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发展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邵振
自主发展就是依靠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意志等因素,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这种理念把“教师中心论”变成了“学生中心论”,是振兴教育,提升民族素质的战略举措。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并为学生群体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育学中的自主,就是指学生主观能动的一种自觉学习意识和具体行为,它是学生在自己“想学”的意识支配与“能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自学活动。具有主动性和主体性,即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事情,并通過自己的各种努力去完成。
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外一种状态的过程。从时间上看,这个过程有长短之别;从难易上看,有简单与复杂之分;从质量上看,有高级与低级的差别。教育学中的发展,主要指学生在各个方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中学阶段倡导学生自主发展,就是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科学论断,强化学生“内因”,淡化教师这个“外因”,把“教师中心论”变成“学生中心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地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历练自己的本领。
我国教育界的诸多专家,齐心合力,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于2016年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由此看,自主发展是振兴教育,提升民族素质的战略举措。如何把自主发展的理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呢?方式方法有万千之多,但我从课堂教学的操作性切入,提出了“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题,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策略。
所谓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自己自觉地尝试性地去自学的一种活动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自觉性,问题性,主体性。自觉性即学生不受别人催促与监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并能够在自己意志力的支配下付诸行动,而且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问题性即学生在尝试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诸多的问题,并通过思考,分析问题,更要通过多种途径尝试着解决问题。当然,有的问题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全解决,有的问题,学生只能解决一部分,有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解决不了。主体性就是指这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个体或者学生与学生群体的行为活动,老师或者其他成人的参与,只是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纳入课堂教学之中,高效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第一,相信学生,给学生个体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少老师之所以要把课堂变成“讲堂”,原因有三。其一,不相信学生有自我解决的能力,低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其实,中学生是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的,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知识储备还是能够应对教材内容的;经过小学的实践,掌握了不少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只要给他们时间,他们会能完成一大部分教学任务的,教师要解决的,只有少部分内容和问题。其二,怕耽误教学进度。自主学生的确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为学生要阅读教材文本,要从文本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还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得出自己的认知,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保障,是完不成的,这个时间肯定比老师直接讲解,学生直接接受的时间要多许多。其三,怕学生学的不全面不深刻。中国老师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老师,工作的细致扎实是世界第一的,他们总是把教学的内容像咀嚼食品一样,细心反复地咀嚼,然后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让学生去咀嚼,或者干脆把自己的咀嚼喂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放心。我们承认,学生的思维有时候的确没有老师的广阔,没有老师的深刻,但这正是需要老师组织教学、参与教学的原因。老师只要在学生不够深刻的地方点拨一下或者讲解一下,学生会豁然开朗的,达到“深刻”的;只要在学生忽略的地方提示一下,学生会达到“全面”的。
第二,相信学生,给学生群体充分的自主合作时间。学生个体在独立的学习过程中会生发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自己会迎刃而解,有的问题会通过自我努力解决,有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这个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为他们的问题解决搭建平台。其实,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多元互动的过程,教学应该以学生和学生的互动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互动,参与互动。因此,要组织学生个体把问题提出来,更要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或者大组的甚至全班的群体性互动,让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体现出学生中心论思想,能够高效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用研究》(课题立项编号:BY[2019]G45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