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类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李茂林
摘 要:当前我国外语类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呈现出新趋势,在学校建制、专业发展、语种建设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新建外语类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繁荣。
关键词:外语类高校 建设 发展 新趋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外语类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以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为主。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9所高校。这9所高校一直是我国外语类高校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学科门类不断丰富,学科范围不断拓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这些高校中大部分已纷纷升格为“大学”。2013年4月,四川外语学院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大连外国语大学。至此,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中,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之外,都已升格为“大学”。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一批新的外语类高校开始建立,它们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代表了我国外语类高校的新生力量。笔者以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新批准的学校名单”[1]为遴选范围,发现符合条件[2]的新建外语类高校主要有七所。以其成为“本科层次的外国语学院”的时间为序排列,分别是: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2003年,长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8年,绍兴)、浙江外国语学院(2010年,杭州)、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1年,哈尔滨)、安徽外国语学院(2011年,合肥)、广西外国语学院(2011年,南宁)、河北外国语学院(2012年,石家庄)。
外语类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1.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大致遵从三种范式
目前,国内外语类高校的建立情况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范式:第一种是20世纪40年代~ 60年代建立的高校,主要指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这些高校的建立大多是出于抗战需要或新中国建设亟需培养大量外语人才的需要。其建立时间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194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1949年)、四川外国语大学(1950年)、西安外国语大学(1952年)、北京语言大学(1962年)、天津外国语大学(1964年)、大连外国语大学(1964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64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65年);第二种是由以前的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高校,如浙江外国语学院和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前身是浙江教育学院,在1994年就已经开始进行本科教育,2010年更名为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前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原本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独立学院,也是在成为外国语学院之前就已开始本科教育,2011年更名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第三种是由升格而建成的外语类高校。这类高校占了新建外语类高校的多数,如7所新建外语类高校,有5所均由以前的职业学院、专修学院或者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由吉林华桥外语职业学院升格而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由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升格而来,安徽外国语学院由安徽外国语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而来,广西外国语学院由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升格而来,河北外国语学院由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升格而来。
2.外语类高校的语言专业和非语言专业发展迅速
参照“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3]中的数据,在九大传统外语院校中,新增专业呈多元化趋势:一是语言专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中,部分高校一直在致力于扩大语言专业数量,如2009年~2012年[4]新增的专业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增设了15个语言专业:爱尔兰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马耳他语、孟加拉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拉丁语、梵语巴利语、普什图语、阿姆哈拉语、吉尔吉斯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增设了4个语言专业:印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其他学校新增的语言专业数量均在2个或2个以下。二是非语言专业数量不断增加。不少学校在语言专业数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积极开设非语言专业。2009年~2012年,增设非语言专业最多的是四川外国语大学,为9个:社会学、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学、审计学。其次是大连外国语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分别是5个和4个。其他外语类高校新增非语言专业的数量,均在2个或2个以下。值得注意的是,这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所开设的非外语专业,也都融入了外语教育特色,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注意加强外语素质培养,强化学生的复合型素质,增强其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优势。
新建立的外语类高校在新增本科专业方面发展迅猛。不论是语言专业,还是非语言专业,近几年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语言专业方面,2009年~ 2012年发展最快的是浙江外国语学院和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都增设了6个语言专业。其他新建外语类高校新建语言专业的数量均在3个或3个以下。从语种分布来看,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语种,是多数新建外语类高校开设的专业。在非语言专业方面,大多数学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设立了较多的非语言专业。尤其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两年内就增设了8个非语言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行政管理、金融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艺术设计学。其他几所新建立的外语类高校新设立的非语言专业数量大多在6个左右。新建外语类高校既不断增加语言专业的数量,同时也大力发展非语言专业,增强了学校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新建外语类高校以“民办”和“省教育厅主管”居多
