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应用的研究
摘 要:体验是个体对事物进行亲历和感悟的一种心理活动。将体验运用到课堂上的过程,其实是理论和实践交互的过程。探索情感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应用的方法和更具人文情怀的教学方式,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情感体验式教学;美术课程;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4-0092-03
引 言
在当下美术教学研究中,一种告别沉默课堂,大胆参与体验去感知艺术魅力的新型学习形式颇为热门[1]。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想象力放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社交能力,让这些品性在艺术欣赏、艺术创作中得到发挥,最终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艺术启迪,激发其艺术天赋和艺术智慧。换言之,教学方式只是一块块铺路石,能让美术课堂更加生动、跳跃、优质,但最终目的是打通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任督二脉”。
初中生经过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发展积累,具备一定的美术学习“筋骨”。但要打通他们的“任督二脉”,教师必须采用体验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使他们充分感受美术的艺术魅力。那么,探究采用何种方式开展体验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筑想象力乐园
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其创造性特征始终居于首位。因此,在美术课程的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学生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美术作品中呈现的美感和人文情怀[2]。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精心设计并科学优化自身教学,为学生搭建琳琅满目的想象力乐园。
1.情境还原,让画作动态起来
有别于传统课堂,体验式课堂在进行作品鉴赏时,可用情境还原的方式,让原本距离学生很遥远的静态图画变成有背景、有画面的动态内容,让学生走进画作之中,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内心。
我们以九年级上册《辉煌的文艺复兴美术》中《最后的晚餐》为例,分析如何在初中美术鉴赏课程中还原情景,让画作动态起来。即使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也会对这幅作品的故事有所了解:耶稣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与耶稣的门徒犹大串通设下陷阱,要在夜间逮捕耶稣。逾越节当天,耶稣与十二个门徒共进晚餐。席间,他对门徒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门徒们闻言,或紧张,或愤怒,或震惊,或激动。《最后的晚餐》正是描绘的这一微妙时刻。教师需在鉴赏课程中,让学生领悟达·芬奇卓越的技艺、创新的布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精妙地呈现这些门徒的眼神、表情、动作,注意画作的情感充溢及动作强烈,思考作者如何将观察和塑造各类人物的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仅靠讲述和画作赏析,学生难以透彻理解表现人物的技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还原当时的画面,一名学生扮演耶稣,十二名学生扮演门徒。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利用音效、光线等元素,打造昏黄的就餐场景,除耶稣和犹大扮演者外,剩余学生的身份、台词均需自己设定和表演。例如,耶稣悲伤地说完“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有的角色直接站了起来,质问到底是谁;有的角色则站立不动;有的角色极力想证明自己;有的角色则看出了犹大的阴谋,眼中露出愤恨。总之,学生表演均可自由发挥,跟随情节,以近乎本能的表演,将自己带回那场“最后的晚餐”,更好地理解画作中的每个细节。例如,那位下意识拿起餐刀的门徒,分明是识破了犹大的阴谋。
2.创设情境,让感受更加直观
需注意的是,有些课程内容适合还原当时的情境,有些内容则相对抽象,需要教师创设美术欣赏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3]。例如,在讲解色彩运用的课程时,教师可分三步创设情境。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系列色彩鲜明的美术画作,每一组画作都设置与色彩相关的问题,如这类用色的作品取得了何种艺术效果,让学生对色彩有直观的感受。其次,教师以“我的梦境”为题,请学生在画布上呈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种色彩,不必拘泥于形状,将自己想呈现的意境表现出来即可。最后,教师请每位学生给自己的画作命名并讲述它所代表的意境。有的学生表示,梦境的色彩强烈而浓厚;有的学生则认为,黑色的阴影能够代表梦魇。教师以此创设抽象的色彩乐园,让每名学生都能對色彩有更直观的感受。
二、激发丰沛的情感
艺术作品中,情感是核心要素之一。没有丰沛、真实的情感,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源泉[4]。因此,教师应将情感体验作为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资源、技巧来表达学生的情感,让情感体验驱动学生的学习和创作,以情感升华作为教学的有效目标。
1.以情感为纽带,贯通艺术感官
听觉和视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感官,非常容易贯通。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聆听音乐,给学生带来强烈、直观的情感冲击,要求学生准确把握。学会无形地转换感官,完成两种艺术形式的连通。培养学生的“通感”,即用耳朵听见色彩,用眼睛看见旋律。例如,教师播放激昂的音乐,为学生带来激情澎湃的感觉,要求学生以硬朗的线条呈现此情此景;播放明快的节奏,激发学生明快欢乐的情感,要求学生以暖色调为主进行描绘;播放伤感的旋律,让学生释放忧伤的情感,要求学生以沉郁的表现形式绘画。这样,教师先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准确的情感体验,再通过不同的形式、色彩、线条、构图,再现音乐的情感内涵,就能达成两种艺术形式的无障碍连通。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避免将学生的思维固化,不能让学生认为某种类型的音乐必须呈现某种类型的画作。事实上,达成两种形式的无障碍连通,正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艺术感官,打破学生的固化思维。如果某位学生听到欢乐的音乐,反而想到自己的某种不愉快经历,生出悲伤的情绪来,并不代表他的感受是错的。相反,由音乐产生的情感纽带,能让他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样,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2.以情感为渠道,融通诗情与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术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两者相互融通。特别是对于中国绘画作品而言,诗歌因为画面的呈现,变得具象,情景生动;画作因为诗歌的点缀,变得更有情趣、更具魅力。虚实可相生,诗情融画意,教师要善于将两者融合,用这两种美妙的意境,促进学生感官的融通。
