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资源开发途径探索
陈敏瑞
摘 要:文化资源常被人们作为一种从事于文化的生产所必须的前提准备而存在,而历史文化街区既然作为政府核定公布,并依据《文物保护法》予以重点保护的历史单位,就无疑代表着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就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所必需的先天优势。本文将以济宁市任城区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政策、经济、受众等多个角度出发,以“有机更新理论”、“木桶理论”、“协同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主要支撑,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借鉴相关国家、行业的优秀发展经验,力图能够探索出一条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的协调发展之路。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1 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1.1 济宁太白楼与“诗仙”李白
济宁太白楼位于济宁市中区古运河北岸,太白楼路中段路北。据《山东通志》记载,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贺兰氏所经营的“贺兰酒楼”,原址坐落于古任城东门里(今小闸口附近)。自李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移家至济宁任城算起,前后共在此地生活了二十余年。即使李白在游览金陵(今南京)时,仍思家心切,题诗《寄东鲁二稚子》,由其中一句“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可见济宁太白楼在李白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后在李白逝世近百年时的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该楼题“太白酒楼”匾额,并记《李翰林酒楼记》一文,“太白酒楼”自此成名。
宋、元、明等朝代时都曾对该楼都进行过相关的修葺或迁址重建。元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在监州冀德方的主持下,将其移建于济州城南城之上。明初时,由于城墙翻修,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依照原楼样式,将“太白酒楼”迁建于南门城楼东城墙,并将原名中的“酒”字去掉,更为“太白楼”,其名自此留传至今。但后来由于常年失修与战争破坏导致太白楼主体建筑损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太白楼于原址重建。如今,太白楼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与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东西长80米,南北宽13米,高约15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青砖灰瓦,朱栏游廊环绕,总占地面积四千余平方米。
1.2 铁塔寺与佛教文化
铁塔寺又名崇觉寺,位于济宁市城区中心古槐路东,曾是鲁西南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寺内的铁塔为全国三大巨形铁塔之一,其塔身呈八角形,共9层,高23.8米,全寺包括声远楼、伽兰殿、香积堂、禅房等在内,共有楼台殿阁80余间。
铁塔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后在北宋崇宁四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为还夫愿,出资在寺内以铁铸释迦塔。但在建塔时由于连年战乱,使铁塔仅建七层而就草草停工。直至明朝万历九年(即公元1581年),由济宁府道台龚勉和郡守萧公倡议集资聚众动工,将铁塔增高两层,并在塔顶冠以铜质鎏金天门。1928年,北伐军进驻寺内,并将殿内的大部分佛像拆除。1940年,日伪济宁县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成王庙”,并一直保持到日本投降。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重修铁塔、大雄殿和声远楼等建筑,并将僧王祠改建为济宁市博物馆。1977年,济宁铁塔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升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改称为“崇觉寺铁塔”并沿用至今。
1.3 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与运河文化
在2014年,经省政府审批核定,将任城区的铁塔寺与太白楼所在街区认定为“济宁市任城区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该历史文化街区由相连的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太白楼为核心,东至共青团路,西至古槐路,南至太白楼中路,北至东门大街;第二部分以铁塔寺为核心,东至古槐路,西至云路街,南至西门大街,北至红星西路,两部分共占地60余公顷。在其街区内有公园一处、学校一所,其余建筑均以住宅楼为主。街区东面紧邻繁华的任城区商业中心,街区的西、南、北三面均被住宅区所环绕,这种街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直接决定了该街区是以人口稠密、商业发达为主要基调。
谈到济宁的运河文化,从济宁围绕着运河发展的兴衰史就可以窥见一斑。济宁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成型期、强盛期和调整期。成型期从夏朝在此地建立任国开始算起,直至元代成立济宁府,由此得名“济宁”。强盛期则可以从元朝的济州河、通惠河与会通河的兴建开始算起,到后来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至明朝后期时,济宁已是“舟车临四达之衙,商贾集五都之市”,城市街衢店铺林立,其市场的整个辐射范围已至周围近百个县,这一时期也是济宁在历史上最为繁荣和最具代表性的时期。调整期则以清末的漕运制度被废除为主要标志,自此,济宁失去了航運这一发展经济的强大支撑,进入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调整阶段。
由此可见,济宁是因运河而发展、兴盛的,而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坐落于济宁运河流域的核心地区,其蕴含的各类文化内质及文化遗产则更与运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运河文化”可以说是该街区的核心文化,涵盖了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及文物技术特性文化等各个方面。
2 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所面临的问题
2.1 街区内的文化载体相对缺失
在这里可以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来参照“木桶理论”: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要有一个坚实宽阔的底部(即丰富详实的文化资源)来做支撑外,还要尽可能的克服各种发展上的短板,以此才能够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获得最大收益。但由于该街区内文化载体的相对缺失,消减了其身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核,使其发展文化产业所依托的“底部”面积受限,进而造成街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相对单一,外延性较差,吸引力不足。