“民办”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之一。7所新建外语类高校中,除浙江外国语学院为“公办”性质外,其他6所均为“民办”性质。可以看出,在外语类高校当中,“民办”参与的意识相当强烈。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5],截至2013年6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198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424所,民办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9.3%,近1/5强。以本文涉及到的16所外语类高校为例(9所传统外语类高校,7所新建外语类高校),民办的有6所,占全国外语类高校总数的37.5%,近全国平均水平19.3%的2倍。“民办”力量筹办外语类高校的热情明显高于筹办其他一般类型的高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外语热”“小语种人才热”现象。就上级主管部门来看,7所新建外语类高校当中,除浙江外国语学院是浙江省直属外,其他6所均由各省教育厅主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的不断下放,地方—尤其是省一级及其下属部门—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权不断增加。
对新建外语类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三点建议
1.新建外语类高校的语言类专业要同时兼顾数量和质量提升,非语言专业要凸显外语培养特色
外语语种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一所外语类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性质的重要方面。新建外语类高校的语种数量增长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增加,新建外语类高校的语种数量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但同时应看到,在语言专业的质量上,7所新建外语类高校与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新建外语类高校的语言类本科专业数量基本在6个~ 10个左右,均没有突破10个以上的规模。尤其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只有3个语言专业招收本科生。总的来讲,这几所高校的其他语种或加上新建外语类高校的语言专业还比较年轻,学科综合实力不算太强。所以提升语言专业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建外语类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外语类高校也需要设立新的非语言专业。在非外语专业建设中,要凸显非语言专业的外语特色,如新建立的会计学、国际经济贸易、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都可以有机地融入外语培养特色,将“涉外方向”或“外语方向”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当中。只有把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有机结合,既凸显外语特色,又能促进新建专业的蓬勃发展,外语类高校才能不断获得生命力。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由于办学历史悠久,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在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是值得新建外语类高校学习和借鉴的。
2.新建外语类高校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
外语高等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不同于一般的文科高校,需要配备更加专业的师资和设备,提倡小班教学和针对性培养训练,因此需要较多的培养经费。而目前大多数新建外语类高校均为民办性质,获得的政府资助相对较少,办学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民办性质的外语类高校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大都在二三线城市,但由于其民办性质,其语言专业的学费一般都较高,均在10,000元/年(含)以上,最高的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17,000元/年。7所新建的外语类高校当中,只有浙江外国语学院虽然地处杭州市,但由于其公办性质,每年的学费不到4,000元。传统外语类高校由于都是公办性质,虽然地处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重要城市,但其语言专业的学费均不算高,大都在4,000元/年~ 6,000元/年之间,只有四川外国语大学略高,为6,875元/年。民办高校由于建立或升格不久,获得的政府拨款相对较少。资金来源中,自筹经费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的学费也是其主要来源之一。为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新建外语类高校需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捐助,如争取社会组织机构支持,争取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捐助,开辟大学行业合作新渠道,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都是汇聚社会资源、扩大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3.新建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建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与传统的外语类高校已经有一些趋同趋势,如都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异,新建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还是比传统外语类高校低一些。例如,新建外语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多的是强调“应用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根本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而传统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中,更多的是强调“高层次”(或“高素质”),突出人才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最终的定位是“国际化人才”或“世界公民”。毕竟新建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历史较短,在人才培养理念和经验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新建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多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能会造成人才培养中的理念偏差,把外语教学变成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冲突的。新建外语类高校要有长远规划,在定位培养精通外语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偏颇。新建外语类高校可以更多地从传统外语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中汲取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
本文系2011年度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合作共建项目“世界城市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5]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1306/153565.html,该文件统计的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21日.
[2] 筛选条件为:2013年教育部正式备案的、外语类、本科层次的高校.
[3]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30/201304/150112.html,该文件统计的截止日期为2013年3月28日.
