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书法绘画在艺术技巧上的相关性
王绍宇
摘 要:本文尝试对徐渭的书法与绘画在其艺术技巧上的相关性及相通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徐渭艺术风格、艺术思想的来源,和他在具体书画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梳理他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艺术大环境,来解读徐渭在书法和绘画艺术技巧上的关系和联系。徐渭,字文长,号青藤,生于明正德十六年,与陈淳并称“青藤白阳”,其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曲艺皆佳,无不擅长,且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以草书入画的水墨大写意绘画的新潮流。
关键词:徐渭; 书法; 绘画; 艺术技巧; 书画结合
中图分类号:J205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161-002
一、徐渭书画艺术中的渊源及其他以书入画思想的来源
(一)徐渭书法艺术风格的来源
徐渭的书法以两方面存在,第一种是作为他早期诗词歌赋的文字载体出现,第二种徐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的书法艺术创作。其实第一种情况普遍存在于中國古代文人中间,相当一部分文人士大夫都没有将书法专门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来区别对待,于这些文人而言,书法只是其文学创作、抒发感情、科举取士的一种载体。其实直到魏晋时期,部分文人士大夫才开始将书法脱离实用范围,刻意的追求其中的美感,将它视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态。徐渭也是在他仕途不顺的情况下,晚年以字画谋生,才开始的追求书法方面的艺术创作,并将他在绘画中领悟到的水墨技巧融合到他书法创作的线条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
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线条的表现力,能决定线条表现力的是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甚至创作的情感变化。那么徐渭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师承于何人?来源于何处?
影响徐渭书法风格最深的是宋人书法,其中笔法尤以米芾的影响为甚。参考徐渭的行草书,多以尖峰入笔,运笔多采用米芾式的中锋和侧锋,尤其是灵活的侧锋用法,使得徐渭的书法线条上和米芾一样,任情恣意,沉着痛快,跌宕多变,达到一种八面出锋的笔法表现效果。而字形,间架结构,多以扁平,宽阔为主,多取自于苏轼“石压蛤蟆”一样的字势。且在《徐文长传》中,可以见到徐渭对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有着诸多评价,以此推测他受宋人书法影响较多,并且广学诸家之长处,甚至在《赋得夜雨剪春韭》《行草陶诗二十首》等作品中可见徐渭的笔画线条中略有章草的古朴稚拙的意蕴。
(二)徐渭绘画艺术风格的来源
相传,徐渭直至53岁才开始进行大量系统的绘画创作,清人徐沁在《明画录》中有着详细的记载,“文长中岁始学画花卉”[1],明确记录了徐渭直至中年才开始学画水墨花鸟画,由此得知,其开始学习并有意识的进行绘画创作是非常晚的。
徐渭的绘画风格可以追溯到元四家,他精通山水画,而且同朝代唐伯虎,吕纪等人的作品对他也影响很大。他与陈淳的密切接触,使他受到了陈淳成熟时期绘画作品深刻的影响,也学到了吴门画派的文人写意画的精髓,与陈淳共同推动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写道:“白石翁蔬果翎毛,得元人法,气韵深厚,笔力沉着;白阳笔致超逸,虽以石田为师法,而能自称其妙;青藤笔力有余,刻意入古,未免有放纵处。然三家之外,余子落落矣”。[2]这句话道出了从沈周到陈淳到徐渭这一传承的方式。
(三)徐渭以书入画思想的来源
其实,以书入画,书画同体是中国书画界一直以来就有的观念。最早都可以追溯到张僧繇以卫夫人之笔阵图作画。《洞天清录》中所云:“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3]道出了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相通性和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又如汉代杨雄所言:“书,心画也。”[4]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强调作书作画的文人的心性,和内在的品格品性。所以,书法与绘画使用工具上的相通,以及进行艺术创作时对艺术家心性和品格共同的高要求,使得以书入画这种思想自古流传至今。