该街区虽然保留了代表着运河文化的传统路网骨架与周边水系结构,但相当一部分珍贵的历史遗存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并没有被得到有效保护,其传统的历史建筑区肌理已不明显,文化载体的缺失也相对比较严重。从目前来看,仅有太白楼与铁塔寺作为旅游景点而各自孤立存在,没有衔接性与规模性,且这两处景区周边皆为密集的居住区,基本不可能实现“连点成线”式的规模化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改造。其困境由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其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进行的改造就可以窥见一斑,虽然紧邻水系新建了部分仿古建筑,但其基本上仍成点式分布,衔接性较差,并不能真正发挥规模化优势,从而使该地的文化参与性、体验性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
因此,在该街区文化载体相对缺失的大环境下,即使该街区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仍会造成其文化资源与文化内涵的开发困难。在此基础之上,这种文化辐射力的相对缺失,会使人们对于该街区的文化认同度不够,并最终导致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迟缓。
2.2 街区的发展方向定位模糊
在这一方面,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该街区功能开发的侧重点,到底是居住、商业开发还是文化资源开发。虽然是历史文化街区,但该街区目前所发挥的功能仍以居住为主,小区林立使该街区内人口相对稠密,进而造成了文娱基础设施的配置相对不足。且该街区紧邻贵和购物广场、银座商城、商业步行街等,这种人流量密集的商业繁华感冲淡了本属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厚重感。同时,在这种“寸土寸金”的繁华商业区,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已经相对较高,如果想要在此基础之上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一定的优化,就需要付出更大的社会代价与经济代价。由此可见,这种在发展方向上的定位模糊,将导致优势产业的开发与转型变得更加困难,并且无法充分发挥出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
2.3 政府对于街区的扶持力度相对欠缺
政府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扶持方式主要包括但并不局限于政策、资金、宣传等各方面,相较于其它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济宁当地相关部门对于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的扶持力度就显得相对比较欠缺了。以济南市政府为例,不仅颁布了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相关的政策文件(如《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大力推广当地的历史文化街区:济南市政府在2019年9月举办“全国非遗曲艺周”时,就充分的把曲艺的非遗文化与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有机的融合,通过这次曲艺周,不仅在弘扬曲艺的基础之上从侧面为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做了大力的宣传,还借此机会充分完善了与其街区相关的公共设施、文化设施建设,一举多得。
3 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建议
由“木桶理论”不难看出,实现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全面性工程,只有各个要素之间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在此,可以同样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来参照“协同创新理论”:它力求使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要素之间,如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突破他们之间所存在的天然屏障进行深度协同、共同创新,从而能够发挥出他们之间的合力,其所呈现出的最终效果是一种更强的整体效应。因此,为了使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色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并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经济功能,就需要参与的各方进行持续不断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除了市场先天的经济规律推动外,政府对其城市合理的职能定位与政策引导等方面也常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进行合理的城市职能定位
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职能虽然是多样复杂的,但其各种不同的城市职能之间却是可以相得益彰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对文化历史街区进行何种城市职能的开发,其所遵循的基本前提就是不能边缘化历史文化街区的这个基本定位,避免舍本逐末,这也是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 坚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适度的商业功能开发
该历史文化街区原本所具有的商业功能就已经比较发达,剥离现有的商业成分去维护街区文化感的做法很明显不具有可行性,但可以将该街区视为具有很强经济拉动效应的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以发达的商业经济为牵引,运用一定的政策引導,促进相关的商家经营内容逐渐向文化传承的主导要求靠拢,这样在保持街区商业活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展示街区的传统文化与历史风貌。不过应注意这里所提倡政策引导的“商业”要以“传统商业”为主,尽量满足具有小规模专业化经营的特点,通过这种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周边现代化的大型商业经营模式进行互补,从而使该街区的商业空间结构更加完善,以更好的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但应尤其注意在原本商业就比较发达的区域,在推动进一步的商业开发之前,一定在对街区的商业容量、环境容量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研判之后,再制定相关的发展细则,同时也应注意将商业的活动范围限定在街区的特定区域内,尽量使街区内的商业功能与其他功能互不干扰。杭州的河坊街就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在杭州河坊街,除了现代化的商家店铺设在街道两旁,还有很多流动的小商贩在街道来回吆喝,他们大多的经营项目大多都与民俗息息相关,比如手工布鞋、捏糖人、手工饰品等等,且经营人员都统一着古装,为古街的游人们增添了一份别样的代入感与体验感。
3.1.2 坚持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资源存量开发与配套设施建设