[4]这里指的是自然年份,2009年~ 2012年指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四个自然年份.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责任编辑:于 洋]
摘 要:当前我国外语类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呈现出新趋势,在学校建制、专业发展、语种建设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新建外语类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繁荣。
关键词:外语类高校 建设 发展 新趋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外语类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以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为主。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9所高校。这9所高校一直是我国外语类高校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学科门类不断丰富,学科范围不断拓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这些高校中大部分已纷纷升格为“大学”。2013年4月,四川外语学院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大连外国语大学。至此,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中,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之外,都已升格为“大学”。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一批新的外语类高校开始建立,它们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代表了我国外语类高校的新生力量。笔者以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新批准的学校名单”[1]为遴选范围,发现符合条件[2]的新建外语类高校主要有七所。以其成为“本科层次的外国语学院”的时间为序排列,分别是: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2003年,长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8年,绍兴)、浙江外国语学院(2010年,杭州)、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1年,哈尔滨)、安徽外国语学院(2011年,合肥)、广西外国语学院(2011年,南宁)、河北外国语学院(2012年,石家庄)。
外语类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1.外语类高校的建立大致遵从三种范式
目前,国内外语类高校的建立情况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范式:第一种是20世纪40年代~ 60年代建立的高校,主要指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这些高校的建立大多是出于抗战需要或新中国建设亟需培养大量外语人才的需要。其建立时间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194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1949年)、四川外国语大学(1950年)、西安外国语大学(1952年)、北京语言大学(1962年)、天津外国语大学(1964年)、大连外国语大学(1964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64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65年);第二种是由以前的本科院校转型而来的高校,如浙江外国语学院和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前身是浙江教育学院,在1994年就已经开始进行本科教育,2010年更名为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前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原本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独立学院,也是在成为外国语学院之前就已开始本科教育,2011年更名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第三种是由升格而建成的外语类高校。这类高校占了新建外语类高校的多数,如7所新建外语类高校,有5所均由以前的职业学院、专修学院或者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由吉林华桥外语职业学院升格而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由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升格而来,安徽外国语学院由安徽外国语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而来,广西外国语学院由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升格而来,河北外国语学院由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升格而来。
2.外语类高校的语言专业和非语言专业发展迅速
参照“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3]中的数据,在九大传统外语院校中,新增专业呈多元化趋势:一是语言专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中,部分高校一直在致力于扩大语言专业数量,如2009年~2012年[4]新增的专业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增设了15个语言专业:爱尔兰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马耳他语、孟加拉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拉丁语、梵语巴利语、普什图语、阿姆哈拉语、吉尔吉斯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增设了4个语言专业:印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其他学校新增的语言专业数量均在2个或2个以下。二是非语言专业数量不断增加。不少学校在语言专业数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积极开设非语言专业。2009年~2012年,增设非语言专业最多的是四川外国语大学,为9个:社会学、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学、审计学。其次是大连外国语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分别是5个和4个。其他外语类高校新增非语言专业的数量,均在2个或2个以下。值得注意的是,这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所开设的非外语专业,也都融入了外语教育特色,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注意加强外语素质培养,强化学生的复合型素质,增强其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优势。
新建立的外语类高校在新增本科专业方面发展迅猛。不论是语言专业,还是非语言专业,近几年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语言专业方面,2009年~ 2012年发展最快的是浙江外国语学院和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都增设了6个语言专业。其他新建外语类高校新建语言专业的数量均在3个或3个以下。从语种分布来看,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语种,是多数新建外语类高校开设的专业。在非语言专业方面,大多数学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设立了较多的非语言专业。尤其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两年内就增设了8个非语言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行政管理、金融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艺术设计学。其他几所新建立的外语类高校新设立的非语言专业数量大多在6个左右。新建外语类高校既不断增加语言专业的数量,同时也大力发展非语言专业,增强了学校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新建外语类高校以“民办”和“省教育厅主管”居多
