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发而动全身
普双华
【摘要】在小说《项链》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文短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说教学;《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但并不复杂,况且学生在高一时已在英语教材中学过,对内容较为熟悉。现在小说的译文又成为高二语文的讲读课文。如何教学这篇小说?我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拟定了完成小说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从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发展观察、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
尝试探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文学欣赏教学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定位教学目的是在文学欣赏中启迪人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释放出来,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于是我决定尝试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长文短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激发兴趣找“一发”
既然学生在高一已接触过此篇文章,所以一上课我便用设疑激趣导入:
师: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高一英语课已学过,为什么高二语文课本又选作教材呢?
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多学两遍。
生:也许是编者的失误吧。
……
生:那是英语课,而这是语文课。英语课学习的是语言,重在积累词汇、句式。语文课学习的是语言文学,不仅读懂词句含义,更重要的是鉴赏小说,对文学形象进行理性思考,把握主题,体味小说的精妙。
师:这节课我们就从语文角度来鉴赏《项链》。小说的三大要素是情节、环境、人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在学生已知的情况下,联系已知而又在无疑处生疑,激发兴趣。并且把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当作是牵动小说全身的“一发”,确定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明确“一发”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品评小说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前瞻后顾定品性,勿忘体察作者情。
学生迅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积极思索,总结发言,阐述分析。
生: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从她的心理、动作、语言、神情、外貌作分析:她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她的痛苦无奈的感受;她借项链时的动作心理;她在舞会上的陶醉;她在舞会后的逃走……
生:不能只说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也是一个爱美的诚实的妇女形象。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可看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那个社会的时尚。上流社会的佛来思节夫人是爱慕虚荣者——假项链要装在精美的盒子中;人们是爱慕虚荣者——女人嫁人要有钱财,男人娶妻要有钱有势;小职员是爱慕虚荣者——省吃俭用也要买杆猎枪去打猎;下层人是爱慕虚荣者——拉着破马车自惭形秽……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玛蒂尔德难以跳出这个圈,她的命运被这只无形的手紧紧控制着,她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生:玛蒂尔德是一个诚实守信之人。她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从“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过程中可看出来,即使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而是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
生:玛蒂尔德是一个勤劳坚强之人。从“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的情节中可看出。在项链丢失后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钱。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生:玛蒂尔德是一个纯洁之人。从其赔项链的行动中可看出。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美貌。她并没有出卖自己的美貌和姿色。
生:玛蒂尔德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从其心理、行动及小说的情节中可看出。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好些、丰富多彩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诚实地生活。
师:这个人物形象给你什么启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又展开对小说的主题讨论……
这堂课通过人物形象分析这“一发”带动情节、环境、细节、主题及体味小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精妙之处的鉴赏。把本来需要二至三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一课时完成。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语文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可以说是一举几得。
总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说教学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实现掌握知识(学会)和发展能力(会学)的两者统一,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