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

许倩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先进的网络环境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题。当前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唯有探寻新的教育途径、教育方法,迎接新机遇、克服新挑战才能将网络为我所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2-0064-02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接的新机遇
(一)网络信息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海量的信息,其中包括国内外的时政要闻、社会动态以及民生热点等等,这极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资源。就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及应用软件来获取信息,并且其效率也是越来越高。此外,海量的信息也为一些专业的特色网站对其领域内的动态新闻进行实时更新提供了极大便利。很多高校也创建了本校的特色网站,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站传递到学生手中。这样既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又能够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便利。
(二)网络开放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网络环境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學资源,从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后若存有疑惑,可以通过邮件、论坛等方式向老师同学求助解疑。互联网的教育平台是开放的,是双向互动的,可以真正让大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正是由于大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索,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更好的内化。可见,网络确实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抓住网络开放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网络高效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网络信息传播的速率也十分高效。在网络环境下,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动态实时更新,大学生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既然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平台,高校教师也可以加以利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通讯平台与学生交流,可以是群组里的答疑解惑,可以是教学资料的分享,也可以是一对一的深入辅导。除了学生的学习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学生最近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谈心,让学生可以倾诉心声,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恐惧。网络上的教学与沟通大大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教育者的权威受到挑战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教学资讯,也可以看到专家学者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解读,这必将挑战高校教育者的权威。
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新鲜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推动力。大学生每天都会通过网络接触到无数的最新信息,这与传统的教育过程形成鲜明对比。仅从时间上看,当教师提前寻找的教学资料真正用在课堂教学时已经不是最新信息了,无形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先导作用就被弱化了。在这个信息极速更新的时代,部分教师由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比较陈旧等原因,不能很好地与现代网络信息社会接轨,教师就失去了他的主导地位。
(二)网络环境中的复杂信息大学生无法鉴别
网络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各类虚假信息、各类思潮提供了很好的传播途径。网络环境中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交织在一起,但是由于目前的网络监控还不够完善,在网上发布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致使网上有违社会公德以及打击社会主义的信息一时难以控制。这些信息中也不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的经济渗透、政治渗透以及文化渗透等等,它们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影响。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社会阅历浅、心智不太成熟,加之对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感,面对外界各类信息很难通过理性的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因此很容易被这些负面信息所误导,形成错误的认知。
(三)网络虚拟致使大学生行为意识出现歪曲
网络虽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但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有些大学生更喜欢沉溺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或是因为在网络游戏里更能体现他存在的价值;或是因为在网络环境中跟陌生人倾诉,更能缓解自己的郁闷、惆怅。长期沉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大学生由于与现实生活脱节,很容易会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有的大学生甚至不愿与现实中的人交流,出现自闭倾向。此外,有些大学生还在网络环境中自由的匿名发布各种言论,以此来张扬个性、发泄情绪。大学生的这种行为直接反映出自身的道德素养低下、法制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淡化这一现状。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传统教育模式遭到冲击
在网络环境下,更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形成鲜明对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讲课为主,课堂上教师传递的信息仅限于教师提前准备的教学内容。此外,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完成。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更是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失去兴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大大减弱。然而通过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专业论坛、网站搜索以及网络课程等进行自主学习。这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也渐渐地发生变化。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网上的自主学习,既可以同兴趣相投的人一起探讨问题,又可以借机相互学习。
由此看来,大学生在网上分享的个人观点及个人发展动态都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关注不到的。显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及教育能力,还要注重强化自身的科学意识和网络技能。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夯实理论基础,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与高校组织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提升自己的政治水平。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以身作则,其自身的道德感染力也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地教化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提升自己的网络技能水平。这样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网络环境下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二)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
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仅仅依靠对校园网严格监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校内校外共同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才能实现。对于校园网而言,高校要设立专门机构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监控,及时删除虚假造谣、消极反动的信息。对于学生较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官网和校园贴吧等平台共享学习资料。努力把校园的互动平台打造成大学生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对于校外网来说,就需要国家网络监控部门加强对网络的监控,过滤虚假负面信息。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校外网的资源,重视移动终端软件的利用,大力宣传主流思想及正能量,努力提高其传播范围及传播速度。通过校内与校外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三)提升大学生道德、法律自律意识
网络环境虽然具有虚拟性,但是也需要一定的网络秩序来维护其正常运行。这就要求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类思想观念的冲突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等等,大學生难免会感到手足无措。只有坚定的道德意志才能帮助我们鉴别是非对错,只有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让我们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其次,还要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及网络责任教育。想要利用网络就必须树立网络法制意识,做一名合格的网民。对于网络环境中的权利和义务也要坚决维护,在网络环境下也要明辨是非。
(四)创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面对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高校应该主动探索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网络教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最大合力。
首先,高校可以将学校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创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开辟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论坛,形成全面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次,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再次,还要突出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在课堂上或网上进行发言,多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网络的迅速发展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敢于直面新形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模式,推动互联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晓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
[2]张文浩.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 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3]庄秋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 现代交际,2012,(6).
[4]孙国强,刘涛.试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1,(8).
[责任编辑:秦 超]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