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廉江县安铺抗击鼠疫的斗争

    冯维铭

    

    

    廉江县安铺镇①位于广东省南端,雷州半岛北部,面临北部湾,处九洲江口,始建于明朝正统九年,具有500多年历史,为广东省著名古镇之一,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它是一个交通便利的地方,水路可通北海、越南,河流可通廉江石角、广西陆川,陆路可通湛江、遂溪、海康、徐闻、合浦等地,历来为粤桂两省区部分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是廉江县除廉江县城外商业最鼎盛之所。

    新中国成立前,安铺镇卫生清洁工作甚差,地势低湿,街道狭窄,污水窝、垃圾堆长年臭气熏天,成了各种病源滋生地。《广东鼠疫志略》记载:“鼠疫最初发现于北海,清同治六年(1867)以后偶一发作,迄光绪八年(1882),突然暴发鼠疫,始于钦州、合浦,居民死亡四、五千人。光绪十七年(1891)发现于廉江安铺”。自此至解放初期,安铺镇年年均有鼠疫流行,有“世界第二鼠疫区”之称,疫情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流行高峰期,端午节前后才渐渐停息。据统计,60多年来,全镇共有5000多人命丧鼠疫,鼠疫病户达90%以上。由于缺乏医疗设施和科学知识,人民严重迷信,将鼠疫视为“年冬症”、“发人瘟”,谓其年年发生,天地注定,非人力可变。安铺鼠疫危害人民生命财产惨烈。据查史料及一些老人回忆,安铺镇患鼠疫死亡人数较多的有1924年、1925年和1938年,其中1924年死亡约2000人,占全镇人口20%左右(当时全镇人口不足1万人)。最惨的是西大街峤和祥店许氏一家17人,因连年患鼠疫病死亡10人,由殷实之家走向破产。时人苏道南这样描述安铺鼠疫大流行时的恐怖景象:“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未几日,人死如墙堵。三人同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昼死人,莫敢数,白色惨淡愁云护。夜死人,莫敢哭,疫鬼吐气摇灯绿,四更风起灯忽灭,人鬼尸棺暗同屋。鸟啼不断,犬吠时闻,人含鬼魄,鬼吐人神……白日逢人疑见鬼,夜间见鬼反是人。”每到鼠疫流行季节,全镇商铺闭户,学校停课,一派萧条景象,形成死镇。安铺墟期是农历二、五、八,中午十二时左右才成墟,下午二时左右就散了。更为可悲的是,鼠疫虽然连年无情地夺去无数生命,人民对它的狰狞面孔却一无所知,并给它披上一层浓厚的迷信色彩,对它麻木不仁,任由愚弄。为求神灵消灾,家家户户供奉菩萨。每到深夜,流氓恶棍则头戴高帽,面涂黑墨,身穿红衣,装神弄鬼,趁机打劫。天灾加人祸,令这个南陲古镇犹若明珠蒙垢,暗淡无光。

    鼠疫传入安铺后,从清朝政府到民国政府,均对鼠疫防治措施不力,民众缺医少药,疫情持续猖獗。1941年12月,广东省民政厅卫生处南路鼠疫防治所在安铺成立,负责广东南路地区8个县的鼠疫防治工作,1944年9月日军占领安铺后停办。1947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第一医疗大队第三医疗队调驻安铺镇,同年底再调回湛江。这两个鼠疫防治组织在安铺期间,虽然开展一些医疗预防工作,但没有得力防治措施,因而未能控制疫情。

    1949年11月1日廉江解放。11、12月间,安铺镇上出现少量死鼠,并发现少数鼠疫病人。这是鼠疫开始流行的先兆。这不仅影响居民的安危,而且威胁到准备解放海南的驻军安危,问题十分严重。廉江县委、县人民政府迅速将疫情向南路地委、专署报告,并很快上报至广东省和中央。1950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出军政防疫队到安铺防治鼠疫;同年2月,中央防疫大队一行27人到安铺一带开展鼠疫防治工作;南路地委和南路专署先后两次派出湛江卫生训练班技术人员参加防疫工作;湛江市军管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也派出医务人员支援。1951年,广东省鼠疫第二防治队进驻安铺。广大医务人员紧紧依靠廉江县第四区、安铺镇党委和政府,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勇于探索,全力开展鼠疫防治工作,迅速将疫情控制,以至消灭。