例如,在创作以节日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从我国庞大的诗歌宝库中汲取灵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师让学生一边吟诵诗歌,一边发挥想象力,使学生置身诗词的节日氛围中,同时在脑海中将诗词意境与绘画意境相比较,迸发出新的创作灵感。在体验式教学中加入中国诗词,让文字有画面,让画面有语言,能让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意境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深沉与精妙无比。
三、站稳生活的土壤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否则将失去生命力。无论美术鉴赏课程还是绘画课程,都需要有机地融入生活,因为任何一种积累,都不及生活体验积累的直接印象深刻。教师需引导学生在既有经验的帮助下,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让生活成为灵感的源泉,发展自身艺术素养。
1.用生活语言阐释艺术概念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重复”这个概念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时,为了让学生摆脱十分枯燥的刻板观念,可为其播放2019年国庆70周年联欢表演中,张艺谋导演调动千人交响乐、千人合唱团的视频。试想,打造如此庞大的乐团,难道仅仅是简单的排列组合吗?要想达到震撼的艺术效果,重复性的合作、布局,每一位队员、每一件乐器都必不可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这个表演,就把“重复”概念运用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艺术表现中,“重复”自有魔力。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自然界存在的重复现象,向学生讲述普遍性及美感。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将大型表演中艺术效果的感性认识迁移至生活中,加深印象,提升认知效果,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2.用生活气息探索艺术之美
在过往的美术课堂上,“体验生活”这个概念常常被提到。学生只有感知生活的美、品位生活的气息,美术学习才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例如,在布置“寻找美”这个课题时,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美术课程的生活本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打破固有思维,用摄影方式,呈现自己在生活中最真实的对美的感受。无论一个剪影,还是一张远景,都是美的踪迹。美可以是干净无污染的沙滩上细白的砂粒,可以是家里猫咪的侧颜和装着星空大海的眼睛,可以是奶奶雪白的头发,也可以是冰激凌刚拿出冰箱时的一层糖霜。这些都藏在生活的肌理之中,学生要做的是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感知和记录,用生活气息探索艺术之美。可以说,这是每个人应延续一生的功课。
四、善用互动的技巧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本质上还是人与人的互动交流[5]。互动体验是体验式课堂教学中的“活跃分子”。它的引入让课程更加有趣生动,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互动中消化专业知识、学习创作技巧。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巴黎卢浮宫”欣赏课油画肖像时,教师应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肖像人物的生平,所处时代、地域,以及同时期的美术风格。基于这些大方向的认知,在教学如何精准把握人物表情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情观察活动,安排两名学生一组,面对面而坐。教师先说出一種表情,要求一名学生用最夸张的方式去表现,再要求另一名学生用最微小的方式去表现。一组表情做完后,两人交换,表演夸张的学生做微表情,表演微表情的学生做夸张表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仔细观察自己对面的同学,用心记录,教师要进行相应指导。比如,同样是快乐的表情,夸张地表现时,注意体现嘴唇的形状;微小地呈现时,注意体现嘴角上扬的幅度。学生用这种方式,将表情动作做到极致,通过小小的互动,加深了对表情的认知,对课程内容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除了人与人的互动,人与自然的互动也尤为重要。须知,大自然蕴含着庞大的创作灵感,自然是一个大平台,教师应让学生走近自然,树立观察意识,引导学生把自然当作创作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将视线停留在表面所察,如季节的变换不是只有落叶可以表明,土壤的微妙变化也是自然传递给我们的讯息。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人类身处自然之中,每一种人类活动都会给自然带来无法逆转的改变。只有带着这种辩证思维去观察和认识自然,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体验。
另外,有些课堂活动能够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不仅能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或创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对“桥”这个主题进行创作时,除了向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桥梁实拍、绘画作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纸张、小木材、陶土等材料在课堂上制作自己的小桥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桥梁的设计比例需符合建筑学原理。这样在后期绘制时,学生才能对构图有非常精准的把握。
结 语
在初中美术课程中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时刻提醒学生在扎根生活的同时,插上想象力的翅膀。教师应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打造一个学习乐园。体验式教学不是一条单行线,它的发展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学习,最终培养学生懂共情、知冷暖的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王苓.体验性学习——美术课教学的突破口[J].速读(上旬),2018(02):77.
黄建忠.浅谈初中美术课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9(28):82-83.
朱忍谦.创新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探析[J].成才之路,2019,(21):24.
许文捷.论体验式教学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3):76.
邹玉萍.让美术课堂“声动”起来[J].名师在线,2017(06):47-48.
作者简介:陈向东(1969.9—),男,浙江平阳人,硕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