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担架的故事

    王辉

    教师有效的持续观察,能较好地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游戏后的回顾环节,实际上蕴藏着非常大的价值,对孩子游戏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归纳总结,也是对游戏经验价值的一种分享。

    一、观察支持

    在户外轮胎区,用于建构的竹梯被三个小女孩侧立起来,她们跨在上面,开心地摇晃着,竹梯不稳很快便倒了下来。鑫鑫和琪琪就在倒地的竹梯上玩起了跳格子。

    这时,圆圆和小橘两个小女孩也抬来了一架竹梯,琪琪和鑫鑫过来帮忙,她们抬着竹梯绕了一個圈,圆圆灵机一动,说:“我们抬了一个担架。”我问:“你们抬着担架要去干什么?”琪琪想了想说:“去医院!”我说:“哦!病人在哪儿?”

    琪琪听闻,让大家放下担架,自己躺到上面充当病人。我在旁边提醒琪琪抓牢担架边,防止从担架上滑落。其他孩子有的当医生,有的做护士,围绕琪琪忙碌起来。病号太重,孩子们抬不动,只好放下担架,就地展开诊治。

    琪琪主动伸出舌头,配合医生检查,医生们仔细查了琪琪的舌头、嘴巴,然后盯着琪琪的牙齿说:“有个黑点。”随后,一名医生用手按了按琪琪的鼻孔,发现并没有异样,又用手摸了摸她的脖子,另一名医生则掀起琪琪的衣服,仔细查看了她的小肚子。最后,医生给琪琪喂了“药”,喝了“药”之后,琪琪的病立刻就好了。

    琪琪刚离开担架,另外一个孩子马上躺了上来,医生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其他孩子模仿琪琪,又重复起刚才的诊断过程。扮演医生的琪琪用大拇指在病号的额头上量了量说:“温度有点儿高,发烧了!”圆圆学着琪琪也摸了摸病人的额头说:“对!”

    我问:“怎么办?”医生说:“要住院,住很长时间。”

    第二个病人离开了担架之后,琪琪又扮作病人躺到了担架上,其他孩子继续扮作医生,又给她检查了一遍,但是这次检查增加了摸额头量体温的环节。

    琪琪起身之后,担架一头一尾立刻又躺上了两个病号。医生们自觉地分工,分别给两个病号诊治。在检查环节,医生还仔细摸了摸病号的口袋。我问:“为什么要摸病人的口袋?”她们说:“看病!检查!”

    现场的每个孩子都扮演了一次病人之后,医生们抬起担架,开始寻找病人。无果。一个扮演医生的孩子躺到了担架上,要求看病。恰在这时,一个小男孩跑来要抬担架,琪琪不给,双方争执起来,小男孩只好悻悻而归。我提醒她们,担架上还有病患:“快!这个医生生病了。”琪琪说:“医生是不会生病的。”我问:“为什么?”她说:“医生是看病的人!”

    游戏时间结束了,孩子们一起将担架送回了棚中。

    二、解读与分析

    这是小班孩子之间发生的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游戏故事。对上述情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孩子们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游戏目的和计划,在与竹梯的互动中无意间发现了它的可能性,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愉快体验。孩子们没有将竹梯和轮胎进行组合搭建,而是在探索竹梯可以怎么玩。她们先将竹梯当马骑着玩,发现很有意思。竹梯倒了之后,她们又将它当成了跳格子的工具。另外两个幼儿抬竹梯的形象,触动了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之教师在旁边简单地指引,激活了幼儿到医院就诊的生活经验,接下来的游戏便水到渠成。

    整个游戏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游戏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灵活迁移经验的能力等,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1.能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

    游戏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游戏的源泉。游戏中,孩子们已具有骑马、跳格子、抬担架、看病等生活经验,她们将竹梯当成游戏道具,充分展开想象力,相互模仿,开启了竹梯的游戏价值,从而玩出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游戏。尤其是她们将抬竹梯与抬担架进行类比联想,直接引发了后面的角色扮演游戏。

    当老师问病人在哪儿时,琪琪立刻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或遇到的情景进行再现,扮成病人躺在担架上,这样其他孩子便从自己的经验中自动识别出自己的角色,如医生或者护士。当医生的时候,琪琪又将自己在生活中看病就诊的经验或在娃娃家扮演医生习得的经验进行了迁移:伸舌头、看嘴巴、摸脖子、看肚子等,非常投入专注,整个过程无缝衔接,转换自然。