但是这种思想在元朝以前是没有系统成型的,到了元朝,文人士大夫才开始将书法中的一些技法融合到绘画中去,并且不断进行总结,形成相关的系统的书论画论,使得以书入画思想彻底系统化,可行化。在《元画全集》中,元代著名的大艺术家赵孟頫曾经在《秀石疏林图》中的题画诗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有人能回与此,须知书画本同源。”[5]画石头的技法又如书法作品中运用飞白的技巧,画树木的技法又如书法中的篆籀笔意相似。画竹子和书法中的字法八法相互连通,如果有人会意到了这层境界,一定能悟出书画同源这个大道。《秀石疏林图》也是“以书入画”思想的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籀”便是大篆,“八法”乃是书法中的永字八法。而且最后的落款是“子昂重题”,由此可见这首题画诗并非赵孟頫原创,可见“以书入画”的思想在当时就已经得到了广大的书画艺术家们的挖掘和认同。
从同时代来说,徐渭以书入画思想最主要也是来源于陈淳,陈淳在文人画中以书法入画,并提出了“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给文人写意画开创了新形势新空间,徐渭深受其影响,且非常支持他的理论,并以其恣意纵横的草书入画,身体力行的开创自己以书入画的新风格。
二、徐渭书画结合上的具体的艺术表现
徐渭的书法以其恣意狂放的行草闻名于世,而他的绘画以花卉最佳,兼精山水与人物画,是典型的文人画代表。徐渭由于一生不顺,历经坎坷,晚年生活也比较不尽人意,所以他和大多文人士大夫一样,借酒消愁,也借酒创作,以饮酒、书法、作诗作画自娱自乐,并且在画中以题画诗和一些特殊的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得诗书画达到了有机结合,十分和谐,达到了艺术上的升华效果。他也十分强调“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以表达事物情趣为主,推崇一种妙手偶得的,随心而往的艺术创作状态,主要创作的题材以芭蕉,梅兰竹菊等各种花卉花鸟为主。
虽然徐渭是一名诗书画曲全能型的艺术家,但若论徐渭艺术技巧的相关性,还是他的书法与绘画上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其实在中国艺术史中,书画俱佳,以书入画的艺术家比比皆是,例如同年代的唐伯虎,清代时期的清初四僧,郑板桥等人。这些书画家都善于在书法创作中融合自己绘画上的技巧,而且在他们作品中的书法与绘画的景物有机结合,达到字画交融的效果。而徐渭是这些善用书画结合的艺术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他不仅能善于调动情感,而且能将书法与绘画不同的笔法运笔,风韵风格,艺术技巧完美融合,达到一种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境界。
(一)笔法上的表现
徐渭之所以以其狂草入画,而并非其他字体,一定是因为他行草书的笔法与其绘画所需的笔法有一定的相通性。徐渭的行草书以学习米芾笔法为主,用笔技巧丰富,善于运用毛笔写出跌宕多变的字,达到一种八面出锋的效果。而且受到绘画笔法的影响,其书法线条变化丰富,内容饱满,并极具活力和动感。
以《墨葡萄图》为例,徐渭从中展示了他在书画结合中笔法的具体表现。《墨葡萄图》是徐渭诗书画完美结合的一件传世绝品。这篇作品篇幅很大,在画面的左上方有四行草书书法题跋:“半世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6]这首题画诗中的书法用笔所造成的线条,和画中葡萄藤的线条处理方法有很多的相似相像之处,他在草书中的丰富的线条笔法变化被运用到了描绘葡萄和葡萄藤的线条中去,他用草书的苍茫多变的线条来表现葡萄藤的婉转和葡萄的泪痕,使看似不相关的书法笔法和谐的融入到绘画中去。题画诗中的草书,避开了传统的整齐、直线的排版,使其中的笔画和线条避开了字形和间架结构的束缚,线条更加流畅,更加多变。另外,草書的线条运动轨迹十分复杂,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并不精道的线条形状,而徐渭依靠其天才的艺术感官和对毛笔笔锋绝对的控制力,以及对一些字的写法和线条的简化,从而避免了这种情况发生,使作品具有了一种狂放粗野的生机感。
(二)笔墨融合的表现
徐渭的另一个书画结合的表现便是达到了书法与绘画的笔墨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狂放不羁,水墨淋漓的艺术风格。他将水墨画中层次分明的用墨方法融合到他的草书创作中去,将他的草书丰富多变,始转自然的笔法融入到绘画的事物中,达到了笔墨融合的艺术效果。
明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进入了总结性的发展阶段,在造纸的原料、技术、设备、加工上都已经可以说是集历史之大成之时。书画艺术的传播工具或者说表现媒介就是毛笔、墨水和宣纸。表现媒介可以限制或者促进一个时代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低,徐渭也是利用了这个时代的新型媒介——吸水性强的生宣纸,来完成自己艺术创作的目的,达成了设想的艺术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书画风格。