“民办”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之一。7所新建外语类高校中,除浙江外国语学院为“公办”性质外,其他6所均为“民办”性质。可以看出,在外语类高校当中,“民办”参与的意识相当强烈。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5],截至2013年6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198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424所,民办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9.3%,近1/5强。以本文涉及到的16所外语类高校为例(9所传统外语类高校,7所新建外语类高校),民办的有6所,占全国外语类高校总数的37.5%,近全国平均水平19.3%的2倍。“民办”力量筹办外语类高校的热情明显高于筹办其他一般类型的高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外语热”“小语种人才热”现象。就上级主管部门来看,7所新建外语类高校当中,除浙江外国语学院是浙江省直属外,其他6所均由各省教育厅主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的不断下放,地方—尤其是省一级及其下属部门—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权不断增加。
对新建外语类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三点建议
1.新建外语类高校的语言类专业要同时兼顾数量和质量提升,非语言专业要凸显外语培养特色
外语语种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一所外语类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性质的重要方面。新建外语类高校的语种数量增长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增加,新建外语类高校的语种数量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但同时应看到,在语言专业的质量上,7所新建外语类高校与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新建外语类高校的语言类本科专业数量基本在6个~ 10个左右,均没有突破10个以上的规模。尤其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只有3个语言专业招收本科生。总的来讲,这几所高校的其他语种或加上新建外语类高校的语言专业还比较年轻,学科综合实力不算太强。所以提升语言专业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建外语类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外语类高校也需要设立新的非语言专业。在非外语专业建设中,要凸显非语言专业的外语特色,如新建立的会计学、国际经济贸易、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都可以有机地融入外语培养特色,将“涉外方向”或“外语方向”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当中。只有把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有机结合,既凸显外语特色,又能促进新建专业的蓬勃发展,外语类高校才能不断获得生命力。九大传统外语类高校,由于办学历史悠久,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在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是值得新建外语类高校学习和借鉴的。
2.新建外语类高校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
外语高等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不同于一般的文科高校,需要配备更加专业的师资和设备,提倡小班教学和针对性培养训练,因此需要较多的培养经费。而目前大多数新建外语类高校均为民办性质,获得的政府资助相对较少,办学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民办性质的外语类高校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大都在二三线城市,但由于其民办性质,其语言专业的学费一般都较高,均在10,000元/年(含)以上,最高的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17,000元/年。7所新建的外语类高校当中,只有浙江外国语学院虽然地处杭州市,但由于其公办性质,每年的学费不到4,000元。传统外语类高校由于都是公办性质,虽然地处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重要城市,但其语言专业的学费均不算高,大都在4,000元/年~ 6,000元/年之间,只有四川外国语大学略高,为6,875元/年。民办高校由于建立或升格不久,获得的政府拨款相对较少。资金来源中,自筹经费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的学费也是其主要来源之一。为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新建外语类高校需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捐助,如争取社会组织机构支持,争取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捐助,开辟大学行业合作新渠道,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都是汇聚社会资源、扩大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3.新建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建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与传统的外语类高校已经有一些趋同趋势,如都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但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异,新建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还是比传统外语类高校低一些。例如,新建外语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多的是强调“应用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根本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而传统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中,更多的是强调“高层次”(或“高素质”),突出人才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最终的定位是“国际化人才”或“世界公民”。毕竟新建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历史较短,在人才培养理念和经验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新建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多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能会造成人才培养中的理念偏差,把外语教学变成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冲突的。新建外语类高校要有长远规划,在定位培养精通外语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偏颇。新建外语类高校可以更多地从传统外语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中汲取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
本文系2011年度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合作共建项目“世界城市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5]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1306/153565.html,该文件统计的截止日期为2013年6月21日.
[2] 筛选条件为:2013年教育部正式备案的、外语类、本科层次的高校.
[3]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30/201304/150112.html,该文件统计的截止日期为2013年3月28日.
[4]这里指的是自然年份,2009年~ 2012年指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四个自然年份.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