    宣传教育,提高卫生知识。1950年初、1952年春,第四区委、安铺镇委先后举办两期防疫训练班,培训2608名防疫骨干。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户户讲卫生,家家搞清洁,防疫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防疫工作越来越好。镇内县第四区小学、县第四区立第一小学校师生还利用游行呼口号、演街头剧、唱山歌等形式进行防疫宣传,为广大群众科学认识鼠疫,战胜鼠疫呐喊助威。

    注射防疫疫苗,增强身体抵抗力。中央防疫大队带来的防疫疫苗是苏联生产的,效果好,但注射时比较疼痛,不久还出现肿块,有的群众一时还没能接受,加上潜伏的匪特谣传打预防针导致不育,更增加群众恐慌。为此,廉江县第四区、安铺镇领导带头,宣传科学防御知识,并在街上、路口流动打针点和群众一起打防疫针,以实际行动消除群众的顾虑。

    灭鼠灭蚤。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源体广泛寄居于鼠类等野生啮齿动物体内,由带菌跳蚤叮咬引起人类鼠疫。因此灭鼠灭蚤是消灭鼠疫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在接近流行季节前,安铺镇动员群众在屋前屋后、排水沟等藏污纳垢的地方喷洒D.D.T.或六六六粉灭蚤、灭蝇、灭蚊,消灭病原体和寄生虫卵。发动群众捕鼠,推广交流捕鼠方法,投放毒鼠药物,堵塞鼠洞,有序摆放家具物品,减少老鼠藏身之地,发现死鼠及时清理。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变不良风气和习惯。安铺镇成立防疫委员会,镇下属7个街道成立防疫小组,推动全社会形成群防群治局面。防疫委员会组织领导居民制定防疫规划和卫生公约,实行大扫除与小扫除相结合,定期大搞室内外卫生,粉刷墙壁,清理积垢藏污的洼池、沟渠、垃圾堆,严禁放养家禽。改良水井,改善私厕,修建公厕,建设化粪池,将粪便集中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填平低洼地,消灭蚊虫孳生地。大力提倡个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鱼,不吃腐烂水果,不吃病死禽畜等。此外,设置果皮箱、痰盂、垃圾桶,改建蓄粪场等。

    发现病例迅速隔离和治疗。1951年,广东省鼠疫第二防治队在安铺附近的田头仔村设隔离病院收治鼠疫病人。广大医护人员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严密观察病人变化,摸索治疗方案,寻求有效的救治方法。鼠疫病人死亡后,劝导其家人到防疫收容室暂住,并迅速将遗体消毒后深埋。广大群众看到部分染病者得以治愈,渐渐信服鼠疫病可防可治,更加积极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中来,全镇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经过多方努力,安铺鼠疫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急剧下降。1950年发病117人,死亡82人;1951年发病54人,死亡9人;1952年零发病,零死亡。1952年12月,安铺镇被评为全国卫生丙等模范,荣获毛泽东主席题词的锦旗一面和奖金两千万元(旧人民币)的奖励。安铺人民以无限喜悦的心情送走了为患60多年的“瘟神”,庆祝防治鼠疫的重大胜利。1953年安铺又被评为广东省乙等卫生模范,荣获锦旗一面和奖金一千万元(旧人民币)。1953年后,先后有中央卫生代表团、广东省卫生代表团、北海卫生代表团、湛江专区各县的代表到安铺镇参观,他们对安铺镇的卫生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从此,在旧社会被认为“鬼”世界的安铺,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始走上新生。

    主要参考资料:

    ①1997年5月,廉江市河堤镇撤销,其原所辖行政区域并入廉江市安铺镇。本文所称安铺镇仅指此前安铺镇的区域范围,即安铺城区和近郊的10多条村庄;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镇总人口14408人。

    ②廉江县卫生防疫站:《历史上安铺疫流行情况和解放后的情况》,1969年2月3日,存廉江市档案馆。

    ③廉江县安铺镇志编纂小组编:《安铺镇志》,内部出版,1986年第一版,湛江市第一中学印刷厂印刷,第249~54页。

    ④邓刚:《风雨人生》,内部出版,2013年2月,广州市海珠区禾沣印刷厂印刷,第46~49页。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