徐渭充分的了解生宣纸的特性,并且利用这些特性来达成自己理想的艺术效果。据传,徐渭在创作时候会在墨水中加入一些胶水,使墨和纸之间产生分层的效果,也会大胆的饱蘸水墨用以渗透生宣纸,使墨色变化、层次变化更加丰富,达到水墨淋漓的大写意的画面。同时,徐渭在绘画中用墨的新尝试,也改变和促进了他书法上面用墨的效果和体会。
(三)艺术表现的节奏感
徐渭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并不是分裂的,他想要的艺术境界是将书画浑然天成的糅合在一起,达到自己抒发心中情感的目的,所以他将书法和绘画中的节奏感相统一相融合。
在徐渭的书画作品中,他所有的笔法和章法布局都不是单独为了某一部分而存在的,为了整体的效果,他可以改变一些字的笔法甚至是简略一些字的写法。比如在《岑参和贾至诗草书轴》中,徐渭的草书题词中,有很多草书字的笔法已经做出了调整,很多线条都变成了类似“兰草叶”的形状,这和中间那簇飘逸纵横、肆意挥洒的兰草形成了很强的呼应。这种类似于绘画中事物形象的笔法处理,需要更丰富的书写节奏,以此来和绘画节奏相适应。他还在书法创作中弱化,简略了一些字的写法,增加字与字之间的气韵和笔画连接,用来提高作品的连贯性和通畅性,增加书法中的节奏连贯,以这件作品和《榴实图》中的行草书为例,徐渭减少了笔法的抑扬顿挫的处理,增加了线条节奏的变化,弱化了精致细腻的线条,强化了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气韵联系,使得字与画之间的节奏、动态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并且石榴树枝的运笔轨迹,还有线条变化的效果,都和作品中草书提拔的笔法,线条的始转有着很多相通之处,达到了书画呼应的艺术效果。
(四)徐渭作品的情感与境界上的表现
一位艺术家作品的境界,是由他的个性人格,情感态度和对艺术的理解所决定的。在徐渭的绘画中,包含了他对外在事物形态的描绘,也包含了他对事物的感性理解,融合了自己情感态度的表达。所以徐渭的作品是他任情恣意的性格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的具体物象,也是他哀怨生活坎坷的投影。
徐渭曾说:“老夫游戏墨淋漓”,“老夫作画真儿戏”,这些都表明了徐渭在艺术创作时的随心、随性的状态。他的画没有固定的法度,更多的是随心而往,随性而为之,在对前人技法的高度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观点,结合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来表达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独特理解。比如《墨葡萄图》中点点泪痕的葡萄、婉转曲折的葡萄藤,还有苍茫跌宕的草书书法,和那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题画诗,分明在诉说着徐渭对生活的不满和怨气。
这种心性就决定了徐渭书画的独特风格。徐渭将书画作为其抒发胸中意气的载体,这种态度使徐渭书画不仅在表现“眼中之景”,也在表现“心中之景”。如同在《示丁维寅》中所述“真性流行,不设安排,处处平铺,方是天然真规矩”。这种情感态度也促使了徐渭达到了诗书画情有机结合一体的至高境界。
徐渭开创了水墨大写意风格的绘画,为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艺术理念影响了石涛、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后世的书画大家,为后世的书画技巧和书画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笔法墨法的协调,十分应景的题画诗,和别具一格的选材立意,并且在作品中对作品节奏的掌握和把控达到极致,如此而来成就了徐渭水墨大写意画的超然地位。书法与绘画本来就是同源之水,同根之木。二者在艺术技巧上是有非常大的相关性的,徐渭使它们十分和谐的交融于一体,相互促进和吸收,他以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挖掘了一条全新的书画结合技巧上的道路,为后世的学习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沁.明画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0
[2]方熏.山静居画论[M]浙江:西泠印社,2009
[3]赵希鹄.洞天清录[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杨雄.宋本扬子法言[M]北京:国家出版社,2017
[5]赵子昂.秀石疏林图[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