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话语空间 牧养写作语言
周建华
【摘要】从深层内涵看,语言是一种文化,一种智慧,是人的生命形式。如果要挥如椽巨笔,写锦绣文字,须选上等文,读万卷书,到广袤的草原中,牧养属于自我的言语天性,也要培育灵敏的感受力,写性灵,抒真情,在品评鉴赏和“操盘”训练中展现个性,与时俱进,进而直达生命的本真。
【关键词】论坛;个性;操盘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美妙的语言能引发人的审美抽象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又深入到人性最隐蔽、最奥秘的底层,唤醒未被察觉的无意识的情绪。同时,又在行而上层面给精神以安慰,引发灵魂的震颤。但如何锤炼语言,一直是写作教学难解的命题。再加上枯燥的高考复习更是磨尽了学生热情。如何在“艰难的岁月”中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在高考中取胜?结合教学实践,本人就锤炼语言来谈谈与写作挈合的几种训练活动。
一、“论坛”活动——在随笔互评中修炼富有青春色彩的个性语言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我一直认为学生作文是其在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在教师严格标准下的“现代八股”。既然学生作文是其创作的艺术品,那么就应该允许他们的作品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江西一考生作文《今年过节不收礼》曾以鲁迅杂文式的幽默诙谐的语言,凸现自己的个性,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该文和相当多考生追求表面华丽的文辞和矫揉造作的文风相比,大异其趣。
《今年过节不收礼》片断摘录:
这送不送礼也算是个小事儿,国人发发小毛病也没啥大不了的。可你说到“非典”这样的大事,国人咋还犯糊涂呢?别的不说,就说这抢购吧,你说这白醋、板兰根,还有点用处吧,你那檀香顶个屁用!还一个劲地买啊,抢啊,抢到天价了还在那儿抢,听说还有一家子封好门窗,打开煤炉在那蒸醋,结果呢,人和“非典”没搭上边,倒因煤气中毒把命给送了。你说冤不冤哪?
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可以想到,这突如其来的“非典”就连专家们也没有包治的妙方,你一听到某人说“包好”,就去学,这能行吗?
再说近段时间陈水扁这家伙闹“台独”闹得厉害,弄了个“320”,又弄个“520”,他这么一弄不打紧,可弄坏了老百姓,弄得飞机常嗡嗡地飞来飞去,还是战斗机。一个人看了说:“这肯定要打仗了!”另一个便跟着起劲了:“中央不承诺放弃武力的。”于是这个和那个说,那个想都不想就跟另一个说,编啊,造啊,一个说得比一个玄,生怕哪一天一颗炸弹没长眼落到自家的房顶,弄得差一点没买战时避难设备去逃难。
你这一来,老扁可乐坏了,你乱吧,乱吧,越乱越好,你这么乱的大陆,我怎么“回归”啊?我不“独”出去怎么行啊?
鲁迅先生曾大揭国人的劣根性,希望能唤醒国人,当然,愚生的文字怎能和大师相提并论,但初衷是相同的,只希望国人能改改毛病,不要哪一天过节又提一盒“脑白金”到人家大门口站着。
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教师不要把多彩多姿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写出学生生活的“鲜味”来,就会有出乎意外的审美效果。
“百家讲坛”一度掀起了“易中天热”、“于丹热”,各种教育教学论坛也鲜活了一批专家名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摒弃“太旧”“太实用化”“框框太多”的作文评价标准,搭建一个“随笔论坛”平台?随笔是写作教学最大的载体,应该让随笔成为修炼语言的基地。以论坛形式出现,可以让这种沙龙式对话,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给予写作得失的启发,进而从真正意义上提升语言的品质。在论坛活动中,我们可以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也可以由学生推荐精美片段(就语言方面)展开讨论。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新课程提倡教学“以人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随笔论坛恰恰体现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主体”,展示个性,活现出青春亮丽的色彩。
二、“操盘”活动——在语言运用复习中锻造富有时代感的鲜活语言
近几年高考试题整体上稳中有变,变化最突出的要数语言运用题了。广告词、广告创意说明、颁奖词、图文转换题、手机短信、画外音……五花八门,纷至沓来。而语言运用题与时代脉搏最切合。如果能开发好这片新鲜而肥沃的土地,那么师生将一举两得,收获丰硕的果实。例如:在图文转换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描写顾永江的中国探月图标创意,可以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标并说明创意,这些无不切合现实,激发学生用感性的、鲜活的语言去描绘,去创造。另外,全国上下都在树榜样,立先进。“感动中国人物”、“感动浙江人物”、“感动温州人物”、“感动平中(平阳中学)人物”,层层“感动”给我们提供了多少颁奖词的素材。还有“超女”、“快男”同样给了我们人物介绍的平台,网络留言的媒介。
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时刻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富有时代感的鲜活语言来传达准确而深刻的思想,做一个时代的“操盘手”。
三、“读吧”活动——在美文阅读中感发富有文化底蕴的浑厚语言
许多考生以富有文化底蕴的浑厚语言俘获读者的心,他们的文章由此选进了高考优秀作品集,供历届学子借鉴之用。究其成功秘诀,无非是多阅读,多感悟,多积累。阅读与写作一直不分家。在美文阅读中感发富有文化底蕴的浑厚语言,已经成为高考作文制胜的通用招数,所以阅读美文是永远不过时的活动。教师理应大力提倡。总而言之,语言锤炼并非朝夕之事,要让语言散发魅力,定要多读、多写、多练,厚积才能薄发。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锤炼语言的创作经验;“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指词语华丽,意荡神驰,而且还应指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
以活动为载体,在枯燥的高考复习中注入一股活水,学生的写作热情才能高涨,作文教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其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