    2.具有较默契的合作意识

    默契的配合、自主自发的合作是该游戏得以不断深入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出琪琪具有较强的组织与领导能力,表达能力强,动作思维敏捷,她不断地推动着游戏向纵深发展,可谓整个游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他小朋友也配合默契,能在病人、医生等不同角色之间自由切换。当有病人躺到担架上后,小朋友们就立刻扮演医生进行现场诊断;当担架空了时,立刻就有医生扮作病人躺到担架上,等待救治;即使遇到担架上一头一尾同时出现两个病人的情况时,她们也能有条不紊地、自然分成两组进行治疗。整个游戏在自然、有趣的状态下顺利向前发展。

    3.在重复模仿中学习获得经验

    模仿学习是小班幼儿学习游戏的一个明显特点,他们经常会通过模仿同伴或重复游戏来巩固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体验。在游戏中,其他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琪琪,得以进入游戏,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或病人,乐此不疲。在重复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熟悉了角色任务和游戏情境,逐渐理解游戏,领悟游戏,形成记忆、体验、认知、想象、表演。

    4.在反复扮演中丰富游戏情境

    小班幼儿认知能力有限,反复摆弄或游戏是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在反复的探索中,他们才能不断发现新的东西,生成新的游戏。例如,游戏中医生的诊断方法越来越丰富,就是孩子们不断理解游戏,并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其中的“产物”。当然,这个起点应该从琪琪第一次扮演医生开始。

    琪琪做医生的时候,将自己的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之中,增加了用手替代体温计给病患量体温的环节,并提醒病人温度有点高。其他小朋友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后,在换琪琪做病号时,医生们立刻给她量体温。为了更细致地检查病人的身体,医生甚至翻看了病号的口袋。琪琪的生活体验丰富了游戏情节,并带动了其他幼儿模仿学习。在一次又一次的诊断过程中,医生们都在原有的问诊方式上增加了新的诊断技能。因此,反复地扮演医生或病人,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在不断地领悟游戏,获得新的游戏体验,不断提升游戏水平。

    三、反思与支持

    该游戏是发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自发游戏,孩子们在温暖、轻松的环境中,以自由、自主、愉悦的状态,沉浸在流动诊所中。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仅仅依靠一架竹梯,就玩出了丰富而生动的内容。教师的介入很好地推动了游戏的发展,是游戏得以深入展开的重要支点。从这个游戏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与支持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丰富对幼儿的支持:

    1.增加道具,丰富游戏情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上述游戏中,多次出现了孩子们想检查病号身体却没有工具可以使用,只能采取看肚子、用手翻口袋等无器械的徒手诊断。在后续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周边提供便携式游戏材料包,如急救包等,准备一些诊疗器械,丰富游戏情境。

    2.适宜介入,延展情境

    教师能否有效介入并提供必要支持,是保证幼儿游戏质量的关键。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更适宜的方式介入,推动幼儿的自主游戏顺利而深入地展开。在上述游戏中,女孩们的游戏吸引了旁边的小男孩,但琪琪却拒绝他抬担架,可见琪琪已形成了固定的医生、病患角色,不容许其他成员随意加入。小男孩的加入是推动游戏发展的重要契机,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抓住。当小男孩要加入抬担架的队伍并遭到拒绝时,教师的警惕性不够高,白白流失了助推游戏发展的机会。此时,教师如能及时给予支持,扩展角色范围,引导男孩以消防员的角色加入其中,帮忙一起抬担架,游戏情境就会变得更加丰富。

    3.持续跟进,有效回顾

    教师持续有效的观察,能较好地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游戏后的回顾环节,实际上蕴藏着非常大的价值,对孩子游戏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归纳总结,也是对游戏经验价值的一种分享。当游戏进入尾声,有医生要充当病患时,孩子提出了质疑:“医生是不会生病的!医生是看病的人!”对此,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游戏回顾环节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讨,如“角色中的医生可不可以扮演病人”“医生会不会生病”,进一步引发幼儿明确游戏规则,丰富對医生的认知;在后续的支持上,教师还可以对担架的故事进行延伸,如在班上的走廊开设“小医院”,丰富幼儿对医院的认知;等等。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持续观察与跟进,是课程生发的重要方法,也是支持幼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