除现有的博物馆、太白楼外,其余的相关建筑均缺乏能够体现当地文化底蕴与特色的能力,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脉络缺少关联。相关部门在今后的规划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利用“有机更新理论”,该理论可以说是对建筑类文化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的最优解,其理论观点的核心由吴良镛先生提出: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因此,在加强对街区内现有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工作的基础之上,还应尽量复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如河道总督衙门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增加其街区内的文化资源存量,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挖掘出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时俱进的为历史文化街区持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但鉴于在该街区内的大部分土地资源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开发,考虑到其具体实施的可行性与成本问题,对原本已经拆除或者消失的历史建筑不必一定按照原址重建的方式加以恢复,异地重建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而且凭借这种方式,在选址时也能够充分的考虑到与现有街区建筑的相关衔接性问题。与此同时,在坚持上述商业开发模式的基础之上,可以把现有的经营条件较差的沿街商业用地转化为文化开发用地,并适当改建、拆除部分质量或风貌较差的建筑,以此来逐步完善相关的文化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文化空间,在全方位的改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同时,居民的生活及游客的游览环境都将得到进一步得到提高。
此外,铁塔寺作为一个承载了佛教文化千余年的古刹,可以考虑恢复古时已有的佛教活动。在清朝时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这里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香火会,济宁市及其周边的士绅名流、富商大贾都会纷纷前来进香送资,以祈求年年称心如意。如果能够恢复该地相关的佛教活动,除了可以增加济宁佛教文化的影响力,还能够拉动周边的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增长。
3.1.3 坚持发挥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教育功能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人文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等,且街区的空间结构、布局都极富美感,凝结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知识状况,而这些都需要在进行有效的展示之后才能发挥出其真正价值。所以应尽可能的发挥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教育功能,通过对相关的历史文化进行展示,在普及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本地居民及游客都能直观的了解到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而激发出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热爱与保护的责任感,增加人们的文化认同度。
3.2 加强有关的政策扶持力度
3.2.1 加强对传统小商业的扶持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相关的开发者往往会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获得收益,使街区内的租金定价偏高,而这高昂的租金也就往往成为了阻碍传统小商业进入街区的绊脚石,或使其在经营时背负过重的租金压力而难以为继。但这种传统小商业的发展对于居民的就业、创收或者小制造商的孕育、发展,以及街区内文化氛围的传承、延续,都能够发挥出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是仅仅依靠着市场规律所难解决的,因此需要政府进行相关的管理与协调。
在这方面,法国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当优秀的范例。在1989年,法国为了避免城市街区的“单功能化”,保护街区的“多样性”特征,建立了“保护手工业和小商业基金”,该基金主要被用来支持小商业以及手工业的创新和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法国为了保护和促进相关的文化性商业、企业发展,在2003年还增加了专门扶持小型文化商业的“小型文化商业基金”,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场所,如小书店、小音像店等实行特别补助。这样的文化商业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延续,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在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居民日常生活水平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与法国比较而言,国内对于此类小型文化商业的发展扶持还存在着相对欠缺。
3.2.2 加强对于文化业态的培养和文化創新的扶持
在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业态的培养与文化的创新发展对于弘扬“运河文化”、“佛教文化”、“诗词文化”等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业态来说,尤其是以文化体验为主的业态,因其所需进入的资金门槛较高,收益风险较大,进而导致该类业态的兴起与发展都存在着较大困难。在该街区,此类文化体验项目的缺失,也从侧面反映出该街区除了没能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文化环境之外,有关部门对于当地文化业态的发展支持力度也是存在着相对缺失的。因此有关部门在今后可以把工作的侧重点向文化业态的培养、文化创新的支持等方面倾斜,在完善对于文化产品的周边开发及引导工作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合作、引进等方式,对相关项目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或者是直接通过提供一定的资金及人力支持,来对其文化产业的内容发展进行一定的帮扶,并以此来引导街区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结语: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它所能带给我们的东西不仅仅是“历史性”的,同时也是“发展性”的、“经济性”的。因此我们所能做的不仅仅是对街区这种“历史性”的保护,而是要建立在这种“历史性”的基础之上,紧随时代的发展潮流,多要素之间积极协同配合,充分挖掘其街区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如果能够实现对该类文化资源在充分保护基础之上的大力开发,那么对于当地文化辐射影响力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都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M].明史研究论丛.2012.
[2] 于文彦.文化传承导向下载体缺失型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探讨——以济宁市为例[J].中国名城.2017.
[3] 邵勇.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