛帝的后代,另有“龙生夷”之说。后来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等政权也都是认同华夏民族的文化而融入华夏民族大家庭之中的。华夏民族的融合发展强大过程是以向中原华夏族聚拢的过程,更是认同黄帝和龙核心地位的文化融合过程。“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核心神话只有两个:龙和黄帝。”④龙的旗帜、黄帝的核心位置造就了中华民族和合同心的看齐意识与核心意识,显示出了中国古代神话所涵蕴的民族精神和东方魅力。
团结就是力量。正是这种“和合同心”的民族团结精神,使古代众多部族、民族歸宗炎黄、凝聚华夏,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融洽的民族关系,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当近现代西方列强欺凌中国时,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心声,打败了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壮丽史诗。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要求我们讲求弘扬和合同心、团结共进的民族精神,营造出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创造出“美美与共”的大美氛围,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和美形象,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综上,中国古代神话既是先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先民美好生活的梦想,其所蕴含的“心系民众、改造世界、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勇于牺牲、和合同心”文化内涵,孕育出了“思危、创造、奋斗、执着、奉献、团结”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树起了文化自信、民族自立、国家自强的精神旗帜。这些源于神话内在特质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强盛的精神动力。千百年来,在伟大民族精神引领下,中华民族无论处于危难还是居于顺境,都时刻不忘忧患意识,践行进取之志,团结一致,奋斗拼搏,牺牲奉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今天,中华民族承继神话品质,弘扬民族精神,通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不懈奋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注释
①张春生:《夸父神话和逐日巫术》,《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②涂元济:《夸父逐日考·民间文艺集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③闫德亮:《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观照》,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8—50页。
④谢林:《中国——神话哲学》,《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责任编辑:行 健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