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甘晓云
“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是我区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我区教学实际为基础,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支撑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创新的结晶。“研学”主要是教师提出“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解惑析疑,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实现高效课堂。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研学后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一、形成课堂“研学”的常规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以学为基础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研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研学活动可以安排课前预习或有关数据的收集,完成研学任务,上课进行小组交流再汇报。例如《我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文段了解“水”的各种形态和变化。在预习中,我让学生先了解“水”,认识“水”在生活的重要,同时让小朋友找一找水的各种形态。在教学中这有利于突破这一节课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研学活动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预习后进行研学,把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图片连起来?学生自学后都很快连出图片的顺序。但后面要求说一说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不能很准确说出进化的过程。学生们带着问题在后续的研学活动中,学生能掌握得更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遇到疑难问题,研学活动就随时随地主动展开了,拓展练习的研学在课后最为常见。《新课标》倡导自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适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安排自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
2.以合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会学为关键
创设生态课堂、绿色课堂,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以体现“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合作学习”方式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形式已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这种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课改的深入发展,是“研学后教”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小组讨论”要避免只注重知识的结果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个体差异的现象。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立语文小组(4-6人),自主选定小组长,每次小组讨论进行合理分工,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要注意小组讨论的内容和时机,小组讨论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否则,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根据讨论的需要,教师要作好安排,让每一分钟都不浪费。在“研学后教”中合理开展小组讨论,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使“小组讨论”真正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学生的交往、表达等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会学,实现高效的课堂。
3.巧设展示平台,让学生悦学提升
“研学后教”要巧设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收获成功的体验。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的集体参与,有讲述,有实物投影展示、有用小黑板进行展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例如在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的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交流与知识整理,小组各成员分别展示了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和相关资料:小松鼠喜欢爬树;小狗喜欢吃骨头;萤火虫能发出亮光;鹦会学人说话等等,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强自信,了解到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都是不相同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展示交流的内容,要有重点、有指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良莠和漫无目的的展示交流,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展示交流活动中,活动的主体仍然是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作用重在科学地确定展示和交流的主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让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交流收获、得到发展等行为。例如新教材《树之歌》中,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树,如果每一小组的预习情况都展示出来,既浪费时间,也容易重复,因而教师要选择几组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了解不同树有不同的特点,加深了思维深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意图,亮出课堂精彩
新教材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留下了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也给教师的“教”带来了难题——如何活用教材?新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理解文段意思、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课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清醒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发展,站在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素材内容的选取、编排的体系、课后练习选取等);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充分挖掘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地使用和创造性地重组教材。
1.开发挖掘,关注教材的系统性
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每一个单元的后续课文学习作铺垫等。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前后脱节或者重复,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研学任务,让“研学后教”亮出课堂精彩。例如:新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第一篇《大禹治水》中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人物的特点。接下来《朱德的扁担》和《难忘的泼水节》中小组孩子可以根据学习《大禹治水》所使人的方法学习人物。如此了解教材不是独立的,每个单元都有它的编排意图,更好地在研学过程中发挥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动性。
2.巧设练习,拓展教材课后题的应用性
课后题是语文教材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文学习的延续,必要的、恰当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所学语文课文内容,掌握所学语文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课后题在教材解读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课后题的设计要注意目的性、层次性,要研究课后题所蕴涵的语文思想方法及其拓展性,要研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练习形式,了解其特点和作用。在课后题解读过程中,除了对课后题是否可以拓展延伸进行研究以外,还可以分析课后题的形式是否具有趣味性与有效性。如《曹冲称象》课后题中,第一题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曹冲的聪慧和心思细密。接着第二题让学生给称象过程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如此一来,孩子们能快速地对课文进行重组学习,再一次了解曹冲的称象过程。教师接着接出问题:“你们觉得曹冲的这种方法好吗?”“如果是现在,你们觉得可能用什么更好的方法知道大象的重量呢?”如此一来,把课后题进行拓展延伸,开好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明白现在科技的先进。
“研学后教”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學改革的成功之路,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摘取知识的果实。